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来了谁也挡不住!100年前北洋政府随手签条约,100年后赚麻了

友鸿阅览趣事 2024-12-29 12:54:3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中国历史上,自从清政府时期被洋人以一场鸦片战争打开国门,到北洋政府时期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无论哪一件事都是中国人心中抹不掉的伤疤。

然而,就在当年签的众多不平等条约中,竟然有一条在当时看来十分荒谬无用的条约,给了当代的我们一个“大惊喜”。

百年前的中国究竟是什么样子?又是什么样的条约直到百年之后才显现它的真正价值?

屈辱的近代史

在19世纪30年代以前,由于茶叶、瓷器、纺织品等中国产品在西方国家的热销,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都处于出超的地位。

尽管当时的英国已经成为“日不落帝国”,所生产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但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英国仍旧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巨大的兴趣。

然而,清廷统治下的中国社会落后,婚姻关系还停留在“男耕女织”的阶段,生活方式也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

因此,即便英国尝试各种办法,中国老百姓依然对他们的产品不感兴趣。

眼看着自己的东西卖不出去,中国的东西又不可或缺,一大块肥肉摆在面前不能吃,这可把英国人急坏了。

一个丧失人性的办法出现在了英国人的脑海中,一个臭名昭著的“三角贸易”就这样诞生了。

三角贸易,即英国将机器制造的纺织品销往印度,再从印度出口鸦片到中国,接着又从中国进口生丝和茶叶到英国。

在这个三角贸易中,只有英国是完全受益的一方,而最受伤害的,莫过于被鸦片侵蚀的中国。

从1820到1840年间,中国外流白银约1亿两,而自此之后,中国在与英国的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彻底逆转,从出超变成了入超。

得知英国用鸦片打开了中国市场,美俄等国也纷纷效仿,在中国挣得盆满钵满。

与此同时,由于白银大量外流,清政府的国库遭受重击,社会上的货币流通也面临随时崩溃的风险。

而最重要的是,大量的吸食者的出现导致上到中老年人,下到婴幼儿,老百姓的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

1838年,林则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多次与道光帝谈论禁烟之事,犹豫不决的道光帝最终决定任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全国禁烟的工作。

1839年,大名鼎鼎的“虎门销烟”在广东虎门进行,林则徐全程雷厉风行,丝毫不给外国烟商留情面。

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用船坚利炮轰开了清政府紧闭多年的国门,这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从此以后,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涌了上来,无能的清政府签下了一条又一条丧权辱国的条款。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几个月后,清帝宣布退位,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之后的多年时间里,北洋军阀权势滔天,中华民国大总统更是几度更迭,民国的老百姓却没有如愿过上好日子。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是“战胜国”之一。

得知消息的老百姓集体欢呼,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不再是列强砧板上的鱼肉,也是第一次能够在国际上公开获取自己的利益。

就连当初不遗余力压榨中国的美国和法国,都表示要将多年前的战争赔款退回给我们。

然而,法国还给我们的,不是当年给出去的真金白银,而是一堆不值钱的法郎。

1925年,北洋政府却收到了法国寄来的一份《斯瓦尔巴条约》。

这份条约上有英国、美国、丹麦等50个国家的签约,中国赫然在第二批缔结这个条约的国家之列。

日渐重要的北极地区

《斯瓦尔巴条约》其实是巴黎和会中各战胜国,尤其是英、美、法、意、日五个主要战胜国对一战战后世界资源和利益的重新瓜分的产物。

斯瓦尔巴条约中的主体是北极地区的斯瓦尔巴群岛,这个群岛是16世纪的荷兰探险家巴伦支首次发现的,他将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写成了一个报告交给了当时的国王。

但很遗憾的是,巴伦支并没有宣布对这个群岛的领土所有权。

之后的几个世纪里,大量的欧洲人前往斯瓦尔巴群岛,他们发现了那里的鲸和海象,还发现了那里丰富的矿产资源。

经过几个世纪的开采和掠杀,到一战结束后,斯瓦尔巴群岛的资源仍然是各国眼中的香饽饽,这也是《斯瓦尔巴条约》的由来。

早在1920年,英、美、法、意、日等18个国家就已经成为了第一批签订斯瓦尔巴条约的国家,按照合约规定,这些国家可以邀请其他国家加入,称之为协约国。

当时的法国一反常态,不仅不遗余力地邀请北洋政府加入这个条约,还软硬兼施,各种施压,显然是非要北洋政府签约不可。

时任中华民国外交部总长的沈瑞麟收到条约后,不可避免地怀疑起了法国的用心。

彼时北洋政府经历了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1922年才刚从日本手里拿回青岛,沈瑞麟也是才升任外交部总长,他可不想因为签了一份不知目的的条约丢了官职。

为了保险起见,沈瑞麟拿着合约又去找了大总统段祺瑞,段祺瑞对这份如同烫手山芋一般的条约也是不知所措。

要知道,当时的北洋政府连自己的领土都不能保证守得严严实实,哪有时间去北极,这明显就是法国有意为之。

法国当然不会做亏本的生意,北洋政府无力前往斯瓦尔巴群岛开采资源,但法国可以啊,再加上中华民国是法国邀请进入条约的,这相当于侧面扩大了法国在条约中的势力范围。

段祺瑞眼见实在拒绝不了,条约中又没有“丧权辱国”的部分,便大手一挥同意了签约,由此,中国正式成为了《斯瓦尔巴条约》的缔约国。

随着时间的发展,北极地区的重要性也不再局限于它丰富的资源了。

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在对北极地区的争夺上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执着,双方都认为,谁控制了北极地区,谁就拥有了全世界。

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北极地区的战略地位。

首先,北极的位置十分重要,它有联系亚、欧、北美三大洲的最短大弧航线,这也就意味着,只要控制了北极航线,就能最大范围地在经济和军事上争取最大的主动权。

还有就是北极的空中主导权关系非凡,无论是哪个国家,只要掌握了北极的空中主导权,就可以迅速到达北半球的任何国家,这一点对于俄罗斯和美国很关键。

新中国成立以后,南北极科考也进入了我国科学家的视野,但苦于各方面原因,我国无力在南极和北极建立科考站。

1983年,我国加入了《南极条约》,于是,1984年,我国南极考察队登上南极的乔治岛,1985年,我国在南极第一个科考站长河站建立。

尽管如此,我国在北极却仍旧没有正当理由建立科考站。

然而,一个偶然的事件,却让多年前的《斯瓦尔巴条约》重新现世。

时隔一百年的“大惊喜”

当年签约时,北洋政府实际上是没有报任何希望的,也许对于签约的其他国家来说,这份条约很重要,但对于内忧外患的北洋政府来说,这就是一份无用的条约。

也正因如此,签约完成以后,这份条约就逐渐被埋入了历史长河中。

1991年,我国的大气物理学家高登义受挪威教授叶新的邀请,考察时,叶新教授给了高登义一份《北极指南》。

翻阅过程中,高登义突然发现了斯瓦尔巴群岛部分有一份条约的原文。

当阅读到协约国成员时,高登义震惊地发现了中国位列其中。

《斯瓦尔巴条约》规定,斯瓦尔巴群岛是北极地区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非军事区,即此地永远不受战争影响。

由于斯瓦尔巴群岛离挪威最近,条约中承认了挪威对斯瓦尔巴群岛的绝对主权,与此同时,各缔约国的公民可以自由出入斯瓦尔巴群岛,从事一切正当的生产和商业活动。

高登义大喜过望,意识到中国终于有正当且不受任何阻力的理由进入北极建立科考站了,毕竟,这份条约上可是有包括美国等欧美国家在内的51个国家的参与。

2001年,挪威驻中国大使邀请我国远赴斯瓦尔巴群岛考察并建立科考站。

2004年7月28日,我国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中国也成为了第8个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科考站的国家。

谁能想到,百年前的一次无心之举,竟然成为了百年后中国进入北极建立科考站的关键理由,这也算是一次特殊的与历史的对话了。



雪龙探极:新中国极地事业的发展史》 贾宇

北极航道 改变世界的未来 余春

北极地区发展报告 刘惠容

0 阅读:0

友鸿阅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