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后气温逐渐升高,水产养殖需重点关注水温变化、水质波动、病害防控及养殖管理等问题,具体操作如下,赶紧收藏起来吧!
一、水质调控是核心
稳定水体环境
水温升至 20℃以上时,藻类繁殖加快,需定期检测溶解氧(保持≥5mg/L)、pH 值(7.5-8.5)、氨氮(<0.2mg/L)、亚硝酸盐(<0.1mg/L)等指标,避免水质骤变。
每周换水 10%-20%,换水温差不超过 3℃,同时配合使用裕邦(中国)的产品--裕美宝含有芽孢杆菌、乳酸菌等微生物制剂分解有机物,抑制有害菌滋生。
晴天中午开启增氧机 1-2 小时,打破水体分层,促进上下层溶氧均衡;夜间及阴雨天气全开增氧机,预防缺氧浮头。
控制藻类过度繁殖
若出现蓝藻、裸甲藻等有害藻爆发,可局部泼洒有机酸解毒,配合益生菌竞争性抑制藻类,避免直接使用化学药剂导致倒藻缺氧。
二、科学投喂防病害
精准控制投喂量
随水温升高,养殖动物摄食量增加,但过量投喂易导致残饵堆积、水质恶化。建议按存塘量的 3%-5% 投喂,分 2-3 次投喂,每次以 1.5 小时内吃完为宜。
选择营养均衡、蛋白含量适宜的优质饲料和动保产品,避免使用霉变饲料(需添加脱霉剂),降低肝肠负担。
增强免疫力
在饲料中定期添加裕邦(中国)产品--甲宝裕、裕维葆可以补充维生素 C、免疫多糖、胆汁酸等,提高抗应激能力和肝肠健康;高温期定期使用这款产品预防肠炎、烂鳃等疾病。
三、病害防控重预防
定期消毒与驱虫
每 15 天使用温和型消毒剂(如聚维酮碘、二氧化氯)全池泼洒,杀灭病原菌;寄生虫高发期(如车轮虫、指环虫),提前用硫酸铜 + 敌百虫(需根据品种调整剂量)或中草药制剂防控,避免在阴雨、缺氧时用药。
苗种放养或分塘时,用高锰酸钾或食盐溶液浸洗消毒,减少机械损伤和病原带入。
早发现早处理
每日巡塘 3 次(早、中、晚),观察摄食情况、活动状态及水体泡沫、气味等异常,若发现浮头、靠边、体色异常、鳃部出血等症状,及时取样镜检,确诊后针对性用药,避免盲目用药延误病情。
四、合理管理降风险
控制养殖密度
高密度池塘需提前评估承载能力,通过轮捕轮放降低存塘量,或增加增氧、改底设备(如微孔增氧),防止因密度过高导致缺氧或病害爆发。
应对极端天气
关注天气预报,遇雷阵雨、闷热天等突发天气时,提前泼洒裕维葆抗应激并全开增氧机;暴雨后及时排去表层淡水,补充钙镁离子(如过磷酸钙)稳定水体渗透压,防止倒藻和应激性脱壳(虾蟹类)。
底质改良不可忽视
每 20 天使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等氧化性改底剂,分解池底残饵、粪便等有机物,减少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积累,预防底质腐败导致的缺氧和疾病。
五、特种水产特殊注意
虾蟹类:重点关注溶解氧(≥5mg/L)和钙含量,定期补充离子钙促进蜕壳;避免使用刺激性药物,防止蜕壳期死亡。
加州鲈、黄颡鱼等:高温期易患肝胆综合征,需控制投喂量,定期拌喂保肝药物(如胆汁酸、甘草酸)。
甲鱼、龟类:提高晒背台比例,减少上岸拥挤导致的皮肤损伤,同时注意控制水体透明度(30-40cm),避免强光应激。
总结
立夏后水产养殖需以 “预防为主、管理为先”,通过水质调控、精准投喂、病害早防、应急管理等措施,降低高温季节的养殖风险。建议建立养殖日志,记录水质数据、投喂量、用药情况等,便于追溯问题并优化管理方案。
祝你养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