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石油价格大幅度下跌,最受冲击的就是石油附属企业。尤其海上石油钻井和油船生产公司——大船海工。
大船海工是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的企业,是国内相关行业的龙头企业专门从事临海装备的制造,承接建设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的订单。
油价大跌之后,石油和货运公司纷纷取消自己的钻井,造船订单来挽回损失。有些公司甚至会直接申请破产,他们签下的订单自然也就黄了。
中国的大船海工这一年就被取消了很多订单。而送上致命一击的是挪威船王旗下的海上钻井公司Seadrill。
这家挪威公司从2018年开始,陆续取消了自己的8个海上钻井平台订单,价值人民币133亿。取消订单就算了。
更让大船海工难以承受的是,挪威公司将大船海工告上了法庭,并要求赔付预付款和延误费。一瞬间,大船海工的财务状况变成了负债19亿,财务危机彻底爆发。
这究竟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商业陷阱,还是国际经济环境变化下的无奈之举?最明显的“雷区”在于定金比例。
按照行业惯例,大型项目通常需要支付30%-50%的定金,以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对于大船海工来说,建造八座海上钻井平台需要巨额成本投入。
仅靠10%的定金根本无法覆盖前期支出,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承担巨大的资金压力,甚至需要自掏腰包垫付。
除了定金比例,合同中关于纠纷仲裁的条款也存在重大隐患。将仲裁地点设在外国,意味着中企在法律层面上失去了主场优势,一旦发生纠纷,胜算渺茫。
当时的大船海工,或许被巨额订单的喜悦冲昏了头脑,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些条款背后的风险。在国际商业合作中,任何细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
中国企业对于海洋和船舶协议总是不够熟练,在国际上打官司也是十打九输,不是合同有问题就是操作有漏洞,总是能被人抓住错处,有理变没理。
大船海工在建设过程中就已经资金紧张,找到挪威的公司,希望对方能把剩下的订单也给取消掉,因为中国这边没钱继续建了。
没想到这一商量就被挪威抓住了错处,人家自己取消是一回事,你要取消那就是毁约了。挪威公司反手把大船海工告上了法庭。
不仅要求大船海工赔偿毁约的损失,还要求大船海工退还所有的定金,工程款甚至是利息。这种“翻脸不认人”的做法,将大船重工推向了绝境。
2013年,韩国大宇造船公司也曾与Seadrill公司签订钻井船建造合同,但最终Seadrill公司以同样的理由终止合作,拒不支付尾款,导致大宇造船公司损失惨重。
大宇造船公司被Seadrill及其关联公司“连环坑”,最终不得不低价出售钻井船,损失惨重。中海重工则因交船延误被伦敦仲裁机构判决败诉,需向客户支付巨额赔偿金。
这些案例表明,Seadrill公司的毁约行为很可能并非单纯的商业决策,而是其惯用的商业策略。结合当时的国际环境,Seadrill公司的毁约行为更显蹊跷。
2018年正是中美经济战最为激烈的时候,Seadrill公司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毁约,很难排除其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仲裁结果对大船海工不利,不仅没有获得任何赔偿,反而背负了巨额债务。中国船企总是在国际仲裁和官司上吃亏。
我们对合同细节,尤其是仲裁条款、违约责任等关键条款的重视程度不够,容易被对方钻空子。对国际仲裁规则和程序了解不足,导致在纠纷发生时难以有效维护自身权益。
这些案例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宝贵的教训,警示企业在国际合作中必须加强风险管控,提高法律意识,避免重蹈覆辙。
对于一家曾经创造了无数辉煌的造船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危机。他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业的未来发展。
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以及大船海工对于国家海洋战略的重要性,政府果断出手,力挽狂澜。辽宁大连法院组织了对大船海工的破产重组。当时大船海工仅仅工资就欠了好几个亿。
在法院的指导,政府的帮助下,这家企业通过与中国信保的谈判,大船重工获得了17.5亿元的保险款,这笔资金为企业的重整注入了“强心剂”。
这笔钱将用来偿还欠下的工资,这不只是为了企业,也是为了老百姓的公平,还有整个社会的和平稳定。
在破产重整期间,公司的管理团队不变动,这保证了已有项目的顺利生产,工人工作的稳定。这些项目的完成,不仅证明了大船重工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也为企业的复苏注入了信心。
这种“自救式”重整模式,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避免了企业被简单粗暴地清算,大船海工的破产重整,还入选了“2021年度全国破产经典案例”。
大船重工的破产重组案例,也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展示了如何在困境中寻求突围,实现浴火重生。
如今破产重组后的大船海工正式回归了市场,脱离了中国船舶集团的他开始重新出发,2024年大船海工和美国钻井设计公司合作,开始全新的历程。
Seadrill撤销大船海工最后2座钻井平台订单
2019-08-22 来源:国际船舶网
强强联手!中国“最强”海工船厂重返舞台
国际船舶网 中钢网
2024/11/22
入选!这起案例,缘何经典?
辽宁高院
2022-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