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忧”——七窍开

易说世博诗 2024-09-01 16:40:38

【看诗学典】

诗|耿森林

长门宠失北门忧,絮代芦花虑有由。

倚爱无言萱草满,亡身所寄杞人愁。

传流竹帛存嫠妇,念想桑榆惜邓攸。

七窍开时嗟混沌,醇醪乐以一真留。

宠失长门:指女子失欢、失宠之忧。汉·班固《汉书·外戚列传上·孝武陈皇后》:陈皇后阿娇“擅宠骄贵,十余年而无子,闻卫子夫得幸,几死者数焉。上愈怒……使有司赐皇后策曰:‘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玺绶,罢退居长门宫。’”

北门忧:借指失意不遇。《诗经·邶风·北门》:“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诗经·邶风·北门·序》:“《北门》,刺仕不得志也,言卫之忠臣不得志尔。”

絮代句:指对子女的忧虑。南朝宋·师觉授《孝子传》:闵子骞幼时,母亲去世。父亲又娶了后妻。“(闵子骞)为后母所苦,冬月以芦花衣之以代絮。其父后知之,欲出其母。子骞跪曰:‘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父遂止。”

萱草:忘忧草,指代指母亲,或指有所寄托而排遣忧愁。《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毛传:“谖草令人忘忧。”三国魏·嵇康《养生论》:“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

杞人:代指代无谓忧虑之人。《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呲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竹帛:代指史籍典策。汉·司马迁《史记·孝文本纪》:“然后祖宗之功德着于竹帛,施于万世,永永无穷,朕甚嘉之。”

嫠妇:谓寡妇,或借指忧国的百姓。《左传·昭公二十四年》:“郑伯如晋,子大叔相,见范献子。献子曰:‘若王室何?’对曰:‘老夫其国家不能恤,敢及王室?’抑人亦有言曰:‘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

桑榆:代指人之晚年、垂老之年。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唐·李善注:“日在桑榆,以喻人之将老。”

惜邓攸:指感叹、深忧有德之人无子嗣。唐·房玄龄《晋书·良吏传·邓攸》:邓攸(字伯道)为避石勒兵乱南逃时,步行,担其儿及侄儿。途中屡遇险,度难两全,乃弃去儿子,保全了侄儿,后竟无嗣。“时人义而哀之,为之语曰:‘天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

倏忽

七窍句:指对不顺乎自然,破坏本来面目的忧虑。《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醇醪句:咏饮酒之乐。唐·骆宾王《与博昌父老》:“野老清谈,怡然自得。田家浊酒,乐以忘忧。”

0 阅读:3

易说世博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