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他不敢让父母知道自己过得好......

广而告之公益 2024-09-04 17:25:27

老话说“报喜不报忧”。

但现实中,有这样一波年轻人,他们反向而行,生怕父母知道自己过得很好。

来源:图怪兽

30岁的小林就是其中之一。

已经工作8年多的她,这些年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事业上也算小有成就。

她会给自己买很多喜欢的衣服,会去看喜欢的歌手开的音乐会,会在闲暇时去往一个又一个远方......

用她的话说就是“自己在把自己养得很好”。

可明明生活不错的她,在面对家人时却表现出了另外一面。

不仅不告诉爸妈自己的真实情况,甚至还会在他们追问时把自己的日子说得惨淡,比如自己被单位降薪、跟朋友有矛盾心情不好、为了省钱差点被诈骗......

看到这里,想必已经有人给小林贴上了“不孝”的标签。

但其实,小林也是迫不得已。

刚开始工作那会儿,她跟大部分年轻人一样对父母报喜不报忧。

第一份薪水到账后,她火速给爸妈一人发了个红包,觉得自己也有能力照顾自己照顾爸妈了。

爸妈收下后,回复了个微笑表情,虽然有点失落,但她知道爸妈一向不太会表达,自己也无需放心上。

每每有开心事,她还是会跟家里分享,可每次的分享无一例外,都会被阴阳怪气几句。

逐渐地,她失去了主动分享喜悦的动力,但父母的风凉话并没有因此消失。

在小林的朋友圈,时常能见到其父母的“教育”:

小林发了组休假时和朋友旅行的照片,爸爸评论道:“还是你会享受,我活大半辈子了,也没去旅游过。”

小林晒了张周末在家下厨做的午餐,妈妈留言道:“挣大钱了就是不一样,我跟你爸俩人都不敢这么吃”

......不仅如此,每次在朋友圈评说完,他们还会给小林打电话或发消息。

无奈之下,小林只好将朋友圈对父母屏蔽。

来源:图怪兽

但逢年过节回家时,小林还是会调整好心情,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物回去。

但看到衣着光鲜的小林,妈妈总是揪起其一点衣角又快速甩开,嫌弃地嘟囔句:“吆,这都穿了些啥......”

对于她带的礼物,父母表现得并不喜欢,有时直接转手送人。

而在亲朋相聚时,如果听到谁家孩子遇到困难,他们则当着众人的面直接对小林说:“你不是厉害得很嘛,赶紧帮一把啊。”

看着小林下不来台的样子,他们的眉头终于舒展。

小林想不通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对自己,小时候,父母强行剪下她的长发,说是不影响学习;拒绝给她买任何漂亮衣服,说是学生就该有学生样;扑灭她在取得好成绩后兴奋,说是有点成绩就高兴的人以后肯定没出息......

这些话,她觉得父母说的在理,是自己做的有问题。想着等自己长大了也变得优秀了,一切肯定就好了。

可回想刚毕业的那几年,一切不仅没如愿反倒更压抑。

她也曾怀疑过父母的问题,但又一次次给自己洗脑:爸妈怎么会不爱自己呢,从小到大,每当自己失落难过,他们耐心地安慰,变着法的哄自己开心。

失落难过会安慰!想到这里,小林盘算起一个主意。

于是在接到父母电话时,她一改往常,表示因为某事自己压力很大。

果然,电话那头没有传来嘲讽奚落,在简单询问后结束了此次通话。

小林心里五味杂陈,但也算找到了“应对之策”。

此后,随着她将真实的自己藏起,爸妈也像变了个人似的,妈妈会温柔的提醒她早休息多吃饭,爸爸也会劝她没事时出去玩玩散下心。

直到今天,小林仍在用这样的方式与爸妈“和睦相处”。

她不愿但又不得不承认——爸妈真的会嫉妒自己。

来源:图怪兽

其实不光小林,很多人都不愿或者说不敢相信父母会嫉妒自己的孩子,明明希望孩子好还来不及,又怎么会嫉妒。

但现实里,又有太多像小林一样的孩子,他们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这种现象确实存在。

他们中有的像小林一样,无论有多开心,都不会告诉父母他们真实心情;

有的则不敢开心,无论在家还是在外,他们都把生活披上一层苦涩滤镜,如此才能安心:

“高考上榜后,用干暑假工的钱奖励了自己一双鞋子,但被妈妈骂神经不正常,穿啥都不好看,此后有钱也没买过好看的东西。”

“生日和朋友搞了个小派对,结果被爸爸说‘自己都快累死了,你却在外面潇洒’,之后看个电影都是找免费资源。”

有的则被父母以过得好为由疯狂“吸血”:

“我妈常说我现在过得好不就是因为嫁了个好老公嘛,讽刺完还不忘找我要钱。”

“每到他们生日或节日,就早早给我打预防针,说人家谁谁给他爸妈包了个大红包,你这么厉害,不至于还比他少吧。”

这些孩子,可能绞尽脑汁都想不通父母为何要嫉妒自己;这部分父母,可能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潜意识里对孩子一直是矛盾的。

他们一方面希望孩子各方面都能越来越好,但另一方面,若孩子真的过得很好,又会觉得他们实在太顺了,继而情感开始由羡慕向嫉妒过渡。

那么究竟是什么刺激并催化了这种过渡呢?

查阅相关专业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

01 儿时经历

嫉妒孩子的父母,往往都有个问题童年。

儿时情感方面的欠缺,导致他们成年后对自身价值和能力存在怀疑。

当看到孩子享受了自己没享受过的东西,却没吃过自己曾吃过的苦,就会下意识代入比较,嫉妒和不公平感也就由此滋生。

02 现状不满

一个正在体验幸福的人,是不会在意别人的欢笑的。

有部分嫉妒孩子幸福快乐,是因为对当下自身情况感到不满,在这种情绪的带动下,就会对孩子产生敌意。

这种敌意的发泄对象,本质上并不是孩子,而是当下不够满意的自己。

只不过孩子恰好最容易被发泄罢了。

03 担心不被需要

看着从小依偎在身边的孩子逐渐长大,有些父母就紧张了。

在他们发现孩子在没有自己的地方也能过得很好后,一种价值丧失感更是在心底翻腾。

他们怕孩子过于优秀就不再听话,怕孩子过越太好就离自己越远,于是他们宁愿孩子没啥出息,起码这样就能呆在自己身边,自己也能一直被需要。

来源:图怪兽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嫉妒的种子就会萌生,心理学上人们把这种嫉妒称之为“成人妒忌”。

也有心理学家表示“成人妒忌”不是父母本性坏,而是一种正常心理现象,但想要突破这层桎梏,解决因此而生的一连串问题并非易事。

如今,互联网上有很多关于这一问题如何解决的措施,眼花缭乱的内容,其内核始终指向两点。

于父母而言:

①做情绪的主人,找到嫉妒的源头并寻求帮助;同时记录每天的开心事,一个收藏快乐的人,其内心的明媚足以驱赶潮湿。

②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培养出独立优秀的孩子,难道不是为人父母的成功所在?

于孩子而言:

①因时代和经历不同,所以要理解父母的局限性,不要陷入憎恨的漩涡。

②如果父母依旧如此,那就放下对父母的期待,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经营好自己的现实及内在空间。

这“路”其实一直摆在那里,就看父母/孩子要不要走、何时走。

来源:图怪兽

而回头再看小林这类孩子,TA们虽然实现了自我向上生长,却始终没彻底放下对父母的期待:

TA们想大大方方跟家人分享近况,想朋友圈对任何人可见、想穿着漂亮的衣服回家......不用撒谎、不用假装、不用刻意,想用最真实的自己得到最真实的爱。

而这些的达成,当下来看,唯有双方在“路”上共同“修行”。

文章转载自公益中国网:http://www.pubchn.com/special/show.php?itemid=382

图片已注明出处,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