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时候回到北京,正是饭点,家里做好了饭菜在等着,舟车劳顿加上刚刚回来的不适应,什么都不想吃,连孩子也是,问吃什么都是摇头,到家就脱掉鞋袜躺到了沙发上。
等到天快黑时,心里想总不能不吃饭了 至少孩子得吃。突然就想打一点糊涂试试,于是就烧水,搅了一点点面糊,又甩了一个鸡蛋穗。
一人一小碗盛出来晾凉,又把之前的饭菜热热,喊孩子们过来吃饭,还是摇头,说有糊涂喝,两个孩子很快来到餐桌前,一人喝了一碗。
老家的糊涂两人每人喝完一碗又盛了一点,喝完又说没有姥姥家的糊涂好喝。确实,谁也做不出家乡饭菜的味道,更做不出属于妈妈才有的味道。
我喝着自己做的白乎乎的面糊涂,想起老家灶台上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糊涂,怎么喝都有一种浆糊的味道。
都说人住进了城市不得地气,食物何尝不是。庄稼在没有柴禾的炙烤下变成食物,也就没有了本来的味道,或者说没有了精气神,吃起来也就索然无味。
姐姐前几天早晨回家,妈妈端上来一大碗糊涂。姐姐说,我减 肥,肯定不喝 而且早晨哪能喝那么多,我不喝。
然后大家边吃饭边聊天,大概看到我们在喝,姐姐也端起糊涂就喝,竟然喝了两碗半,引得外甥一阵揶揄:不喝不喝两碗多!!
姐姐笑了:我真不想喝,实在太好喝了,你们不知道,前段时间吃雪糕上了脾胃,你姥娘让我打点糊涂喝喝养养胃,我打了一碗,难喝的很,跟浆糊一样,咱家的好喝,我管他胖不胖,喝就喝吧!
今天早晨孩子们上学,假期后第一天早起没有精神,也不想吃饭。
我又给他们打了一碗糊涂,配了一点肉食,还有一个馍,也是糊涂喝了,其他没吃。
河老家的汤种类很多,有甜(淡的,不放盐)有咸,有稀的有稠的,有放青菜干菜的,有放五谷杂粮的,有放面糊的,有不放面糊的……
其中最被人称道的咸汤大概就是众所周知的胡辣汤,我觉得作为河南人,应该没有人敢说他没喝过胡辣汤吧。
淡口味的汤,每个人都喝过的应当是面糊搅拌的糊涂面汤吧,我喝过的可能是加了红薯的,你喝过的可能是加了大米的……
曾经的柴锅滚水搅面糊,带着麦香的面汤,滋养了多少人的童年,头疼脑热时再加个鸡蛋花,所有的不舒服很快就好了。
总有一碗汤,可以慰风尘,总有一碗汤,在我们河南人的记忆深处,味蕾深处,心灵深处,深深滋养慰藉着我们的身心。
然后,还有一件事情,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毕竟也是有点影响形象,说明不太自律,可又一想,回家就是释放天性的时候,自律一边去吧,这件事情就是:我回家快四十天,重了十六斤……
重这么多,绝对不是碳水面汤的原因,整整一个夏天,除了喝点面糊涂,吃点爸妈自己种的水果和蔬菜,其他也没怎么吃,可就是这么重了十几斤……
我想,这是因为在老家,在爹娘身边,有了依靠,无忧无虑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