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忽必烈时代,元朝阿合马被杀一事,暗含了哪些政治斗争?

小宠宠 2022-10-24 18:26:06
引言

在忽必烈时代,元朝阿合马被杀一事,暗含了哪些政治斗争?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虽然阿合马对于元朝政府的理财之事颇有贡献,但是他所使用的西域剥削方式与中原汉制完全背道而驰,而儒臣支持下的真金太子在与阿合马的政治斗争屡次遭到失败,因此必然会激起汉人及其汉化的蒙古、色目官员的强烈反对。同时阿合马的理财活动是以侵害权贵的利益为代价的,因此也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阿合马的括户行动直接损害了诸王、公主以及驸马等权贵的利益,这就引起了他们的不满,终于酝酿了除掉阿合马的计划,并且在不久后便得以实施。

《高鲁公神道碑》记载

据《高鲁公神道碑》记载:“至元十九年春三月,世祖皇帝时巡上京,裕宗皇帝以皇太子从。是时,左丞相阿哈玛特以聚敛专政有盗,因上下人心之不与,诈称皇太子而贼杀之者,是月之十七日也。

是日,公与工部尚书张九思等俱镇留京宿卫,上直皇太子宫,左丞相与两西番僧谓公等曰:‘皇太子将以今夜还宫修佛事。’公曰:‘近日有上来者,不闻有此行也。’因以西番语问僧曰:‘主人与国师今至何所?’僧愕眙不知所对。即改用汉语诘之,僧色变,辞穷。公曰:‘是诈也。’叱卫士执付功德司迅之。左相曰:‘尔自为之,无与我事。’

遂去之。是时,左相固不辨西僧谁何,而公又疑左相为变,即率张尚书、蒙果勒尚书及大都尹布敦、宫卫王顾、两指挥申严卫禁固守宫门,皆执兵以备。日且暮,闻枢密院副使张易以兵。公与张尚书问易曰:‘此将何为?’

易曰:‘夜二鼓,当自知之。’公又谓易曰:‘此大事岂得不令吾二人知?’易附耳语曰:‘得密报,闻太子来诛左相殆是也。’盖易亦不察其伪也。公默计:‘太子必不暮还。’而政府亦率百司列宫外柳林中,数遣使迓太子,略无还者。皆疑懼,不知所为。至二鼓,果闻人马矢箙声嘈杂,自远至仪卫前驻,传令启西门入。

公曰:‘太子果来。’旺扎勒、赛因必先令我辈知,此必诈也。因答之曰:‘太子未尝由此门入,入果有令旺扎勒、赛因二人来门即开。’扣门者谬曰:‘汝等知所守甚善,乃去之南门。’公曰:‘此有变无疑矣。’命九思之弟守西门,而九思急趋南门,扣门,又不得入。有举烛传乎以名召左相以下者,公等从门隙中觇见,已挝杀左相阿哈玛特及左丞郝桢矣。

公与九思曰:‘果贼也。’即命布敦与两指挥严兵彀弓矢开门出,卫士射而击之,贼散乱弃兵杖走,获王著,问得贼状,盖假太子名以贼杀左相等也,而首贼高菩萨已逸去。”

这段碑文是站在阿合马的一边书写的,反映了阿合马被王著、高和尚等人残忍杀害的全部过程。

其中一个细节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高觽、阿合马等人从两西番僧口中得知真金太子夜里回到宫中修佛事,但是在高鲁公的一致细问下,两个西番僧语塞,这使得高鲁公对于真金太子还宫修佛一事产生了怀疑。而“为人多智巧言”的阿合马竟对此未产生任何怀疑。

从阿合马对此未产生怀疑的原因,可以从阿合马与真金太子的关系中找到答案。据《元史》记载:“时阿合马擅国重柄,太子恶其奸恶,未尝少假颜色。盗知阿合马所畏惮者,独太子尔。

阿合马与真金太子的关系

又据《史集》记载:“真金也对他(阿合马)没有好感,甚至有一次用弓打他的头,把他的脸打破了。当他到了合罕处,[合罕]就问道:‘你的脸怎么啦?’他回答道:‘被马踢了。’[正好]真金在场,他就生气地说道:‘你说得无耻,[这是]真金打的。’还有一次,他[甚至]当着合罕的面狠狠地用拳头打了他。阿合马一直都怕他。”

可见,阿合马与真金太子的关系及为不佳。萧启庆对此认为,皇太子真金是汉地文臣拥护的对抗阿合马的重要人物之一。

笔者进一步认为,支持真金太子的除了汉地文臣之外,还包括阿合马在理财活动中受到损失的诸王、公主、驸马等蒙古贵族。而阿合马出身于察必皇后的陪嫁奴隶,即“引者思”。因此,真金太子的身份对于阿合马来说便是“使主”,这也是阿合马畏惧真金太子的重要原因。

阿合马之所以对真金太子夜里回到宫中修佛事之事未产生怀疑,是因为阿合马对于真金太子十分惧怕。再者对真金太子夜里回到宫中修佛事未产生怀疑的还有一人——枢密副使张易,张易与刘秉忠是同窗好友,由他的举荐而进入了忽必烈的金莲川幕府。但是在阿合马专权之时,张易与其“沆瀣一气”。

张易接到了真金太子想要除去阿合马的“密报”而未通知阿合马,证明张易与阿合马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密切。按照上述史料的记载,张易也参与了诛杀阿合马的行动。这一记载不见于其他史料,因此其准确程度值得怀疑。但是张易确实收到了真金太子欲除去阿合马的“密报”,如果张易果真对此事失察的话,最后不至于与王著同罪而被忽必烈处死。

试想,张易为忽必烈金莲川幕府时期所招纳的人才之一,自身必定有过人之处,为何偏偏被一封假的皇太子“密报”给欺骗?那么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张易得到的真金太子欲除去阿合马的“密报”极有可能并非伪造之物,因为真金太子与阿合马之间的关系确实“不尽人意”,那么真金太子想要除掉阿合马的动机是存在的。

再看阿合马为何能够轻易地被王著与高和尚等人欺骗?王著与高和尚“伪为仪服器杖”,这样的皇太子的假仪仗队竟然骗过了“精明强干”的阿合马的眼睛。

再者,即使阿合马见到伪太子并听到了他的斥责还未能够反应过来而后被杀,这些细节都可以证明王著与高和尚等人所作出的伪装十分真实,犹如真金太子亲临现场一般,那么这很有可能与真金太子的“亲自指导”有关。

因此,从一些迹象表明,真金太子很有可能暗中参与了“诛杀”阿合马的行动。对此,黄时鉴甚至作出推测认为,很可能是真金太子通过王著除掉了阿合马。

阿合马被杀

阿合马被杀后,忽必烈对首要“作乱”分子王著、高和尚等人实施了残酷的镇压。王著与高和尚被“醢之”,并杀掉了张易。但是之后,忽必烈对阿合马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据《元史》记载:“阿合马死,世祖犹不深知其奸,令中书毋问其妻子。及询孛罗,乃尽得其罪恶,始大怒曰:‘王著杀之,诚是也。’乃命发墓剖棺,戮尸于通玄门外,从犬啖其肉。百官士庶,聚观称快。”

又据《史集》记载:“在此之后,过了四十天,合罕要一颗大钻石来装到他的皇冠上。没有找到。该处有两个商人来说道:‘我们已经有一次给合罕送来过一颗大钻石,并且[把它]交给了异密阿合马。’合罕说道:‘他没有[把它]给我。’于是派人到[异密阿合马的]家中搜查。

在[异密阿合马的]妻子媵哲哈敦处找到了那颗[钻石],便[把它]带给了合罕。合罕很生气,他问那些商人道:‘对干出这种奸诈之事的奴才,应当给予怎样的处罚呢?’他们回答道:‘如果他活着,那就应当杀死他。如果他死了,就应该从坟墓中把[他的尸体]挖出来,使他受辱,给其他人作一个有教益的榜样。’

此外,汉人们又向真金说道:‘他是你的敌人,因此我们把他杀了。’真金就在合罕的心中种下了[对异密阿合马的]仇恨。因此,他下令从坟墓中挖掘出他的[尸体]来,在脚上系上绳,拖到市场的‘广场’上,让大车从他身上驶过。”

史料中的记载虽然略有不同,但是相同之处在于阿合马被杀后,忽必烈方知道他生前“罪恶滔天”,因此最后把他的尸体挖出来“示众”。笔者对于此事表示怀疑,因为忽必烈可谓是一代明君,而阿合马秉政近二十年,忽必烈不可能不清楚阿合马的为人而受其蒙蔽。

在阿合马秉政时期,忽必烈甚至认为“夫宰相者,明天道,察地理,尽人事,兼此三者,乃为称职。阿里海牙、麦术丁等,亦未可为相,回回人中,阿合马才任宰相。”可见,忽必烈对于阿合马的器重。但是究竟是何原因而使忽必烈在阿合马被杀后而将其尸体挖出“示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大汗不是很成功地通过世袭的权力去控制契丹人,只不过通过征服来控制他们;因此在当地人中是无法得到信任的,大汗将所有的权力都交到了鞑靼人、撒拉逊人以及基督教徒手中,这些人依附于汗廷并忠心耿耿地替大汗服务,在契丹人眼中这些人都是异族人。”

这次行动规模甚大,而此事的发生,“引起汉人官员与色目群体广泛的不安。”儒臣对于阿合马的理财活动更是深恶痛绝,王恽与胡祗遹二人是忽必烈时期著名的儒臣,他们都反对阿合马及聚敛之臣,因此王恽对于王著袭杀阿合马的行为给予了肯定,而胡祗遹将聚敛之臣比作盗臣而大加批判。

结语

总的来说,阿合马的理财遭到了当时社会许多人的反对,因此针对于阿合马的暴动再所难免,而这样的暴动很容易转变为元朝百姓反对元朝统治的大规模起义。这是忽必烈所担心的,所以笔者认为,忽必烈之后命人将阿合马的尸体挖出示众,是为了平息民怨的政治需要所致。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