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懂新朝历史!王莽在位十五年,期间历史上都发生了什么?

灵巧饭团 2025-02-17 16:16:28

公元9年,孺子婴将皇位禅让给了王莽。至此,延续了长达210年之久的西汉政权,终究是画上了句号,彻彻底底地宣告结束了。

取而代之的情况是,王莽建立起了所谓的“新政权”。

自王莽登上皇位,新朝由此开国,随后的整整十五年,直至王莽身死之前,历史步入了一段极为奇特的时期!在这期间的历史进程里,王莽干出了诸多令人费解的事儿。这些事儿当中,有不少都突破了当时所处时代的局限,不禁让人揣测王莽是不是从现代穿越回去的。

当提及新朝这一朝代时,不少人下意识里或许会这样认为:王莽篡权之后,没过多长时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便爆发了,紧接着新朝也就灭亡了。然而事实上,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新朝,是持续了整整十五年之久的。并且在这十五年当中,新朝前期压根就未曾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一直到了最后的那几年,人们才纷纷起兵去反对王莽。

在这十五年的时间跨度里,王莽究竟都干了些啥呢?为啥后世不少人会心生怀疑,觉得王莽仿佛是穿越回古代的呢?并且,王莽所建立的新朝,到底能不能算作是一个独立的朝代?

我们可以从王莽刚刚篡位的那个时候着手,来讲述这段历史。

公元9年时,孺子婴将皇位禅让给了王莽。而王莽在接受这一禅位之后,首要去做的事情便是对那些有功劳的臣子进行大肆封赏。

这件事理解起来并不困难。要知道王莽当初篡位,那肯定得有众多人在下面给予支持。现在王莽已然登基称帝了,那底下这些支持者,自然就到了按资历排辈分、得以加官进爵的时刻啦。当时王莽最先亲自进行册封的,总共是十一个人呢,这十一个人可用“四辅三公四将”来归纳概括。

需留意的是,在接下来长达十五年的新朝历史当中,这十一个人里多数不过是如同路人甲一般的存在。然而,其中有那么几个人,他们的举动却对新朝历史的发展走向起到了直接的决定作用。故而,为能更轻松地理解后续相关历史,我们有必要简要介绍下这十一个人分别是谁。

太师王舜、太傅平晏、国师刘歆和国将哀章被称作“四辅”。在这四人里,王舜乃是王莽的堂弟,于整个王家当中,属他对王莽支持最为坚定。当初王莽篡位时,他始终紧紧追随王莽。后来去和王政君摊牌,主动索要传国玉玺的也正是他。

接下来要说到的是太傅平晏,此人乃是王莽的心腹,就如同王莽的秘书一般,承担着协助王莽并掌管机要事务的职责。不过在史书当中,并没有关于平晏到底具体做出了哪些贡献的记载。但不难推断,在王莽篡位的整个过程里,诸多情报相关事宜以及一些见不得光的工作,大概率都是由平晏负责的。

接下来要说的是国师刘歆,他可是出身于老刘家,从这方面来讲,算得上是汉朝的正统皇族成员了。但在之前的西汉时期,刘歆他们这一脉在家族里并不怎么受宠。于是乎,等到王莽掌握大权的时候,刘歆便投靠了王莽。而在王莽登基称帝之后,就把刘歆提拔到了四辅的高位,这多少也算是用来安抚老刘家的一种举措吧。

最后要提到的是哀章,据史书记载而言,他完全就是个典型的政治投机分子。他起初不过是汉朝太学里的一名学生,在看到王莽权势日盛后,便主动去伪造了一份诏书,宣称刘邦应当把皇位传予王莽。更为离谱的是,那份诏书里还清楚写明了王莽该给哀章何种职位呢!

这件事直接促使王莽不得不篡位登基。待其登基之后,也只能依照伪造诏书里的内容,授予他一个国将的职务。不过在前期的时候,王莽对他其实并不是十分信任的。

在四辅之后存在三公,分别是大司马甄邯、大司徒王寻以及大司空王邑。这三人里,甄邯乃是西汉大儒孔光的女婿。要知道,孔光可是孔子的第十四代孙,并且在西汉末年也是极为有名的大儒。正是由于他全力支持王莽,王莽才得以获得整个儒家的全面支持。

然而,在王莽正式登上皇位之前,孔光便已然离世了。要是孔光未曾离世的话,就其所处的地位而言,十有八九是会被封作四辅当中的首要之人!因而,王莽大力重用甄邯出任大司马,从很大程度来讲,这其实也是在对孔光家族予以弥补呢。

三公之一的王邑,乃是正宗的王家人,他是王莽五叔膝下之子。既然身为王家人,那么由其直接掌管统领全国的兵马,从这层身份关系来讲,倒也不存在任何不妥之处。

要说最让人觉得诡异的,那当属大司徒王寻了。在后续的诸多史书中,关于王寻的记载寥寥无几,实在难以找到太多与之相关的内容。而且王寻之所以能够出任大司徒这一要职,似乎仅仅是因为此前哀章伪造的那份诏书里,赫然写着王寻的名字。

因此,后世有不少人对此心存疑虑,觉得王寻大概率也是出自王家。然而,关于他究竟是何人之子却难以确定,他会是王莽的堂弟吗?亦或是王莽的远房亲戚呢?这些都没办法说得清楚明白。

所谓最后的四将,即更始将军甄丰、卫将军王兴、立国将军孙建与前将军王盛。这四位将军获封一事,着实令人费解。要知道王兴与王盛此前压根就不是将军!据说王兴以前不过是个看守城门的,王盛呢,则是个卖饼的小贩罢了。

甄丰与孙建二人,着实有些冤枉。孙建情况稍好,从下层都尉一步步晋升,因攀附上王莽,得以被提拔为四将之一。但甄丰就冤屈得多啦!他乃是甄邯的兄长,在王莽篡位前就已担任大司空之职。可谁能想到,王莽篡位后,他反倒遭到降职,竟和一个卖饼的人处于同等级别了。

于是,之后不少人纷纷猜测,或许王莽是来自某一个平行时空的。在他所处的那个时空当中,上述这十一个人全都是极为厉害的顶尖牛人,也正因如此,王莽才乐意对他们加以任命呢。

然而在实际情况里,在平行宇宙以及穿越这两种情况尚未得到证实的时候,历史学家们实际上是给出了一种更为可信的阐释的。

其背后隐藏着一只黑手,这便是此次胡乱任命一事的真相。而这只黑手不是别人,正是身为四辅之一的哀章。

哀章的确曾是一名太学生,这是确凿无疑的事实。彼时身处太学中的哀章,对王莽的心思了如指掌。知晓其企图后,他竟决意冒险行事,进而伪造了诏书。不仅如此,为使这份诏书看上去更为真实可信,哀章还伪造出了一份包含十一个人的名单。

哀章伪造那份名单时,极有可能就是随意乱写的。其中有几个名字,或许是他听闻过,晓得是朝堂上的高官,又或是王莽的心腹亲戚,便直接写了上去。另外还有些名字,像哀章他自己,以及后面的王兴和王盛,说不定压根就是哀章的亲朋好友呢!只因后来王莽没先找到他们,这才最终找到了那个卖饼的人。

按理说,这般伎俩着实不算高明。要是搁在别的朝代,哀章使的这种手段,必然会当即被人识破,接着便被砍头处死。然而到了西汉末期,那时的情形可就大不一样了。

在那时,王莽之所以能够篡位成功,关键所凭借的正是儒家的天命论。要是王莽不认可哀章伪造的那份诏书,又或者直接将哀章斩首,这无疑是他自己在否定所依凭的理论,如此一来,往后便不会再有人助力他完成篡位之事了。可要是他认可了这份伪造的诏书,那就只能依照诏书的内容,去对那十一个人进行册封了。

说到底,这实际上就是心理学范畴里那个挺简单的“猜疑链理论”罢了。要是王莽是凭借着在战场上立下的军功,一路过关斩将升上来的,并且身边还有着属于自己的嫡系心腹,是个厉害角色的话,那他或许压根儿就用不着玩这样的手段了。

当然了,王莽可不只是玩些虚头巴脑的招数,他也着实进行了一些实际行动呢。就拿登基那会儿来说吧,王莽刚一登上皇位,立马就免除了所有刘姓宗室在地方上担任的实际职务,随后通通将他们改任为谏议大夫。还有啊,王莽把禅位给他的孺子婴单独给软禁起来了,还不许外人跟孺子婴搭话呢。

不可否认的是,上述这些举措的确在相应程度上,使得王莽政权所面临的威胁有了较为明显的减少,在一定范围内起到了缓解危机、降低风险的作用,从某种意义来讲,让王莽政权彼时的局势相对安稳了一些。

开头就如此魔幻,接下来新朝的历史,更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到了极点。这般奇妙的开局之后,新朝后续所展开的那段历史画卷,其种种情形着实超乎常人想象,处处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离奇之感。

在完成对下属的册封之后,王莽紧接着着手做的便是进行大范围的改名举措。这事儿其实挺繁杂的,毕竟当时王莽改动的内容实在太多啦。像官名、地名之类的诸多方面,他都一一做了更改。就拿少府这个官职来说,被他改成了共工,无锡也被改成了有锡等等。

后来,此事便成了不少人用以佐证王莽是穿越者的依据之一。不少人觉得,在王莽所处的那个平行时空当中,说不定这些官职以及地名原本就是如此称呼的。而针对王莽的这些改名行为,后世史学家给出了更为科学的阐释。史学家们指出,王莽进行的大范围改名,实则都是依照儒家典籍来操作的,诸多新名字确实能在儒家典籍里寻得原型。

在同一时期,王莽针对汉朝的货币体系展开了大规模的改革行动。一番改革下来,汉朝原本广泛流行的五铢钱,差不多都被废除掉了。而取代五铢钱的,则是王莽所大力推行的刀币以及布币。

王莽所做的那些改变,前后也就历经了十几年的时间。等到后来东汉建立,基本上又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了。从职能方面来讲,新朝的高层体制大体上也是延续着过去的三公九卿制。因而在讲述这段历史时,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就直接用这些改革之前的名称来称呼了。

王莽如此大幅度地进行改变后,汉朝究竟会受到多大影响,在当时实难判定。但很明显,王莽的这些做法,迅速招致诸多老刘家人的不满。要知道,老刘家人此前在地方任职本顺顺当当的,可王莽一道命令下来,他们的实权就没了,这哪能让他们甘心接受。并且,王莽在之前改革时,还把原来的王爵统统改成了侯爵呢。

于是,就在这一年的一月,王莽正式完成了篡位之举。而时间来到同年的四月,地处山东地区的徐乡侯刘快,便毫不犹豫地直接举兵发起了造反行动。

刘快还真是颇有骨气之人呢。他的高祖父可是汉景帝之子,且是汉武帝的第十二个弟弟。自汉武帝那时候起,他们家族便一直在山东这块地方进行藩王分封,在当地着实有着不小的影响力呢。

然而最终的情况是,刘快起兵行动一开始就遭遇挫折,连自家这关都没能闯过。他耗费全部家财,召集了好几千人,可才刚从自己的封地出发,抵达即墨这个地方,就被他的亲大哥给阻拦住了。更为离谱的是,刘快的大哥,本是之前的正统胶东王,此刻不但不响应刘快的起兵之举,竟然还主动把自己关进了监狱呢。

更为荒诞的是,在刘快的大哥入狱以后,即墨城当地的百姓以及官员竟自发地联合起来,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将刘快成功镇压下去了。

出现这种奇葩状况,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后,老刘家那些地方诸侯王实力大减,仅剩些许耕地与钱财,压根没了造反的资本。其二,在当时老刘家的宗室当中,确实难以找出一个能真正做到一呼百应的人。

其三,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此前王莽所开展的宣传方面的相关工作,那真的是完成得极为出色。

在那个时候,近乎所有人都一致认为,王莽可不单单是一位皇帝,简直就是一位圣人呢!仿佛只要让他登上皇位,往后大家都能过上美好的日子啦。也正因如此,当刘快打到即墨之时,当地的百姓才会主动自发地组织起来,去抵御刘快的进攻。

王莽所推行的改革,若详细论及,着实极为繁杂。要知道,这场改革或许堪称整个人类古代历史当中最为大胆且最具理想化色彩的改革了。对比后世的诸多改革,它们往往要么单单针对经济进行变革,要么仅仅着眼于军队方面的改动。但王莽开展的这次改革可不同,它全面覆盖了当时汉朝的全体民众,同时还将土地、经济、文化、教育、思想、军队等众多领域一并囊括其中!

简单来讲,王莽的改革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实行全国土地公有化,重拾周朝的井田制;其二,将奴隶收归国有,主人仅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禁止对其进行买卖;其三,把重要源头行业改为直接国营,同时设立专门部门以管控市场物价。

其四,对货币展开改革举措;其五,针对那些曾经臣服于汉朝的边疆民族首领,将他们的称号全部予以改换;其六,把匈奴划分成十五个部分,进而设置十五位单于来进行管理。

从现代视角去看,王莽所推行的这些改革举措,着实极为大胆。即便到如今,许多国家都还未完成类似改革呢,依旧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制,重要行业搞国有化也未能全面达成。遥想两千多年前,王莽竟能一下子推出诸多这般改革,无疑是相当有胆量的。

因而,就历史上真实的王莽而言,说他是穿越者这一点实难定论。但要是从其内心秉持的善恶去考量的话,那他无疑是个好人!他怀揣着做事的热忱,一心盼着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促使国家和民众的生活都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呢。

然而,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那便是王莽在推行此项改革之际,竟然疏忽了一个极为关键的要点。

要知道,在当时那种情况下,生产力的水平是极为有限的。就那样的生产力条件,根本没办法支撑王莽去顺利推行这些改革举措,完全不具备让他将这些改革彻底完成的客观条件呢。

在王莽所推行的几个重要改革举措里,暂先不提后面的几条,单说前面那几条。要知道,想把奴隶制度全然废除,让所有劳动力都得到彻底解放,那起码得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才具备这样的条件。至于余下的两条改革内容,若期望它们能够成功且高效实施,恐怕得等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啦!

归根到底,社会制度的制定必须依据生产力的状况。当处于生产力较为落后的时代,若推行那种太过先进或者太过落后的社会制度,这无疑都会带来灾难。

例如解放奴隶这方面,中国真正彻底消除良贱的区分,确立人人平等,实则是在清朝覆灭之后才达成的。要知道在清朝灭亡以前,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生产力水平,均无法支撑将这一制度完全废除掉。

其实更深层次的缘由在于生物学方面的道理。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前,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有限,没办法让所有人都实现吃饱穿暖。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都不妥当。在此情形下,一旦遭遇天灾,必然得舍弃一部分人,以此来减轻社会的整体负担。

仿佛有一个蚂蚁族群,当遭遇森林大火时,它们会自发地紧紧抱成一团,接着以集体滚动的形式逃离大火的肆虐。在此过程里,位于最外围的蚂蚁必然会被大火无情地烧死,然而处在里面的蚂蚁却能够很好地存活下来,进而实现种族的延续。

因此,在蚂蚁的生产力尚未达到能确保大多数蚂蚁都可平安逃离大火之时,若草率宣称所有蚂蚁一律平等,那便不会有蚂蚁甘愿处于外层抵御危险。如此一来,最终的结局就只会是整个蚂蚁族群彻底覆灭。

这种情况放在人类社会当中,大体上也是如此。在人类的生产力尚未达到特定的高度之前,诸多制度是难以真正被废除掉的。

于是,在王莽正式着手推行其理想化的改革举措之后,整个新朝便陷入了灾难的泥沼。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原本看似美好的改革设想,在落地实施的过程中却暴露出诸多弊端,进而致使新朝开启了一段灾难重重的历程。

倘若王莽在篡位之后选择什么都不做,那新朝说不定还能再维持几十年呢。要知道,依据历史周期律来看,一个封建王朝的寿命极限大致是三百年左右。而西汉灭亡之时,也仅仅才过去两百多年,实际上还未抵达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寿命大限。

然而,在王莽推行了那一系列改革举措之后,整个国家的运行机制便迅速陷入到了一片混乱的状态之中。

王莽登基之后,最初的七八年间,国内大体上还算平稳,未出现太大的动荡局势。彼时高层虽历经诸多重大变故,可中下层民众暂时并无造反之意。尽管老百姓在各种折腾下日子愈发艰难,然而仍有不少人笃定地认为,王莽便是能拯救他们的人。因此,在新朝建立的前几年,内部并未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实际上,真正率先挑起造反事端的,当属北方的匈奴。在诸多势力当中,匈奴可谓是最早开启这种对抗、反叛之举的一方,于当时的局势而言,它的这一行为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续的发展态势呢。

在以往,匈奴早已对汉朝彻底归服,这一归服的状态持续了好几十年,同时还接受了汉朝给予的册封。然而待王莽登上皇位之后,他竟执意要效仿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强行把匈奴分割成十五个部分。这般做法下,匈奴原本的统治阶层自然是无法接受,不肯就范了。

于是在那之后,匈奴便径直兴兵而起,着手去平息其内部的叛乱,并且明目张胆地违背了王莽所下达的命令。

公元11年,彼时距王莽正式登基已过去两年。面对此前的某种状况,王莽可没就此忍耐。这一年,他一下集结起三十万人马,气势汹汹地对匈奴发起大举进攻。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王莽此次分兵五路全面进击匈奴,可在这五路大军里,竟未任命任何一位能统领全局的真正统帅大将。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场极为荒谬的大型战争。彼时国家投入了几十万人,还有数不清的钱粮。可在战争的最前线,居然没有明确具体的总指挥。确切来讲,王莽是打算自己稳坐后方,然后全凭感觉去对军队进行调动安排。

正史之中,参与这场战争且地位颇高的将军里,当属四将之一的立国将军孙建最为突出。《资治通鉴》有载,彼时汉朝的三十万大军由孙建全盘统领,另有十二位将军在其麾下,分别负责各自所统之部。然而翻遍《汉书》,却寻不到与之相关的记载内容,就连孙建的名字都未提及过。

诚然,即便确实是孙建统领,其能力究竟如何,着实有待斟酌。在先前王莽所封的那十一人当中,孙建的确是唯一出身正统军队系统的将领。然而,他在一路晋升的过程里,并未经历过什么大型战役。莫说直接去指挥三十万的大军了,就算是三万大军,恐怕他也难以胜任指挥之职呢。

于是在这之后,当战争正式拉开帷幕,便呈现出了极具讽刺意味的一幕情景。

新朝派出的三十万大军一路北上,然而抵达之后,竟然连匈奴的主力部队都寻觅不见踪迹。于是乎,这支大军只能在北方边境白白驻留,期间消耗了难以计数的钱粮物资。非但如此,匈奴还趁机多次对边境发起袭击,令边境地区不得安宁。

就这样,战争持续了两年之后,匈奴那边发生了变故,老单于离世了。新单于继位后,有缓和与中原关系的想法,于是在表面上又对新朝表示称臣。王莽得知单于称臣这一消息后,认为这场仗已然算是取胜了,便径直下令撤兵了。

很明显,这场战争对王莽政权而言,无疑是笔巨亏的买卖。非但没能取得任何功绩,反倒归来时,让诸多外面的附属势力瞧出了新朝的孱弱。于是在此之后,像高句丽、焉耆这类附属小弟势力,纷纷开始闹独立,压根不再听从王莽的吩咐了。

另外,经此一战,匈奴算是彻底瞧明白了新朝究竟是啥样儿。这时候匈奴方才发觉,往昔那个强盛无比的汉朝已然彻底消逝不见了。而取代汉朝的新朝,压根就是个没什么能耐的政权。于是在此之后,匈奴便开始一个劲儿地对新朝北方边境展开疯狂袭击,整个中原北方也随之迅速陷入了糟糕混乱的境地。

与之同时,新朝开展的内部改革,使得老百姓们慢慢陷入了困境。王莽发起改革,本意确实是想为百姓谋福祉。然而那时的生产力水平根本无法支撑这样的改革举措,结果改革的重压竟转嫁到了老百姓身上。要知道,那些身处高位的地主即便没了土地,起码还能填饱肚子,可改革后全国粮食总产量下滑,没地的百姓就真的饿肚子,吃不上饭了。

于是,在数年之后,时间来到了公元17年,彼时距离王莽登基已然过去了八年。就在这一年,新朝出现了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可谁能想到呢,恰恰是这不起眼的小事,竟成为了新朝走向覆灭的开端。

随后,吕育的母亲实在是忍无可忍了。这位在史籍当中被称为吕母的女子,干脆就在当地召集起了数百人,接着便径直朝着县城奔去,一举将那位县令给诛杀了。

在历史记载之中,有这么一件事,它被称作吕母起义。

自吕母起义后,起义之风迅速在大江南北蔓延开来。没过多久,湖北一带便有人举兵起事。由于他们起初是以湖北的绿林山作为起兵的根据地,故而在之后,人们便将这支队伍称作绿林军了。

山东地区曾有一伙起义军,他们在起义后跑到了泰山一带。彼时,起义的吕母病故,其麾下的起义军便都投奔了这伙人。之后,这支队伍为能相互识别,竟把眉毛涂成了红色,由此,众人便开始称呼他们为赤眉军了。

其原因十分简单,就在于他们自身的实力太过薄弱了。

在绿林赤眉起义刚爆发之际,那绿林、赤眉这两支起义军的规模啊,都还不到一万人呢。就这么点儿规模的起义队伍,王莽政权压根就没放在眼里,连去镇压一下都嫌麻烦,根本懒得动手。而且,当时新朝的地方政府呢,害怕把这事儿上报后自己会被追究责任,干脆就隐瞒不报了。

显然,王莽的统治根基并非是那两支人数均不到万人的起义军就能够轻易动摇得了的。

其实,真正严重的情况是在接下来的那几年当中,有一股新的力量参与了进来,而这,才是最为关键且要命的状况。

有这样一个新出现的力量,它被称作地方地主阶层。

在王莽所推行的改革举措里,有一项内容至关重要,那便是从全国各个阶层的大小地主手中收缴土地,然后将其分配给普通民众。并且,对于地主们所拥有的奴隶,也开始明令禁止买卖交易。而经王莽如此一番改革之后,许多原本日子过得还算不错的中小地主,一下子就陷入了绝境,难以维持生计了。

于是,在随后的两年时光当中,诸多中小地主纷纷选择暗中留意局势发展。他们始终在密切注视着,想看看王莽集团面对这些起义军之时,究竟会抱持着怎样的一种态度。

最终,在这两年的时间当中,新莽政权压根就未曾大力去对这些起义军展开镇压行动。非但如此,其还颇为主动地和这些起义军进行接洽,试图劝说他们放下武器,向新莽政权投降。

这样一来,那些地方上的地主便没什么可惧怕的了。特别是诸多老刘家的宗室后人,更是接二连三地起兵,在他们各自所占据的地盘上大肆招兵买马,一副要大干一场的架势。

这下可好,起义的规模一下子就彻底扩大开来了,闹得越发厉害了,局面已然发展到了不可忽视、极具影响力的程度。

公元21年,彼时距离绿林赤眉起义正式爆发已然过去了三年之久,王莽这才首次出动大量兵力,着手对绿林、赤眉这两支起义军展开围剿行动。然而最终的情况是,王莽当时所派遣去领兵作战的,竟全是些压根就不懂得如何打仗的人!

顺带提一下,之前有一位曾与匈奴作战过的孙建,在那十一人当中是唯一稍懂军事的,可他早在数年前就离世了。自孙建去世之后,新朝政权所剩下的那些高层人员,基本上就没有一个是懂军事方面事务的了。

于是乎,接下来所发生的那场战争,呈现出了一种极为讽刺的状况。其整个发展态势以及所呈现出的种种情形,都让人深切感受到了其中满含的讽刺意味,实在是令人不禁为之咋舌。

在赤眉军兴起之际,王莽派遣其侄子王匡领兵前往镇压。可这王匡对军事一窍不通,双方交战长达一年,却毫无战果可言。之后王莽又增派诸多兵力,没成想王匡越发不会打仗了。到最后,王匡所率的十万大军,竟被起义军中那几万农民给打败啦!

在王匡经历战败之后,整个山东以及河北等地区,便彻底摆脱了新莽政权的掌控范围,不再处于其控制之下了。

同一时期,绿林军这边的情况是,王莽一开始仅派遣了两万当地的守军前去实施镇压行动。没想到,人数少于这两万地方军的绿林军,竟将其一举就地歼灭。这场战役在后世被称作云杜之战。此后,绿林军规模迅速扩展,一度接近五万人。不过,由于瘟疫的影响,其人数不久后又缩减至两万多人的样子。

在那之后,绿林军采取了兵分三路的行动策略,继而分别朝着不同方向出发,开启了外出攻略地盘的征程,旨在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拓展自身的势力范围,以图在当时的局势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

需留意的是,当时间来到公元22年时,绿林军已然兵分三路了。算起来,此时王莽在位差不多有十三年之久。直至此刻,绿林军才从原本一伙地方盗匪的模样,彻底转变为一支颇具威胁的起义军队伍。

然而恰恰是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老刘家的那些后代子孙们,已然开启了正式投身到参战行动之中的进程。

就在这一年的寒冬时节,于湖北枣阳的西南部地区,老刘家有一位名叫刘縯的后裔,毅然决然地正式举兵起事了。而他还有一个弟弟,此人便是日后创立东汉王朝,成为开国皇帝的刘秀。

与其他农民军有所不同,刘家兄弟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准,还熟知军事知识。尤为关键的一点是,在起义前,他们便拥有钱财和田地等资产。实际上,早在发动起义之前,他们就已然做好了充分准备。也正因如此,起义过后没多久,他们就召集起了七八千人开启起兵之路!

之前那七八千的是农民军,而当下这七八千人与之全然不同,可不是同一个概念。要知道,这七八千人完完全全属于真正意义上有组织架构,并且具备很强战斗力的正规起义军呢。

自那之后,刘家兄弟便领着手下的那些军队,与绿林军的另外三个分支进行会合。在会合期间,这支军队的规模又一次得到了快速的扩充。仅仅过了数月,当各方全部会合完毕,众人经过商议后,做出了推选一位首领出来的决定。

最终,众人推举出了老刘家的另一位后裔刘玄,让其担当大家的首领,并正式登基称帝,而这位刘玄便是历史上所称的更始帝。

当更始帝宣告称帝之时,老刘家一下子便有了能够凝聚众人的主心骨。与此同时,各地的起义军也陆陆续续地开始积极响应起来。而直至这样的一个阶段,王莽集团这才算是真正地对这一局势予以重视。

在这之后,王莽径直调来了多达四十二万的大军,而负责统领这支大军的,正是三公之中的王寻与王邑二人。

新莽集团的这两位大佬,同样是不具备指挥大规模集团军作战的能力呢。他们抵达前线之后,全然不讲什么战略规划,放着起义军正在全力围攻的重镇宛城不去进攻,反倒就想着正面直接硬推过去,企图一口气就把对手给压制住呢。

而在他们前行的道路之上,有一座城横在了他们的面前,成为了他们首先需要面对的阻碍,这座城便是昆阳。

就这样,昆阳之战拉开了帷幕。

昆阳之战打响后,新莽的军队一开始就把昆阳城给围起来了。要知道,当时起义军的主力都集中在宛城那一带呢,如此一来,昆阳这儿仅仅只有八九千人而已。可令人惊叹的是,恰恰就是这为数不多的八九千人,居然成功抵御住了四十万人长达一个月的进攻。

一个月过后,彼时各地起义军的主力部队,绝大多数都不愿赶来救援。只有刘秀,率领着数千人的队伍,前往昆阳增援。随后,刘秀还组织起三千人的敢死队,径直朝着王寻与王邑的中军大营发起正面冲击。

三千与四十万相对比,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考量,想要取胜那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完全没有一丝一毫获胜的可能。

然而谁能想到呢,在最终的结果里,刘秀居然成功地完成了冲阵这一行动!要知道这原本充满了诸多艰难与不确定性呢,可刘秀就是做到了,真的冲阵成功啦,实在是令人意想不到啊。

在经历了这关键的一战过后,起义军的各个部队皆察觉到了新莽军队外强中干的本质,于是纷纷赶来增援。与此同时,昆阳城内的守军也积极行动起来,与城外力量里应外合展开反击。一番激烈的追击作战之后,新莽政权那多达四十二万的大军,竟被全部消灭殆尽。

到此为止,在函谷关以东的区域,新朝实际上已经没办法再调集哪怕一支军队了。也就是说,在这片地域范围内,新朝面临着无兵可征调的局面,再想要凑出军队来应对各种情况,已然是极为困难甚至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了。

与此同时,不少其他地方的官员纷纷直接宣告独立,摆脱了新朝的管控。这般情形下,昆阳之战落幕之后,仅仅在很短的时间内,王莽所掌控的区域就只剩下从长安到洛阳的这一小片地盘了。

从客观角度来讲,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王莽实际上仍存在着翻盘的契机。要知道,在当时,那处地方可是汇聚着天下最为精锐的力量。倘若王莽自身具备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擅长打仗的话,那么他依旧是存在着能够扭转局势、实现翻盘的可能性的。

可关键在于,王莽压根就不擅长打仗。而且在那时的整个新莽统治高层当中,竟然也找不出一个会打仗的将军来呢。

接下来,绿林军可没放过机会。在昆阳之战大获全胜后,起义军立马兵分两路出击。一路朝着洛阳进发,另一路则取道关中,直奔长安而去。彼时,王莽虽在武关一带安排了数万守军,可这几万人对王莽满心怨恨,况且战前王莽都没给他们发军饷。于是,起义军很轻松就把武关守军给击溃了。

武关一旦被攻破,整个关中地区便再不存在任何阻碍力量了。紧接着,起义军一路长驱直入,径直将大军开到了长安城下,形成兵临长安的态势。

起义军到达长安后,王莽动了效仿秦二世的心思,打算把关押着的囚犯放出来,组建成一支囚徒大军,以此来抵御起义军的进攻。可谁能想到呢,这支刚从长安出发的囚徒大军,立马就叛变了。而起义军呢,反倒跟着叛变的囚徒军,轻轻松松就打进了长安城内。

最终,在一片混乱的军阵里,王莽不幸在混战当中丢掉了性命。伴随着王莽的被杀,都城长安也宣告陷落。至此,曾经的新莽政权便彻彻底底画上了句号,完全宣告结束,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新莽政权所历经的历史时长是十五年,就是这样一段时期的历史。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