01
神龙元年(705年),神龙政变后,攀附武则天的宋之问、宋之逊兄弟,被贬。
二宋找机会从岭南贬所逃回长安,这可是大罪。
宋之逊和王同皎的好友是亲戚。
王同皎又欣赏宋之问的才气,就收留了哥俩,藏身自己家中。
鬼鬼祟祟的宋之逊居然打听到了王同皎等人的密谋——
神龙政变,张柬之、王同皎等人逼武则天退位,太子李显登基,李唐复辟,万众欢呼。料不着李显上位,武则天的侄儿、李显的表哥武三思又得到重用,和皇后韦氏勾搭,再次权倾朝野,武家势力重新抬头。
王同皎联合了一批人,打算在武则天的葬礼上埋伏弓弩手,暗杀武三思。
哥俩一商量,这正是投靠武三思的好机会,王同皎的脑袋就是最好的投名状嘛,转头就去告密。
武三思立即动手,拿下王同皎一批人,并说他们杀了我武三思后,要进一步逼迫皇帝,废掉韦皇后,大帽子一扣,必死无疑。
大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三月,长安朱雀大街东边都亭驿站,全部斩首,籍没家产。
宋之问提拔鸿胪丞、宋之逊光禄丞,都是五品官,穿红袍。
现实版的农夫与蛇...
02
宋之问是个天才,20岁就中了进士,春风得意马蹄疾。
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
宋之问的才名,早已闻于天下,是五品的崇文馆学士。
那年春天大雪,武则天率大臣们到洛阳龙门香山寺,一时兴起,在望春楼与群臣宴饮,令大家赋诗,先成诗者,赏赐锦袍,由大才女上官婉儿主持。
宋之问的诗,诗句精美,富丽堂皇,全力歌颂武周,武则天大悦,当即下令,把东方虬的锦袍收回来,转赐给宋之问。
这叫龙门夺袍,是宋之问的高光时刻。
宋之问的诗就是这么好,后来人评价他的五言诗,以为同时代无出其右者。
他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经常被故事安在初唐四杰王勃等人的身上,可见其诗文功力的确上品。
03
政治斗争,会把人变成鬼,更会把小鬼变成恶鬼。
宋之问在越州工作过,大赞大禹治水,造福千秋的功德,也努力工作,为人民服务,但心中向上爬的执念,让他不择手段,做出丧尽天良的事情。
武则天当了皇帝后,组织了一批文人学士组成秘书班子,号称“北门学士”,工作出色并长得雄壮漂亮的,还上得了武皇帝的龙床。
似锦的前程,的确诱人。
宋之问高大雄壮,又诗文超一流,却总是不入女皇法眼。
他非常生气,主动写了一首诗进献女皇,表示愿效犬马之劳的意思。
女皇读着诗,对左右笑说:“我也知道宋之问是才子帅哥,可他有口臭,近身不得。”
小宋痛心疾首,学着张易之张宗昌兄弟,口含鸡舌香上殿,好让讲话吹气如兰。
不过,总是巴不上女皇。
转而求其次,大拍张氏兄弟的马屁。
传说他会替张氏兄弟倒尿壶。
以宋之问的人品,也不是不可能。
04
害死王同皎,再次穿红袍,可也被朝士鄙夷。
武则天的三子李显是中宗皇帝,四子李旦是相王,女儿太平公主号称“镇国公主”,朝廷依此分成好几派:
李显皇后韦氏、女儿安乐公主、上官婉儿、武三思一派;太平公主一派;李旦的儿子李隆基一派。
大家争权斗法,你死我活。
李显的儿子——太子李重俊,首先发难,干掉武三思,却被韦后、安乐公主反杀。
宋之问全力巴结靠拢,歌功颂德,无耻吹捧,因此提拔很快。
但转过来得罪了太平公主,宋之问被贬到越州为司马。
05
710年,中宗李显不明不白地死去,民间传说是被安乐公主等害死。
李隆基、太平公主联手发动政变,铲除韦皇后、安乐公主集团,拥立李旦为皇帝,是为唐睿宗。
他们全面打击敌对势力...
宋之问名气大,名声臭,继续贬到钦州。
还没有完,712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最后交手,李隆基胜出。
李旦把皇位传给李隆基,就是唐玄宗。
李隆基看不上宋之问的人品,派使者到徙所,赐其死。
06
全唐诗有一首诗叫《代悲白头翁》,模拟古乐府的诗。
从美人写到老翁,叹息人生无常,枯荣相伴,被选入全集两次。
一次标作者为刘希夷,一次为宋之问。
刘希夷是宋之问的外甥,年纪比宋之问还大几岁,也是大才子,和宋之问同年中进士。
传说宋之问在武周时红得发紫,刘希夷不如他,借住在他家,两人经常一起唱合诗歌。
一次,刘希夷拿出这首《代悲白头翁》,宋之问一读,拍案叫绝,好诗啊好诗!
但越想越难受:你小子咋这么能?我怎么没写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呢?
宋之问开口向刘希夷索取:你把这句妙语让给我,行不行?
小刘坚决不答应。
宋之问恼羞成怒,恶向胆边生,指使家奴,半夜,用土袋子把刘希夷压死。
将诗居为已有。
于是一首诗,两个作者。
后来有考据癖的大先生,翻了大半天故纸堆,说宋之问没干这件事。
那为什么这屎盆子会扣到老宋的头上?
只能表明,人品太下流。
歪嘴巴和尚吹喇叭——一股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