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说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是国宝中的国宝,也就奇了怪了,几乎所有的西周青铜器上面都纂刻有铭文。这就是西周的厉害之处,这些带有铭文的青铜器,为整个华夏民族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
这件西周虢季子白盘也是国宝中的重量级存在,它与上博大克鼎、国博大盂鼎、台北故博的毛公鼎,并称国之四宝。
然而其他三件都是用于烹饪或祭祀的大鼎,唯独这件“盘”,是盛水的器皿,也就是古人用于沃洗的大水盆。
想象一下,是很多人一起在这里洗手吗?这是一种什么传统或礼节呢?这个问题就不讨论了,留给大家评论。
文物的高是39.5厘米,大概感觉一下,它应该是放在一个40厘米高的台桌上,这样正好符合人们弯腰洗手的习惯,好比我们当下的台上盆。
文物的长是137.2厘米,宽86.5厘米,这种尺寸差不多是一个小孩洗浴的浴缸。但奇怪的是,它有一段时期竟然变成了马厩里供马吃草的马槽。这些后面会叙述文物出处。
再来了解一下文物名称:虢季子白盘几个字是要分开理解的,虢是周代贵族的受封地,也叫虢国。虢国分为西虢国和东虢国,西虢国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一带,至今那里有个地方叫虢镇。
后来随着周厉王讨伐淮夷,以及周宣王时期,西虢国搬到了河南三门峡一带,也叫南虢国。
而东虢国是周武王灭商后,将周文王的弟弟虢仲封于制邑(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
虢季子白盘中的“季”是代表家中排行最小或第四,这种说法不一,比如刘邦原名刘季,就是因为他当时排行最小,但是后来刘家又添丁“刘交”,刘邦就变成了排行第三。
如果按“伯仲叔季”的顺序来看,季的确是排行老四。
虢季子白盘中的“白”,正是造器人的名字,当然这个名称来自于盘底铭文。
文物铭文共8行111字,接下来简单了解铭文,直接说要义:
周宣王十二年(前816)虢季子白在洛河北岸大胜猃狁(匈奴的先祖),杀死五百名敌人,活捉五十名俘虏,宣王举行隆重的庆典表彰他的功绩,赏赐了马匹、斧钺、彤弓、彤矢。虢季子白专门制造此盘来纪念这件事情。
史学家们根据铭文日期,以及盘中提到的“王”,确定了当时的合法天子是周宣王。
然而史学家根据《竹书纪年》和《清华简》记载,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去世后,其弟王子余臣在虢国被立为为携王,与周平王并存。
尽管虢季子白盘铭文中未直接提及携王,但其存在的历史背景与“二王并立”的现象相吻合,因此确定了在西周时期曾经出现过二王并立的时期。
铭文书法:虢季子白盘铭文书法颇具新意,用笔谨饬,圆转周到,一笔不苟,甚有情致。这种圆转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可谓是西周金文书法中的绝品。
还有,铭文非常注重每个字的单独性,线条流畅清丽,注重疏密避让,有些线条刻意拉长,造成动荡的空间效果。
这让专家们非常惊讶当时的书法造诣,可谓是清丽秀逸的格调。
文物出处:清道光年间,虢季子白盘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虢川司(今属宝鸡市陈仓区),当时被时任眉县县令的徐燮所得,徐燮卸任后,返回原籍时将虢盘带回了常州。
后来太平天国起义,虢盘流到了镇守常州的护王陈坤书手里,这就有了虢盘变马槽的经历。
1864年(同治三年)初夏,时任直隶提督的淮军将领刘铭传,随李鸿章镇压太平军。官军拿下了常州城,刘铭传就住进了护王府内。
到了午夜,刘铭传正在灯下读书,万籁俱静中传来锐利的金属打击声,虽然声音不大,但在夜空里穿透力非常强。
刘铭传顿生好奇之心,当即秉烛探寻,走到屋后马厩时,声音再次传出。上前审视,才发现是马笼头上的铁环碰了马槽所发出的声响。
蹲下身细看,再用手敲了敲马槽,声音脆响,再看马槽四壁各有两只衔环兽首耳,轻叩金属环,发出的声音更是绝妙,这才意识到此物并非凡物。
第二天他让人把虢盘冲洗干净,发现文物整身布满纹饰,口沿下饰窃曲纹,腹部饰波带纹,四足作矩形,整体看上去美观大方,庄严肃穆。
刘铭传得到宝物,随即命人押运送回合肥老家的刘老圩村,西乡大潜山下之蟠龙墩。
刘铭传无意间得到一个大宝贝,却没有给他带来好运,反而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带来了极大麻烦。这就是好东西放手里烫手,拿不稳。
后期军阀、日寇、国民党官吏纷纷前来索取。刘家人不得不把宝物埋于深土,举家出逃。
直到解放后,刘铭传第四代孙刘肃曾才将盘挖出,献给国家。
虢季子白盘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是为镇馆之宝。并且在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名单中排名第六,紧跟第五名大盂鼎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