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60年,由于政策失误导致山东地区出现严重的人口损失,中央决定免去舒同的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职位。
对于上级的指示,舒同没有提出异议。随后,按照组织部署,他带着对山东百姓的歉意,心理负担过重,导致身体状况急剧恶化……
【毛主席:舒同是党内的才子】
1961年1月,毛泽东主持了中共中央八届九中全会。在这次会议中,毛泽东与舒同进行了会面。
当毛主席再次认出他时,舒同内心涌起难以抑制的激动。他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主席,双手紧紧握住主席伸来的手,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表达此刻的心情。
毛主席注意到舒同眼神中流露出的悔意,于是温和地对他说:“认识到错误并改正,这就足够了。”
舒同听完毛主席的讲话,内心深受触动,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毛主席认为,每个人都会犯错,没有谁是完美的,只要能真心改正,就是值得肯定的好同志。这种观点与他一直倡导的“总结教训,帮助人进步”的理念是一致的。
毛泽东向来重视人才。当他见到舒同时,不禁回忆起往事。当年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舒同总在战斗间隙钻研书法艺术,即使骑在马背上也不忘挥毫泼墨,潜心探索书法的精髓。
1932年,漳州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在清理战场时碰见了舒同。他随即上前,与舒同交谈,并握着他的手说道:“你就是舒同?我早就知道你了!”
在毛主席的陪同下,舒同与主席一同漫步交谈。地上随处可见的弹壳,无声地诉说着不久前那场激战的惨烈,耳边似乎还能回响起机枪扫射的密集声响……
面对战场上散落的弹壳,毛泽东弯下腰,拾起一颗,带着革命者的积极态度对舒同说道:“这些就是战场上的花朵,战斗的象征!”
舒同听完毛主席的讲话,内心深受触动。他猛然记起“战地黄花分外香”这句诗。望着面前的毛主席,舒同心中充满敬仰,这句诗正是毛主席在《采桑子·重阳》中所写。
直到这一刻,舒同才真正明白,毛主席词中提到的"黄花"并非人们通常理解的菊花或其他花卉,而是指战场上散落的黄色弹壳。这个发现让舒同对毛主席在作品中展现的超凡想象力和独特的浪漫情怀,产生了更深的敬意。
在与毛主席的交谈中,舒同分享了他对革命和书法之间关系的看法。他表示,自从投身革命事业后,书法与革命便密不可分。他解释道,自己的书法技能在革命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革命斗争也极大地丰富了他的书法艺术。舒同总结道:“我的生活就是革命与书法的结合。”
毛主席听完舒同的发言,面带笑容地称赞道:“你的书法作品我看过多次,确实功底深厚,风格独特,视觉效果也很出色。你不愧是红军中的书法家!”
舒同因受到毛泽东的称赞而感到些许不自在。此后,每当有机会,他都会主动向毛泽东请教书法和诗词创作。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踏上长征之路。在这段艰苦的征程中,舒同发挥自己的书法才能,积极参与革命宣传工作。他用笔墨鼓舞士气,传播革命理念,为红军的长征增添了文化力量。
每当毛主席经过墙边,看到舒同留下的标语,总会停下脚步仔细欣赏。他常称赞这些字迹不仅工整漂亮,内容也深刻有力。
1935年,红军完成长征,抵达陕北地区。同年11月,舒同被正式任命为红一军团政治部的负责人。
1936年,延安成立了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旨在为抗日事业培养人才。当时,毛泽东正专注于撰写《实践论》。当有人请他题写校牌时,他推荐了第一军团的舒同,称赞道:“让舒同来写吧,他的书法很出色,我非常欣赏。”
舒同不仅为抗日军政大学题写了校名,还亲自创作了校训。这些作品最终被制成牌匾,分别悬挂在学校大门和显眼位置。校名“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展示在正门上方,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八个字的校训则被安置在校园内的重要场所。这些书法作品不仅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也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主席在总政治部检查工作时,面对在场的人,愉快地提到:“舒同是我们党内的才子,堪称党内的一支好笔。”
何香凝曾提到国共两党的代表人物,她指出国民党有于右任,共产党则有舒同,两人都是各自阵营中的杰出文人。她明确表示,自己更欣赏舒同的才华。这一评价不仅彰显了舒同在共产党内的文学地位,也反映了何香凝对共产党文化的认同。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红军改组为八路军,舒同被委任为八路军总部的秘书长。同年11月,他出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一职。
1940年,舒同接到指令返回延安,开始在中共中央党校进行学习。两年后,他被委任为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的秘书长,并同时担任宣传部部长一职。
1943年,毛泽东委派舒同前往山东,协助罗荣桓加强和扩展山东地区的抗日根据地。这一决策旨在增强当地的抗日力量,确保根据地能够有效抵抗日军的侵略。舒同的到来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与罗荣桓密切合作,共同推动了抗日斗争的深入进行。这一行动不仅增强了山东地区的抗日力量,也为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出发前,毛泽东专门约见舒同,对他说道:“人们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信徒,但仅仅通过书本是无法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除了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去体会和学习。”
毛主席的一番话让舒同领悟到,他被派往山东的核心任务就是深入基层,摸清百姓的生活状况,并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基于这一指示,舒同在山东扎根多年,对该地区的情况了如指掌。
1954年8月,经毛泽东同意,舒同出任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正式接管山东的领导工作。
在三年经济困难阶段,国内资源极度短缺,市场上物品供应非常紧张,所有商品都必须凭票证才能购买。
当时,舒同担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但家庭生活依然十分简朴。他的子女后来回忆道:“父亲生活非常节俭,他总是说能吃饱就行了,不在乎其他。一顿饭通常就是一小碗米饭、一盘豆腐和一碗青菜汤,从不多要。”
有一次,工作人员发现舒同的身体状况不太好,觉得他需要补充营养,就在他平时喝的青菜汤里悄悄放了些肉末。
舒同尝了一口,立刻察觉有问题,马上对工作人员进行了严厉批评。他生气地说道:“现在普通百姓连地瓜面都吃不上,我们这些当领导的怎么能心安理得地吃肉?和群众同甘共苦、共进退,不能光说不练,必须真正体现在实际行动上。”
舒同经常告诫周围的人,必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做事求真务实,廉洁奉公,严格约束亲属,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勤俭节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强调,做人要脚踏实地,处理公务要清正廉明,同时要管好身边人,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舒同曾教导子女,做事要自力更生,不能依赖特权,也不可借助人脉关系,更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他强调,成功应建立在个人奋斗的基础上,避免任何违规行为。
舒同对待自己非常严格,始终坚守承诺,以身作则给后辈树立榜样。但在治理国家时,他未能及时改变策略,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1960年10月,舒同不再担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的职位。面对这一变动,舒同没有试图逃避或辩解。
那段日子里,舒同深感自责,认为自己没有达到毛主席对他的期望。这种沉重的心理负担让他最终病倒了。
得知舒同生病后,毛主席非常挂念,立刻安排把他接到北京接受治疗。两人见面时,毛主席耐心开导他,让他放宽心,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1961年,毛泽东与舒同重逢,他语重心长地鼓励道:“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愿意改正,这就足够了。”
在与毛泽东会面后不久,舒同按照组织的安排前往济南千佛山休养。在此期间,他始终牢记毛泽东的教导,深入反思并系统梳理了自己过去的经历。
在此期间,舒同对自己的书法创作进行了全面整理。他吸收了颜真卿、柳公权、何绍基等历代名家的精华,将这些技法融入自己的书法实践中,最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被称作"舒体"的书法作品,因其独特性而广受国内外赞誉。
1962年12月,毛主席正式任命舒同为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处书记。对于这一重要职务,舒同深感荣幸和感激。
1967年,舒同在陕西的生活和工作遇到了不少困难。
有人向毛主席反映了舒同在陕西的遭遇,询问是否能够给予保护。毛主席回应说:“舒同的情况无需担忧。”
舒同对毛主席的关怀深感感激。多年后,他在回忆这段往事时,依然满怀感动。
1968年,一群来自山东的人来到西安,高喊着要把我带回山东清算所谓的“历史问题”,指责我是叛徒和走资派。我回应道:“我在山东工作时犯下的错误,中央已经给出了明确结论,主席也曾亲口告诉我:‘这只是认识上的偏差,改正了就好。’”正是这番话让我躲过了这次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