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术称帝之后,为何会引来大家的围攻?袁术称帝真是一招臭棋吗?

爱喜扬扬 2025-01-20 12:20:31

公元197年的时候,袁术于寿春这个地方正式登上了皇位,还确立了“仲氏”这样的名号。并且,在称帝之后,袁术展开了大规模的册封行动,各种各样的公卿大臣都在其册封之列,可谓是动作不小。

可谁都没料到,袁术一旦称帝,整个天下即刻纷纷对其展开迅猛讨伐。像与袁术地盘相邻的曹操、吕布、刘备等,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即第一时间就举兵兴师,开启了讨伐袁术的行动,其反应速度之快,令人瞩目。

就连曾身为袁术下属的孙策,也公然对外宣称要脱离袁术,并且还径直率领军队前去讨伐袁术。

这一幕场景,实际上是袁术在此之前,压根就未曾料想到过的。此前,袁术怎么也不会想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可如今,这一幕就那么真切地摆在了眼前,确实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呢。

在袁术以往的认知里,凭借着四世三公的袁家作后盾,自家所拥有的声望足以使众人甘愿臣服。并且,在其尚未称帝之时,袁术已然坐拥足足十一个郡,差不多将整个淮南地区都纳入囊中,就战争实力来讲,那也是相当强劲的。

要知道他是有个弟弟叫袁绍的,在当时袁绍已然占据了差不多四个州的地方。如此一来,袁家这两兄弟所拥有的地盘合起来的话,那可是近乎六个州了。就照这样的势力状况而言,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要想称帝那似乎都是完全足够的了。

然而,袁术称帝后的状况,全然超出了他此前的预判。就在其称帝没过多久,周边所有与之相邻的势力,纷纷派遣军队前来对他发起进攻。

然而结局却是,袁术还未来得及北上,他自己的身体状况就急剧恶化了。最后,袁术竟呕血身亡,在其临死之际,竟然连一碗蜂蜜水都没能够喝到,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不得不承认,落得这样的结局,实在是够倒霉的。

然而,袁术的败亡一事,后世不少人都存有这样的疑惑:在历史上的乱世期间,称帝之人并不算罕见,其中还有最终成功建立起一个朝代的呢。可为何袁术此次称帝,就直接招来了整个天下人的围攻呢?

彼时的袁术究竟犯下了哪些过错?其最终又是因何走向失败的呢?

我们不妨从袁术刚刚称帝的时候来开启对这段历史的讲述。

公元197年的时候,袁术可是实力强劲,他手中掌控着足足十一个郡呢。并且,此前机缘巧合之下,袁术还幸运地得到了那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传国玉玺。而在北方地区,袁术的亲弟弟袁绍同样不容小觑,他占据了差不多四个州的大片地盘……

这所有的情况,乍一看好像都极为不错呢。只要能得到袁绍的支持,那么袁家在转瞬之间,便能够占据超过半个天下,形势看上去一片大好呢。

彼时的袁术正是看中了这方面的因素,所以才萌生出抢先称帝的念头,一心想着要赶在袁绍之前,率先将那至高无上的皇帝称号收入囊中。

袁术称帝一事,在后世大多收获的是差评。不少人认为,袁术当时就该采用“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徐徐发展自身势力,最好是能在统一大半天下之后,再去考虑称帝事宜,如此才算是正确的做法。

这种思路,说它错吧,似乎也不尽然;说它对呢,好像也不准确。反正不能简单地判定其绝对的对错,它处于一种较为模糊的状态,很难给予一个非黑即白的对错评价呢。

称帝这件事可不是越晚进行就越好哦。要是拖得太晚了,下面的人极有可能就会渐渐失去信心,他们会错以为你压根就不想称帝呢,如此一来,反倒对团结是很不利的啦。

其实,最佳的时间点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那就是自身所具备的力量,恰好能够抵御住最为强劲的反对力量的时候,这个时候往往就是最为合适的时机了。

就拿后来建立金国的完颜阿骨打来说吧,他在称帝之际,手底下仅仅拥有一万多人的军队。要是放在三国时期,随便找出一个地方割据的枭雄,其势力都要比完颜阿骨打强得多。然而最终呢,就靠着这一万多人的队伍,完颜阿骨打居然成功建立了金国,顺利称帝啦。

完颜阿骨打缘何能够称帝成功呢?彼时他所面对的辽国已然腐朽不堪,就靠着那一万多人马,便足以抵御辽国最为强大的军队进攻了,如此情形下,他顺势称帝也就不足为奇了。可要是把刚称帝的完颜阿骨打放到东汉末年,恐怕他连一轮混战都难以支撑下来。

就拿后来的朱元璋来说吧,他一直拖到将整个江南都统一了,才正式登基称帝。为啥朱元璋要这么晚才称帝呢?主要是由于他所面对的最为强劲的反对势力,正是当时北方的元朝政府。要是太早称帝的话,就极易被元朝的主力军队盯上。所以,在有能力抵御住整个元朝的进攻之前,朱元璋是没法称帝的。

同样的道理,要是把刚刚登基称帝的朱元璋放置在东汉末年那个时期,恐怕后面就不会出现乱世混战的局面啦。依照朱元璋的能力和手段,估计用不了多长时间,最多也就三年的工夫,他便能将整个中原地区彻底统一起来呢。

因此,决定是否称帝的关键之处,并非在于选定哪一个具体的时间节点。关键在于当要称帝之际,自身所具备的力量,能不能够抵御得住来自周围其他各方势力发起的进攻。

其实在那时,袁术心里也是这么个想法。

在袁术心里,他可是手握足足十一个郡呢,并且身后靠着大海,占据着挺不错的形势。在他周边,最强的那些反对势力,也就是曹操、刘备、吕布、刘表等这帮人联合起来罢了。但他觉得,这帮人肯定没办法团结一心,一块儿来进攻自己的。哪怕他们真组成了联军,他也有信心将其各个击破,所以没感觉有多大压力。

要知道,彼时袁绍在北方的发展态势良好。于袁术而言,他和袁绍都姓袁啊。要是自己真面临被众人围殴乃至有被消灭的危险,他觉得袁绍肯定不会眼睁睁看着自己陷入绝境而不施救的。毕竟只要袁绍能稍稍帮忙牵制住一部分人,那自己就必定能够获得胜利。

在这样的一种背景情形之下,公元197年的春天来临之际,袁术做出了正式称帝的举动。

袁术称帝之时,其周边仅有五个相邻势力,即徐州的吕布、豫州的刘备、兖州的曹操、荆州的刘表,还有南方交州的士燮兄弟。但交州那地方,地理位置极为偏远,交通状况也欠佳,如此一来,交州的士燮这一方基本无需纳入考量范畴。

这样的话,袁术所要去应对的对象,也就仅仅只有曹操、刘备、吕布以及刘表这四家罢了,其他势力暂时无需纳入其对付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在当时的局势下,面对那四家之中的任意一家,袁术实际上是具备获胜的可能性的。要知道,彼时袁术所管辖的地盘范围以及拥有的人口数量,相较于那四家当中的任何一家而言,都要多出许多,优势颇为明显呢。

自然,袁术可不会眼睁睁看着那几家联合起来而无动于衷,在外交方面,他同样有所行动。差不多就在他称帝的同一时间,袁术便派人去往吕布处,明确表达了想要和吕布结成亲家的意愿,并且提出求娶吕布的女儿。

这诱惑着实不小!要晓得,在当时的情形下,单从纸面上来看,袁家所具备的实力那可是达到了超凡脱俗的程度呢。不少人都认为,袁家若是选择称帝,成功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

设想一下,要是袁术最终真的成功统一了天下,并且吕布的女儿还嫁给了袁术的儿子,成为其正妻的话。那么接下来的情况就是,吕布便有机会成为下一任的国丈,而吕布的女儿呢,也极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朝代的皇后啦。

要是拿东汉来作类比的话,这般的吕布,大体上就等同于昔日的伏波将军马援。至于马援后来所拥有的权势,还有马家往后的状况,那可都是众人皆知的,这里也就无需再多费口舌去详细阐述啦。

因此,当袁术前来求亲之时,吕布着实是心动了。没过多久,他便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女儿,径直送往袁术所在的寿春之地呢。

在东汉末年那场纷繁复杂的混战局面里,有一个节点其实是极为关键的存在。它在当时诸多混乱的局势发展过程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对后续一系列的局势走向等诸多方面,都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这个节点不容忽视。

设想一下,倘若当初吕布与袁术真的结成了亲家,并且双方成功组建起联盟的话,那后续的局势可就大不一样了。届时,袁术在北方所承受的压力必然会急剧减少。如此情形下,曹操和刘备在短时间内就都会被吕布给牢牢牵制住呢。这般一来,袁术便能够腾出些时间,去着手解决自身内部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还能顺便去收拾荆州的刘表以及交州的士燮啦。

一旦形成这样的局面,彼时鲸吞了扬州、荆州以及交州的袁术,其治下的地盘规模差不多能与“刚称帝”时的朱元璋相比了。不过要是论及整体实力的话,袁术还是会稍显弱势一些。毕竟在三国那个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尚未开启,南方的人口数量确实和北方相差甚远。

即便处于这样的情况之下,可只要是上述所说的那种局面一旦呈现出来,袁术能够取得胜利的可能性依旧是比较大的。

然而最终在这个极为关键的时刻,吕布手下存在着一位关键人物,此人便是陈珪。要知道,陈珪可是陈登的父亲。陈家那也是历经多代的公卿世家,以往和袁家的关系颇为不错呢。并且陈珪与袁术之间,在早年的时候还曾有着深厚的旧交情。

然而,虽说双方此前交情还算不错,可陈珪乃是一位对大汉忠心耿耿的臣子,他坚决抵制袁术称帝之举。因而,在袁术打算与吕布联姻之际,陈珪当即就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潜藏的危险。

陈珪心里明白得很,要是双方真的联姻了,那汉朝可就陷入极度危险的境地啦。所以此后,陈珪便一个劲儿地去游说吕布,不停地讲联姻会带来的种种弊端。好在陈珪这番努力没白费,最终还真把吕布给说动了。这不,刚把女儿送出去没多久,吕布就赶忙派人把女儿又追了回来。

并且,为了表明自身不与袁术联合,他特地将袁术派来的使者擒住,随后把其送到了汉献帝那里。要知道,在当时,汉献帝已然被曹操所挟持。如此一来,把人送到汉献帝处,实际上就等同于交到了曹操手中。

彼时的曹操已然踏上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之路,如此情形下,他怎会错失良机呢?恰逢吕布将人送了过来,曹操旋即借着汉献帝的名号,与吕布的关系得以缓和,甚至还萌生出要和吕布结成同盟,携手去对付袁术的想法呢。

如此一来,袁术可就不好受了。

袁术原本企图凭借外交途径去拉拢吕布,没成想却被吕布弄得很没面子。恰逢那时袁术才刚称帝,他哪能甘心就这么把面子丢了。所以没过多久,袁术便调遣了七路大军,打算先把吕布给打垮了才肯罢休呢!

倘若说袁术称帝这一行为,说不定还勉强能让人试着去理解一番的话,那他主动对吕布发起进攻之举,可实实在在是袁术所下的一步极为臭的棋!

需明白,彼时袁术周边的那几个势力,在当时都未曾敢率先对袁术发起进攻,究其缘由,正是忌惮袁术势力的强大。然而在这个时候,袁术却选择主动去攻打别人,要是能够迅速取胜倒也罢了。可一旦战败,又或者不能快速获胜,那其他势力便不会再有所忌惮了。

无论从何种角度去计算,这无疑都是一桩极为不划算的交易。不管采用怎样的算法,其结果都表明这就是一笔亏得厉害的买卖,怎么看都划不来呢。总之,方方面面考量下来,它确实属于那种很不合算的买卖情况。

更为糟糕的是,差不多就在袁术刚刚发兵的那同一时刻,原本身为袁术部将的孙策,居然一下子宣布要带领扬州的五郡,径直宣告独立啦!

袁术所拥有的地盘里,那五个郡的面积加起来,已然超出了他全部地盘的一半之多。要知道,在孙策脱离袁术独立出去以后,袁术原本背靠大海的那种相对有利的地盘形势瞬间改变,一下子就陷入到了身处四战之地的艰难处境当中。

倘若在这个时候袁术未曾主动出兵去攻打吕布,说不定他还来得及调动军队,回过头来应对孙策。可关键在于,当下袁术已然是到了不得不发的地步,根本没办法立刻将军队撤回来。

就这样,袁术未加思索便径直下达了命令,要求处在前线作战的军队,务必以最快的速度去把吕布这个麻烦给解决掉,不容有丝毫的拖延,一定要让吕布的问题得到彻底的处理。

于是,在随后展开的那场大战里,吕布一方听取了陈珪所提的建议,成功劝服了袁术派出的七路大军中的两路。这两路大军当场就临阵倒戈了。紧接着,吕布亲自统领军队,借着混乱的局势展开突袭。最终,在下邳一带,将袁术的那几路大军一举彻底击溃!

袁术遭遇的这场溃败,对他来说无疑是有着致命影响的!其严重程度不言而喻,这场败仗就如同沉重一击,狠狠地砸在了袁术身上,给他带来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让他陷入了极为艰难的境地,可谓是关乎其命运走向的关键一败。

此役过后,差不多所有势力皆瞧出袁术不过是外强中干罢了。更为糟糕的是,就在这一年,连老天爷都像是对袁术有所不满。整个江淮一带,在这一年遭遇了极为罕见的大旱天气,其结果便是粮食产量大幅下跌。

粮食已然匮乏,且前线的主力军队还遭受了极为惨重的损失。如此情形之下,袁术当下根本没有能力再去主动发起进攻了,只能无奈地转变策略,选择进行被动防守。至于那已经叛乱并宣告独立的孙策,此刻的袁术对其也是毫无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孙策的独立成为既定事实。

然而,这仅仅是个开端罢了!

在当下这般困境之中,袁术要是能即刻取消称帝之举,而后安安分分、低调地去发展自身势力,说不定还能迎来再度崛起的契机呢。要知道,就袁术周边的那几大势力而言,实际上也不太可能真正联合起来去对他发动进攻。

可就在这个时候,袁术居然又一次做出了错误的抉择。他竟然打算再度集结余下的兵力,朝着豫州的方向去进行扩张,其目的就是想要攻占豫州六郡国当中的陈国!

彼时的袁术,在兵力方面已然不再具备明显优势了。要知道,袁家的根基之地就在豫州,袁术于豫州的影响力向来不容小觑。也正因如此,在其对陈国发起进攻之际,袁术最终采用了一种极为特别的方式来行事。

他作出了派遣刺客的决定,其目标是对陈国的高层负责人展开刺杀行动。

必须得承认,袁家在豫州的影响力那可着实不小,而袁术最终也的确获得了成功!但袁术压根儿没料到的是,在拿下陈国之后,他自己所拥有的地盘,竟与曹操的地盘形成了更大的接壤范围呢!

在这之后,曹操旋即调兵遣将,果断地朝着袁术发起了主动进攻之势,其出兵行动极为迅速,毫不迟疑地向着袁术所在之处进军,欲与其展开正面交锋,以图在这场争斗中占据主动,进而达成自身预期的战略目的。

在曹操发起进攻之际,袁术可犯了难,要知道他此前就已经败在了曹操手下。这下该咋办呢?袁术琢磨一番后,决定往后撤来应对。为了能让自己处在安全之地,他率先撤到了淮河以南,仅仅留了几位部将在淮河以北驻守着。

这一选择无疑致使留守在淮北的军队士气愈发低落。待曹操抵达后,袁术部署于淮河北岸的军队迅速被全数剿灭。并且,袁术的诸多地盘也随之全部被曹操所占据。

这可不就是典型的“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情况嘛。本想着占点便宜、捞点好处,结果呢,好处没捞着,反倒把自己给搭进去了,赔了夫人又折兵,真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完全就是这种典型事例的真实写照呢。

到此为止,袁术所拥有的军队,绝大多数都已经失去了。而且当时粮食产量减少,导致军粮补给面临极为严重的短缺状况。就在这样的情形下,袁术集团的内部开始出现人心不稳的情况,不少袁术麾下的部将,心里已然萌生出了叛逃的想法。

而后,呈现出来的便是兵败如山倒一般的凄惨结局。局势急转直下,溃败之势犹如洪水决堤,一发不可收拾,最终落得如此兵败如山倒的糟糕下场。

公元198年的时候,袁术已然对其下属的地盘失去了掌控力。诸多原本隶属于袁术的部将,都陆续开始独立起来。就在这期间,吕布遭到了曹操的进攻,无奈之下还曾向袁术寻求援助。而袁术基于唇亡齿寒的考量,又一次派出了部分军队,让他们在吕布的地盘附近驻扎布防,意图替吕布分担些压力。

然而,这一选择无疑又一次对袁术的力量造成了削弱,致使袁术集团以更快的速度走向崩溃。

最终,在周边势力接连不断的侵吞态势下,袁术仅率少量剩余人马,往安徽天柱山一带退去。彼时占据此地的雷薄与陈兰,二人在这之前可是袁术帐下的部将呢。

不过在当时,雷薄与陈兰面对前来的袁术,竟然明确地表示了拒绝之意。如此一来,袁术就连那仅存的最后一条退路,也都全然丧失掉了,再也没有了丝毫可以回旋的余地。

袁术已然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在这时候,他终于将目光投向了北方的袁绍。最终,袁术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先是取消了自己的帝号,而后还特意给袁绍写了一封信,在信里明确表示,自己乐意把帝号转交给袁绍。

至于袁绍这边呢,好歹还留存着几分兄弟间的情分。当袁术低下头服软之后,袁绍便明确表态,称自己是愿意接纳袁术的。

袁绍宣称,袁术能够从下邳那一带朝着北方行进,径直进入青州境内,而他自己届时将会安排人手在青州地区对袁术予以接应。

当袁术走到穷途末路这一步时,曾经追随他的那些人,绝大多数都已离他而去,不再跟从了。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此前一直和他相处不睦、矛盾不断的袁绍,却因为有着血缘亲情的缘故,反倒愿意重新接纳此时已落魄的袁术。

一直到了这个时候,袁术恐怕才真正搞清楚,所谓的“打仗亲兄弟”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深意。

然而问题在于,即便袁术到了此刻想清楚了,却也为时已晚。要知道当下的下邳早已落入曹操的掌控之中。就曹操这边的情况来看,那是无论怎样都绝对不可能放任袁术往北方去的!

最终,袁术遭遇曹操的强力阻击,其突围之举以失败告终,无奈只能从下邳再度撤往寿春。然而,没等他成功返回寿春,身体状况便已糟糕至极。公元199年的六月,正值盛夏,酷热难耐的天气更是致使袁术的身体情况愈发糟糕,每况愈下。

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时,袁术对着身旁的亲信说道,他渴望能再喝上一碗糖水。然而,其左右侍从回应他说,军里如今就只剩下些许麦粒了,蜂蜜早就已经没有啦!

当发觉自己已然陷入绝境,再无任何出路可寻之时,袁术内心的悲凉之感油然而生。在这穷途末路之际,他最终发出了此生最后的一声喟叹:“袁术乃至是乎!”

之后,袁术便出现了吐血的状况,且情况愈发严重,最终没能挺过来,就此丢掉了性命,与世长辞了。

这便是袁术最终的归宿了。袁术落得如此下场,也算是其种种行径所致。从曾经妄图称帝,到后来众叛亲离,一路走下坡路,直至走向这般结局,着实令人感慨,而这,就是袁术走到头的最终结果。

不得不承认,袁术战败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在他妄图称帝的整个过程里,袁术可是犯下了诸多错误的决策,就他这一系列的昏招,战败简直就是必然的结果,也怪不得最后落得个那般下场呢。

再者说,袁术他自身的战斗能力真的太差劲了。要是他能稍微有点战斗力,懂得集中起自身的优势兵力,然后在很短的时间里把吕布给打垮掉,又或者是将其他那些对他有所觊觎的势力击败,那么最终的结局肯定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要是将当时处于同样局面下的袁术替换成刘秀的话,刘秀肯定能够轻松地把敌人击退。在那种情况下,他压根就不会给周边的势力留下任何可以联手起来瓜分自己的机会呢,两者的应对能力高下立判。

归根结底,袁术之所以会战败,其根源就在于他自身既狂妄又无能。正是这狂妄的心态让他目中无人,肆意妄为,而无能又致使他在诸多决策、行动上漏洞百出,无法应对复杂局势,最终只能吞下战败的苦果。

要是他能有那么一点点自知之明,说不定就不会那么早就急着称帝了。要是他在打仗方面能稍微厉害一些呢,最后的结局恐怕也会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啦。

可令人惋惜的是,历史中真实存在的袁术,其自身在战略眼光方面着实欠佳,而且指挥战争的本领也是极为差劲的。

就这样,到了最后,他的结局也只能是吐血而亡,再无其他可能了。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