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72—汤姓,起源·迁徙·家训·名人故事

千行百纳 2025-01-19 15:11:46

中华姓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血缘纽带,《百家姓》宋朝时成书,先后收录了504个中华姓氏,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本系列文章将按照《百家姓》原文顺序逐讲解姓氏文化。

姓氏由来:汤,Tāng,多起源、多民族姓氏,主要源于子姓,以先祖名字为氏。上古时期商族部落主要活动在于黄河故道下游的今河南商丘一带,始祖叫契(子姓,名契、卨,又称阏伯,帝喾之子,帝尧异母弟,商祖、火神),帝尧(伊祁姓,名放勋,又称唐尧,号陶唐,帝喾之子,三皇五帝之一)封契于商(今河南商丘),任司徒,主管火正,后封契玄王。

传至汤(子姓,名履, 又称武汤、天乙、成汤、唐、大乙、高祖乙,契的第14代孙,主癸之子,商朝开国国君)时,因夏桀(又称癸、履癸,发之子,夏朝末代国君)性格暴虐,嗜酒好色,民怨四起,惹得众叛亲离。商汤趁势起兵灭夏,将夏桀放逐南巢(今安徽巢湖),建立商朝,定都毫(因商朝迁都频繁,争议较多,比较权威的说法是商邑,即今河南商丘),开了武力夺天下的先例。商汤在位30年,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从而建立强大的商朝,控制疆域远超夏朝。商汤死后,其后代子孙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为汤氏,尊商汤为得姓始祖。

汤姓始祖:商汤

周灭商后,因商族影响颇大,周武王姬发并未将商朝王族赶尽杀绝,而是采用大臣的建议,以商治商,将商纣王帝辛之子武庚(子姓,武氏,名庚,字禄父,今河南卫辉人,商朝宗室大臣)封在商朝旧地今河南安阳监管殷商遗民,为防止武庚叛乱,还将自己的弟弟管叔封在卫国、蔡叔封在蔡国、霍叔封在蔡国,史称“三监”,来监视武庚。

周武王姬发死后,因成王年幼,周公姬旦监国,武庚联合三监以“清君侧”名义发动叛乱,周公姬旦平叛后也并未灭商族,而将商朝旧都封给商纣王庶兄微子启(子姓,宋氏,名启,后世称微子、微子启、宋微子、殷微子,今河南商丘人,宋国开国君王,商朝帝乙长子),建立宋国,定都商丘,特准其用天子礼乐供奉商朝宗祀。秦灭六国建立秦朝后,后代子孙为避祸有改子姓为汤氏,流传至今。

另有源于春秋时期宋国荡姓家族,因避祸去草字头改汤姓;风姓太昊伏羲氏之子汤,居汤山(今陕西西安),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字为氏;源于官位名称,秦朝官吏汤官令、汤官丞,南北朝时期官吏汤沐食侯,后代以先祖官名为氏;满族、侗族、蒙族、土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融合汉化过程中改姓为汤姓等。

得姓始祖:商汤

发源地:河南商丘

迁徙路线:

商朝时期,汤姓在中原地区诞生,商朝跟夏朝一样,多次迁都,先后在今河南商丘、河南偃师、河南郑州、河南安阳、河南濮阳、山西河津、河南温县、山东郓城、山东曲阜等地建都。直至春秋战国时期,商姓族人主要在商朝旧地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安徽北部一带繁衍,如宋国遗民等。

秦汉时期,汤姓尤以河北一带繁衍最旺,形成了汤姓早期中山郡、范阳郡两大郡望。汉武帝刘彻(汉景帝刘启之子,西汉第7位皇帝)时期,南越归顺汉朝,朝廷派汤璋为交趾(今越南河内西北)刺史,汤姓进入越南。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北方军阀混战,中原烽火不断,汤姓遂大举南迁,主要向东、南两个方向避乱。

唐朝末年五代时期,黄巢起义(覆盖大半唐朝版图的农民起义)后中原汤姓再度南迁,由河南迁徙到湖南、江苏、浙江等地,渐渐南方成为汤姓分布主要地区。

宋朝以前,汤姓名人见诸史册者不多,宋朝以后,大批汤姓名人开始涌现,多出于东南一带的江苏、江西、安徽、浙江、湖南等地。如宋代宰相汤悦、汤思,出自安徽、浙江二地,族人因此显赫,并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明朝时期,开国功臣汤和(字鼎臣,今安徽凤阳人,初为郭子兴义军管军总管,后跟随朱元璋作战)协助明太祖朱元璋灭元建明,居凤阳。洪武、永乐年间,汤姓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迁于河北、河南、山东、江苏、陕西、湖北等地。

清朝康熙年间,广东汤姓有渡海进入台湾居住者,进而徙东南亚一带。

汤姓主要郡望为中山郡、范阳郡,主要堂号有中山堂、范阳堂、掬星堂、吞星堂、临川堂、玉茗堂、义士堂等。

汤氏图腾

历史名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汤汉(字伯纪,号东涧,今江西余江人,著《东涧集》、《宋史本传》、《陶诗注》等)、明朝开国功臣汤和(字鼎臣,今安徽凤阳人,历任特进光禄大夫、大都督府左都督、左柱国,封信国公,追封东瓯王,谥号“襄武”)、明朝著名戏曲家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今江西临川人,被誉为“中国戏圣”、“东方莎士比亚”,著《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等)、民国时期将领国民党汤恩伯,著名艺人汤唯、汤潮、汤晶媚、汤镇业等。

明朝著名戏曲家:汤显祖

祠堂:

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温坊村汤氏宗祠,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后重建,占地面积271平方米,二进院落,明清建筑风格,砖木结构,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潭乡汤村汤氏宗祠建筑群,有六门祠、尚德堂、尚义堂、义正堂、立本堂、赵公份、十甲祠、广公祠等分祠,解放后作为宏潭人民公社、汤村小学使用,2003年迁建于碧阳余家山,三进院落,占地面积648平方米。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司前圩镇和格村汤氏宗祠,为七世祖耕隐于明朝洪武洪武年间迁居格堂而建,清朝光绪年间重建,原始地点在河村德庞坊,后改称格堂坊,现与和鸣坊又合称为和格村。

广东江门和格村汤氏宗祠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大汤坞新村大汤坞自然村汤氏宗祠,又名水木堂,该支汤氏始祖汤鹏举原籍河南,随宋高宗赵构南渡定居临安(今浙江杭州),他的九世孙汤贵在明代迁居山阴县天乐乡,为今大汤坞汤氏始祖。现存宗祠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建筑面积723平方米,砖木结构,二进四合院式建筑,为杭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家训家规:

湖南湘潭大山汤氏黉公家训:

二十条:

敬天地 礼神明 尊君上 孝父母

和夫妇 睦兄弟 敦师谊 笃交情

课诗书 劝稼穑 守俭约 尚廉让

务诚信 崇正直 联宗族 和乡邻

屏私嫌 急公义 凛国法 守家规

二十戒:

戒酗酒 戒渔色 戒贪财 戒使气

戒多言 戒妄动 戒赌博 戒私宰

戒争讼 戒嗔很 戒听谗 戒匿怨

戒忌能 戒凌弱 戒矜才 戒饕餮

戒溺女 戒戕冢 戒左道 戒当役

现分布:汤姓在全国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苏、福建、湖北,其次分布于四川、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其中湖南分布最多。

总人口:汤姓约227万人,全国排名第101,在百家姓中位列第72。

汤姓出自子姓,王族后裔,始祖为商族首领成汤,带领军队推翻夏桀的残暴统治,建立强大的商朝,创下武力夺取权力之先河,传至商纣王帝辛时亦同样被周武王姬发以武力夺之。帝辛残暴统治、惹得众叛亲离、进而激起民变,直至被武力推翻,历史重演,真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好在周灭商后并未将商族赶尽杀绝,还特准其后裔以天子礼仪尊之,可见周朝礼仪之典范。而周朝之后的朝代更迭,无一不把灭前朝王族余孽为头等大事,然朝代灭亡真的是旧贵族所为吗?根本原因还是忘却了先祖创业的初衷和艰难,变的奢靡和残暴,不听谏言、权臣当道,弄得民不聊生、内忧外患,终国破家亡时悔之晚矣。

创作不易,喜欢本文章请点赞收藏,欢迎评论转发,关注作者更快获得推送更新。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