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国的雷达技术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世界前列。
不说别的就说海军815电子侦查船,没事就扛着好几个球,唱着独闯天涯,全世界转悠。
它连门大炮都没有,美军看见他脑壳疼,二话不说掉头就走。
而它还凭借二十节的航速,拼命追,就差大喊:“别跑,咱好好聊聊!”
这话说的虽然拟人化了一点,但中国的相关技术,还就是让他们害怕。
可谁又能想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对三百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能够进行的有效检测,才不到20%。
这就意味着,其他国家进入到中国的海域,大到勘探石油,建立钻井平台,小到拉网捕鱼,都是看不到的。
看不到就更别说去管辖了。
如果往坏处说,敌人进来了都不知道。
面对这个局面,中国的一位科学家站出来了,他说:这么大的海域,没有远程探测雷达,怎么保护国家安全?
于是他给自己选择了一条看不到前路的路,打造中国的新体制雷达。
而这一年,他四十五岁,这个年龄说大不大,但说小也不小了。
要知道在这个领域,中国当时不仅仅是空白,而且中国和美西方比技术代差的距离有三十年。
三十年时间的技术积累,这可不是说说就可以拉平的。
四十五岁的年龄,他能搞成吗?
但他仅仅用了八年的时间,不仅拉平了,还超越了。
那么今天就来讲讲这位科学家的事迹。
刘永坦院士这是一位永远不服输的两院院士。
他用八年的时间赶超了美西方新体制雷达的技术,但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因为任何技术是从实验室产生的,而一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出,进入到实际应用,就需要转化,这个转化同样艰难。
如果不能进行转化,这就相当于一把没有开锋的宝剑一样,仅仅是一块好看的废铁片子。
所以在他在成果出来之后,就开始琢磨如何转化成果。
但很多人劝他,让他歇歇吧,也让他注意别砸了自己的牌子。
要知道他在开发新体制雷达的时候,已经四十五岁了,拼搏了八年有了成效,是五十三岁。
五年后,他决定将技术转化成实际应用,这个时间点他已经五十八岁了。
这个年龄真的很大了,因为想要技术转化,同样需要时间,而这个时间并不比开发技术的时间短,有些时候甚至会更长。
所以在科研领域这个年龄还拼的起吗?
拼!
他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
就像他说的一样,中国需要一把开锋的宝剑,而不是好看不中用的技术。
在这个过程中,从设计,到实验,再到失败,接着总结,再实验,再失败,再总结……
从1994年就走到了2011年,用了差不多和开发技术一样的时间,终于打磨出了新体制雷达站,并投入实际应用,而且顺手还把国际领先地位的技术拿了下来。
这一年他六十五岁。
那么刘永坦为什么这么拼呢?因为他出生在1936年的江苏南京,第二年南京就发生了残忍到令人发指的南京大屠杀。
而父亲给他取名永坦,是父亲对祖国的期许。
但这个小小的家庭,在当年,从南京到武汉,再从武汉到宜昌,最后从宜昌进入到重庆,而留给刘永坦小时候记忆的就是,漫天掉下来的炸弹,以及江水中流不干净的红色。
你说能不拼吗?
刘永坦的成长等到刘永坦十二岁的时候,他才有了一个安静读书的环境。
也是从这里开始,他认为科学可以救国。
选择了这条路,他就打算一直走下去,到了1953年的时候,他考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
这个时候,想要学习的人很多,但能够教人学习的人却很少。
而刘永坦的成绩非常的优秀,所以进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进行学习之后,就被作为预备师资力量进行培养,后来就去了清华大学进行进修,学习了两年的时间。
当他再次回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时候,已经是1958年了。
因为科研上缺少人才,所以刘永坦回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之后,不仅做老师给学生讲课,还进行科研。
后来,他又下了乡,中断了一段时间的科研。
到了1979年,刘永坦作为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去了英国留学,在埃塞克斯大学和伯明翰大学,他进入到了雷达实验室,接触到了雷达技术。
当时和他一样的中国留学生有很多,在这些实验室里他们的工作,仅仅是做一些辅助。
等到学习结束之后,刘永坦有两个选择,其一留在英国,其二回到祖国。
英国的条件很好,不论是生活还是科研,中国的条件很差,不论是生活还是科研。
而且作为这一批留学生中,学习最为优秀者,他的导师对他非常的关注。
导师对刘永坦做过评价,认为他的科研成果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相当出色的。
所以导师很希望刘永坦能够留下来,而且进行了三次的劝说。
要知道那个时候,其实就已经有人选择留下来了,他们看对了这里优渥的生活,以及好的科研条件。
导师最后一次劝说刘永坦的时候,就用这些留下来的人例子,进行劝说。
但定下来的目标,能变吗?
小时候刘永坦就有愿望,要科技强国。
现在留在英国算怎么回事?所以刘永坦依然坚定的选择了回国。
按照他的话说,他有三怕
“怕家国难安!怕人民受苦!怕受制于人!”
1981年刘永坦踏上了祖国的怀抱,而这一年他四十五岁。
前文提到刘永坦四十五岁开始研发新体制雷达,这就是原因。
因为这个时候,他才掌握了相关的先进知识。
而这个时候中国的这个领域是空白,是无人区,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他重新开始。
六个人的团队,十个月的努力,二十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总体提方案讨论报告》在这一年出炉。
说这些,很多人会感觉不到什么,再说的具体一点。
以二十万字的报告为例,一页纸大约三百个字,一套报告下来七百多页,放在一起有半米高。
而这些资料,全部都是纯手工书写。
别问为什么不打印?
因为那个时候,他们连电脑都没有。
六个人,十个月,没日没夜的写,才写出了这二十多万字的报告。
而这仅仅是这个项目给刘永坦的一个小小警告,后面的路很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是到手的经费不充足,当然这一点还能接受,节省着用就可以了。
那个时候很多科研项目都是这样。
关键是,给他们安排的试验场地是在一片荒芜地带,有的仅仅是一间简易房子,还四处漏风。
拿到手的设备之后,不论是设备还是系统,都是极其落后的。
在查看这些发射机和接收机的时候,也是无从下手。
六个人的团队见到这里如果说都斗志昂扬,这话不对,也有一部分人蔫了。
不说吃喝问题,那个时候,科研人员拿冷馒头充饥都是常有的事,关键是住的地方和这个试验场地往复一趟就需要走六公里,而且是徒步。
在这条路上,还要穿过一片坟地。
而天黑赶路回家或者上班,那是常有的事。
几个人说不害怕,是假的。
当然了,来这里的目的他们都是明确的,是为了打造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不是来享受的。
情绪调整之后,这些人在四面漏风的房子里,一干就是几个月。
这个六人小团队,用了八年时间,在1989年的时候,就完成了新体制雷达的实验系统。
前文提到过,这套系统超过了西方国家三十年积累的技术。
也是因为这套系统,刘永坦后来获得了国家荣誉,成为了两院的院士。
什么是新体制雷达雷达如同神话中的千里眼,但传统的雷达愧对这个称号愧。
因为传统雷达是微波雷达,而微波的传播方式是直线传播,那么地球是圆的,所以想要让传统的雷达看的更远,只能将雷达往高处放,不然看到的地面范围会很窄。
所以雷达放海边进行侦查,只能放在山上,可就算是将雷达放在一千多米的山上,看到的最远距离也就是一百多公里而已。
那么想要突破这个限制,就只能将雷达放在船上,挂在桅杆上,但这种做法最多看到范围是二十公里到三十公里。
长期以来中国使用的就是这种雷达,那么上文中提到,中国只能检测到不到20%的海域,也就找打了原因。
而刘永坦的这台新体制雷达,它有一个专业名称叫高频地波超视距雷达(也叫逆合成孔径雷达),超视距这三个字放在名字里,就知道这种雷达的厉害了。
它可以看清楚几千公里到几万公里的目标,而且范围不仅仅局限在海面,还可以看清楚天空的动向。
看到的距离远就不说了,精度还出奇的高,达到了0.12米,关键还可以呈现出二维或者三维的图像。
这种成像精度和方式,别说一架战斗机了,就连几千公里相隔的飞鸟都看的清清楚楚。
详细数据直接就摆在了屏幕上。
而过去的传统雷达,距离短就不说了,表达出来的图像就是一个光点,是什么,还得进行数据处理才能得出答案。
刘永坦研究的就是这种雷达,他在这个领域研究了四十多年,团队也从最初的六个人,到了现在的三十多个,突破了十一项相关的关键技术。
做到了可以让雷达在强海杂波、电台干扰、大气噪声中进行侦查。
他研制的雷达也达到了全天候,全天时、超视距、海空兼容的程度,这台雷达和国际上同类型的雷达比较,系统更小,精度更高,距离更远,关键造价还便宜。
整体性能超过了国际水平一大截。
而中国的雷达,也从最初只能勘察不到20%的海域面积,已经做到了可以100%覆盖所有海域,甚至高空。
在这台雷达之下,不仅是航母,甚至是天上飞的隐形战斗机,以及遨游太空的卫星都能看的清清楚楚。
中国就是需要这样的科学家作为科技的后盾,为祖国排忧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