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时,其实我挺期待《红毯先生》,刘德华和宁浩的组合,有新意。后来,《红毯先生》的结局,大家也知晓,撤档、再上映,成本说的2.6亿多,但票房仅1亿左右,应该算是血亏。
这部电影下映也许久了,但视频平台却迟迟未能上线,无奈之下,只得在“网盘”观摩这部电影。
说说我的观感:
其一,《红毯先生》绝不是烂片,品质尚可,比之春节档其他电影,它更具有电影感。
其二,《红毯先生》注定票房惨败。首先,它不适合春节档,它不是一部“娱乐片”“商业片”,它太闷了,在影院坐两小时观看此片,体验将极差。其次,《红毯先生》是小众的,叙述明星生活,在当下,难以触发共情,而且这更像是刘德华的个人自传,适合刘德华影迷观看,这无疑又将受众缩窄。
一部尚可的电影,沦落如此境地,我个人认为,是刘德华与宁浩犯了“傲慢”之罪,当然,这并非是指责,只是惋惜,他们太高估自己,以及太在意他们自身的表达。
先聊聊刘德华的“傲慢”,他的傲慢在于,他的生活、他的真心,其实没那么多人能体会。
前文已述,《红毯先生》类似于刘德华的个人自传,刘德华饰演刘伟驰,是一个从影四十余年的super star 。
他与刘德华自身有某些关联,譬如,刘伟驰隐婚,刘伟驰很敬业但演技得不到认可。
现实里,刘德华得过影帝(但演技没有得到过高肯定),《红毯先生》中,刘伟驰从艺四十多年,却未得此奖。
为了得影帝,刘伟驰打算拼一把。他听说,拍农村题材容易得影帝,便找来专拍文艺片的导演(宁浩饰演),没人投资,他亲自找互联网公司拉投资,为了人物形象更真实,他前往农村体验生活。
在拍摄过程中,他遇到了很多困难,他与农民朋友闹掰,导演和资方干架,他也因为实拍摔马,被网友指责虐待小动物——马儿。
多重麻烦之下,电影黄了。
剧情大致如此,《红毯先生》某种程度上来说就跟“刘德华”挺相似,很全面,但没有特别突出的点儿。
《红毯先生》并不如宣传所说,大胆讽刺娱乐圈乱象(如若真如此,或许大有看点),《红毯先生》对娱乐圈的讽刺其实浅尝辄止,提了一下刘德华当年被蔡康永戏耍的事,嘲讽了一下某些导演为了得奖专拍底层人物,讽刺了一下资方对电影粗鲁的干涉。
《红毯先生》其实更聚焦于表现刘伟驰(实际就是刘德华),这么些年,如何维持偶像形象,如何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长红,以及,一个老偶像面对新事物、新思维的困惑。
如果你是刘德华影迷,这真是一部极好的电影,刘德华算是在有限的范围下,最大程度地袒露了他的孤独、无奈、坚持、困惑。
譬如孤独。
《红毯先生》里,刘伟驰未公开“婚姻状态”,而且,在此状态下,他与林熙蕾饰演的老婆离婚了。太太无法理解他,孩子也无法理解他,刘伟驰很孤独。这里面有多少刘德华真实的感受不得而知。
譬如无奈。
《红毯先生》里,刘伟驰为了拍电影,对投资人虚与委蛇;投资人要改剧本,要带资进组,导演则清高,坚持艺术原则,刘伟驰不得不夹在二者之间,两头哄骗。
譬如坚持。
这个坚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其对演艺事业的坚持,一定要拿个“影帝”;
一方面,是对偶像身份的坚持。
小编导投怀送抱,面对小刘伟驰30多岁的妙龄女孩儿,刘伟驰下半身冲动,但他更害怕女孩儿别有目的,他细心检查女孩儿房间每一个发光的物体以及电子设备(怀疑有摄像头),他的疑心以及被害妄想令女孩儿兴致全无,将刘伟驰赶出房间。
譬如困惑。
面对短视频网络的内容,刘伟驰很困惑,为什么这样粗制滥造的东西,会引发如此多人喜爱;
面对网友指责其虐待马儿,他困惑,为什么他不用替身、不用假马,踏踏实实演戏,怎么反遭谩骂;
公关公司为其提供“虐马事件的”公关方案,他困惑,为什么公关公司不在乎真相(不解释他没有虐马),而是企图用另一个话题淹这一个话题。
我虽然算不上刘德华影迷,但看了这么多年港片,我稍微能共情刘德华以上的一些感受。
但是,这些感受重要吗?当下观众,想共情的,是普通人的故事,普通人如何逆袭,普通人如何面对普通,而不是去共情“那个公主,为什么会因为床垫下的一颗豌豆而彻夜难眠”。
说句直接的,刘德华,或是刘德华等大明星的孤独等,大部分人不在意,也理解不了。
再聊聊宁浩的“傲慢”。
宁浩就没把《红毯先生》当商业电影拍,《红毯先生》节奏之慢,剧情之散,宁浩不可能没有“嗅”出来,他就是把《红毯先生》当文艺片拍(如果是这样,就别包装成商业片,更别提喜剧片)。
譬如那头猪,譬如那如漩涡的酒店,譬如那随处可见的红外线摄像头。
宁浩想表现现代文明对人的异化,这无可厚非,但不该在一部商业电影中夹杂如此多私人表达,拖慢整个电影节奏。
许多导演挺拧巴,既想赚钱,又舍不得艺术表达,要权衡这二者,实际上是另外的艺术,譬如姜文的《让子弹飞》,当然这种艺术不好掌握,姜文自己后来也难以复制。
说实在的不如学学王晶,人家拍娱乐片,先保证资方不赔本,再想着娱乐大众。而某些导演,还是老思维,先自己爽,老板、观众爽不爽,看天意。
再不济,学学陈思诚,虽然电影艺术成分不高,但把娱乐观众放在了首位。
总结一下,《红毯先生》不是烂片,品质尚可,但它太小众了,两个小时电影,夹杂了刘德华与宁浩太多私货,且难以引起共鸣;另外,它不应该被包装成商业片的形式,迷惑大众,抬高观众预期,强行扩大受众,其结果自然不好。
最后,我挺好奇,这电影成本是不是过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