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韩红发出讣告,母亲因病去世了。
面对母亲的离世,韩红的反应却让人感到意外。
作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大明星,韩红却没有为母亲办一场风风光光的葬礼。
外界的对韩红操办母亲后事“太简单”的质疑声越来越大。
就算和母亲关系不好,骨头断了还连着筋呢,更何况是血浓于水的亲生母女。
可没人知道在母亲去世那一刻,其实韩红早就泪都流干了。
母亲去世时的冷静,是长年关系淡漠的真实写照4月13日韩红的母亲雍西去世。
她公开露面的神情十分平静,被一些网友质疑为“冷血”。
大多数人都觉得“母女”关系应该是很和谐的。
实际上韩红和母亲的关系十分冷淡,甚至可以说是闹得很僵。
母亲雍西的缺席是她人生中无法忽视的痛点。
她没有在母亲临终前表现出过分的悲伤。
而“后事办的太简单”是遵照雍西遗愿,不设灵堂,不搞仪式,后事操办一切从简。
不是“不孝,无情”。
真正的悲痛不是一时情绪的爆发,而是在以后没有母亲的日子里,处处能感受到有母亲的身影而彻底爆发。
一个不完整的童年,失去父亲,也失去母亲的陪伴雍西是一位藏族歌唱演员,曾是中国歌剧舞剧院的知名女高音。
站在舞台上是唱响《北京的金山上》的女歌手,是那个时代极为难得的藏族女艺术家。
韩红的父亲韩德江同样出身军艺系统,在韩红6岁时便去世了。
韩红还沉浸在失去父亲的悲痛中发时候,她被送去和奶奶一起生活。
而雍西则选择继续在外演出工作。
在外人眼中,这或许只是“为生活所迫”的选择。
对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是无法填补的情感空缺。
韩红的教育和生活起居都由奶奶负责。
韩红的成长充满了孤独,更加渴望母爱。
长期的分离和缺乏母爱,造成了母女关系的疏离。
母亲选择再婚,加剧了母女情之间的隔阂。
这一决定无疑是对韩红造成了第二次伤害。
韩红记得小时候,自己并不理解为什么母亲总是缺席。
她开始觉得,母亲并不那么爱她,或者根本就不在乎她。
后来慢慢长大,韩红也明白母亲为什么这么做了。
韩红说:“妈妈给我的温暖几乎是零。”
但她也知道,母亲的缺席并非是对自己的冷漠,而是迫于生活的无奈。
这些年,韩红终于学会了放下那些心中的怨怼。
2001年,韩红主动打电话给母亲,打破了那段长久的沉默。
渐渐地,两人开始重新联系。
2003年平安夜演唱会上的“世纪拥抱”,观众看到的是雍西抚摸女儿后背的慈爱,看不到的是韩红身体瞬间的僵硬。
这个拥抱来得太迟,迟到她已不会做女儿。
很多人可能会以为,随着母亲晚年住进韩红家,母女关系变好了。
可事实上,并非如此。
韩红对母亲的情感,一直很复杂。
她承认母亲老了,自己也不再去挑剔她什么。
但内心深处,那种被忽视的伤痕,始终无法轻易愈合。
每当她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母亲,总是带着一种淡淡的感伤。
这句话并没有激烈的情绪波动,却隐隐透露出深深的无奈和发自心底的遗憾。
有时候,和解并不意味着完全的释怀。
原生家庭的影响,是社会结构的折射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候,韩红是第一批冲进灾区的文艺工作者,不是在舞台上唱歌,而是穿着志愿者服装,满脸疲惫却在废墟间不停奔走。
韩红的身上,总有一种强烈的“非典型”特质。
在中国的娱乐圈里,像她这样长期淡出舞台、把几乎所有精力都投入公益事业的艺人,寥寥无几。
她是那种真正愿意“赔本”做慈善的人,多年来几乎把所有赚的钱都投了进去。
后来她干脆创办了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从此公益成了她生活的主线。
后来国家哪里有灾难,她就冲去哪里。
她不走寻常路,也不太在意外界对她的眼光。
她从不多说理由,只是一个劲儿往前冲。
几年前,韩红被人实名举报,说她的基金会存在问题。
那段时间,铺天盖地的质疑谩骂,让她几乎喘不过气来。
但她咬牙坚持,直到事实澄清,证明举报纯属捏造,这才终于拨云见日。
这些年,韩红逐渐从一个火遍全国的歌手,变成了一个承担着巨大社会责任的爱心慈善家。
很多人不理解,作为一个本可以过得轻松优渥的明星,她为什么要这么“折腾”自己。
她有这样的韧性,和她的成长经历有脱不开的关系。
韩红童年的缺失,让她对“被需要”这件事格外敏感。
也许正是因为小时候太渴望被爱、被陪伴,她才会在长大后,用自己全部的力量去陪伴别人。
她做公益不只是出于责任感,更是一种情感投射,是一种“我经历过,所以我更懂”的本能反应。
在纷繁复杂的舆论环境里,她始终没有变,始终在用自己的方式坚持做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