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这个从人类学借来的词,本意是“没有发展的数量增长”。近年来忽然“出圈”,常用来指“没有意义的,不能使人发展的竞争”,很多时候进一步简略为“卷”。
大学就是这种“卷”的重灾区。
一方面,学子们努力学习各种课程,争取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拼绩点;或者参加各种活动和竞赛,争取获得奖项和头衔,拼荣誉;或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准备考研,拼将来的学历。研究生录取分数线的不断提高,就是激烈竞争最为显著的征兆之一。
另一方面,尽管激烈竞争促成的“努力学习”有可能会提高学生们知识记忆的数量——但不一定是水平的提高。
而内卷程度的不断增加,也日益导致一些严重的问题:对已经掌握的知识重复地投入太多时间,可能对学生的好奇心产生负面的影响,并破坏他们探索新知识的能力、逻辑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质化的竞争对几乎所有学生都构成了额外的压力,焦虑情绪日益蔓延,大学生发生心理问题的现象愈发广泛、程度愈发严重;与此同时,许多学生对于大学及自己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和困惑,一部分毫不思考地投入疯狂的竞争,也有部分学生选择“躺平”,退出这种内卷的状态。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学学习日益严重的内卷?已有的分析主要聚焦大学本身及就业形势的变化。核心观点是,大学生人数的持续增长,使得本科学历不再那么稀缺,更多学生希望提升学历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加上经济增长放缓带来的就业形势变化,考研和保研的竞争日益变得激烈。
这一观点很好地刻画了宏观形势变化的影响,指出了内卷的主要外部原因,但对于学生选择的内在机理缺乏分析。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尝试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教育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一些分析。在我看来,大学内卷日益严重,除了大学生数量增加和就业形势的变化等原因外,大学生们过往所受的教育也有重要的影响。
1、中学教育塑造的学习生活方式升学考试的激烈竞争及其带来的巨大压力,在中学阶段塑造了亿万学生的学习乃至生活方式。
从目标的设定上看,绝大多数中学阶段的学子都将“考上某一层级的高等学府”设定为自己的目标。但这一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被社会主流赋予学生的,是被外在力量认定乃至规定的。在学生智力尚未充分发展、社会经验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学生多是被动接受这个目标(乃至同化认为这是自己“选择”的目标),个体很难对这一目标有充分审视和反思的机会。
从学习的方式上看,多数学生将饮食睡眠之外的绝大部分时间用于规定内容的学习上,缺少闲暇和自由的探索。许多人变得习惯于在外部环境的重压之下才能认真学习,习惯于他律而非自律,而以应试为目的的学习,又消磨了许多兴趣和求知欲。
此外,中学阶段的学习还蕴含着一些价值倾向,并由此塑造了亿万学生的态度与价值观。为了帮助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学习、更好地应对激烈的考试竞争压力、取得更好的成绩,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个体都强调勤奋和努力的积极作用,并在此过程中赋予“为确定的目标而勤奋努力”这一品质以极高的价值;与此同时,则尽可能地弱化青春期学生自由探索的尝试,让其将时间和精力聚焦在考试所规定和要求的方向上,以避免对成绩造成负面的影响。
长期如此,在无数学生的意识中,一种强调勤奋努力、弱化自由探索和提出疑问独立思考的道德和价值观逐渐形成并不断强化,学生们将勤奋看作是最为珍贵、重要的品质,而自由探索和反思的价值则在很大程度上被淹没或忽略。
2、过往教育对大学阶段学习的影响进入大学之后,高中阶段已然形成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在继续影响和塑造着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对于许多学生而言,之前的目标已经(部分地)实现,理应开始自由地探索自己的兴趣,思考人生的目标以及未来的选择,但这个过程常常伴随着迷茫、困惑乃至痛苦。
找到一个更加适合个人禀赋、偏好、兴趣的目标并实现它,需要投入许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此前的教育并没有教给他们相应的方法和路径。在缺少足够外部支持的情况下,许多人延续了高中的方式,接受和服从周围多数同学共同选择的、同时被主流社会和家长所认可的路径——读研。
于是,许多人习惯性地延续高中阶段的学习方式:给自己设定清晰的目标,按照已有的攻略,将大量的课余时间用于规定内容的学习。在此过程中,以知识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追求更好的成绩、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非综合能力的成长等高中阶段形成的态度和价值也得到延续。大学学习本身的意义,被化约为达到下一步目标的手段,“从竞争中胜出”代替人格形成和人生路径选择,变成了最主要的目标。
在此过程中,中学阶段形成的价值观和态度也在继续影响着大学生们的选择。勤奋刻苦的学习被认为是好的,而反思和审视勤奋刻苦所指向的目标,则不被鼓励和认可;即使他们有迷茫和困惑,通常也只会继续采取“书山有路勤为径”这一更被推崇和鼓励的态度。
由此,就像高中阶段一样,更多的学生进入到有许多竞争者存在的同一个赛道,按照与其他人相同的模式学习,彼此竞争。这是高中阶段在大学的复制。更加个体化的、综合的个人成长与发展,逐渐让位于激烈的、同质化的竞争,内卷愈发严重。
3、越来越像高中的大学学生中学阶段形成的价值观和态度,叠加上包括保研在内的大学生奖助制度这几年的变化,使得内卷逐渐增强,大学变得越来越像高中。最典型的体现是,学生的学习继续追求成绩,而非更加综合、全面的成长,对于考研的学生而言尤其如此,研究生入学考试就是新的高考,而大学的学习则像是一种重复的高中。
对于保研的学生而言,其具体路径与高中阶段有一定差异,但中学阶段形成的习惯和倾向仍然具有很强的影响,对于升学成绩的追求,转变为对平时课程成绩和各种荣誉奖励的追求,学习的功利性目的继续维持下来。尤其是过去几年间,许多学校保研资格的分配,越来越与包含学习成绩在内的综合表现挂钩,进一步推动学生以更加功利的态度对待课程学习和各种活动,并采取更加表层的学习策略。
一方面,以绩点为王的原则可能导致选课行为的扭曲,部分学生会选择“给分高”而不是真正能够促进知识与能力成长的课程;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策略也在变化。
华东师范大学阎光才教授团队于2020年做的研究显示,学生奖助制度的变化,促使学生以更加功利性的态度对待大学的学习,有可能导致学生忽略其他的发展方面。
同时,教师的教学及评价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又进一步影响了学生的行为。教师为避免成绩考核中标准模糊或主观倾向所带来的风险,更加倾向于采取相对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这促使学生更倾向于以“理解与记忆”来应对考核的表层学习策略,限制了学生高阶思维等复杂能力的发展,冲淡了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兴趣;竞争激烈,学生也无法从学习中得到智识探究的乐趣,产生了学生压力逐渐增大和恶性竞争变多等比较糟糕的状态。
此外,一些机构和个人在充分把握和挖掘学生群体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及资源的链接和整合,提供有偿的保研、考研、考证、考公等教育咨询服务。这些专业的服务将相关路径“攻略化”,成为一种商品,在满足需求的同时,也使得竞争更加激烈,而一旦市场化,有意无意的消费主义营销也进入校园,强化了学业竞争的氛围。
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更多的学生倾向于在同质化的单一赛道上竞争,大学变得越来越像中学。
4、前景如何?大学竞争的日益激烈乃至恶化,对大学的学习无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还没来得及审视自己的兴趣和禀赋、没有认真思考未来的诸多可能性,就被裹挟进入激烈的竞争之中。本科的整个学习过程都在承受考研或保研的压力,好奇心所驱使的、相对自由的探索被大幅度压缩。笔者访谈的一位同学说,因为争取保研,“想要的太多,真正安心学习的时候很少。”部分同学则在无法保研后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学习的心态和动机受到打击,这对专业领域的精进和个人的成长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中国教育将人生划为泾渭分明的校园阶段和社会阶段:校园阶段里,学生机械地按照他人指定的目标(高考)进行他律的学习,学习内容与社会的需求,和自己将来的社会生存关系不大,决定自己将来的,是竞争的结果。大学阶段则是一个从校园向社会过渡的时期(虽然在真正的教育意义上这也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学生们更多地接触到社会、了解社会的运行规则和社会对他们的需求、学习塑造自己的人格、学习如何发展成长。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在接触了社会后,发现无论是社会的需求,还是运行考核机制,都在指引他们重复过去高中时段的老路:被他人安排着走向一个既定的目标,方法机械单一,无需思考。
这或许回到了“内卷”第一次在人类学研究中出现时的意义:没有发展的、单纯的数量增长。
当年的学者用这个词来形容东南亚和东亚的社会,描述“停滞的增长”,整个社会被这种“增长”裹挟,无力前行到现代化。
这是我们想要的那个世界吗?
编辑:阿黎
作者:李俊,同济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南都观察家
乔布斯,比尔盖茨的学习成绩怎么样?
大学不是让你去养老的地方,前提是重点大学
重点不在于学生,而在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