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初火车站月台乘客买食品
80年代,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思想解放浪潮汹涌澎湃。每一张照片皆为一个碎片,历经历史车轮的碾压,必定会成为映照时代变迁的明镜。
那么,80年代到底是什么样?让我们一同去探寻那段历史,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 1980 年山东沂水某生产队在丈量土地
几位农民穿着厚实棉衣、戴着帽子在进行土地丈量工作,有的用测量工具,有的记录数据。
当时生产队把土地分给农户,结束了生产队吃 “大锅饭” 的状况,这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从集体生产转变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要变革。
↑ 1980 年文艺青年们在圆明园跳迪斯科
图片中大多都是年轻人,有的在跳舞,有的在围观。20世纪80年代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当时西方文化流入中国,迪斯科就很受当时的小年轻喜欢。
↑ 1980年上海的个体户的修理摊
既能修钢笔,也能修拉链。后面还有装饰和广告牌,整体环境看起来比较简陋。
在当时钢笔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拥有一支钢笔是很有面子的。
↑ 80年代北海公园内处理胶卷的场景
三个工作人员举着没干的胶卷看着底片,在扩印照片。
在当时数码相机还没普及开来,记录照片主要是依靠胶卷相机。处理胶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要把拍摄完的胶卷在暗房里显影、定影、冲洗。
↑ 1979年在中国美术馆街头公园举行的“星星美展”
很多年轻人在看展出的艺术作品,这个展览被称为“前卫的艺术”,是在户外进行的,艺术家把自己的作品挂在户外的铁栅栏上展示,打破了传统展览在室内、由官方组织的形式。
↑ 1979 年日本游客在北京天坛
三十多名东京游客靠在天坛回音壁墙边,在听自己发出的 “北京,我是东京” 的回音。
回音壁是天坛的声学建筑,能让声音在墙壁间传递,形成回音效果。
看得出来当时的穿衣还是很潮流的。这张图片不仅记录了当时的旅游场景,也反映了中日友好交往的一个瞬间。
↑ 红色中国的第一罐可乐!
长城上的一个小男孩正啜着一罐可口可乐,这张照片名为《红色中国的第一罐可乐》,一经登出,迅速火遍全球。
拍摄当天,天空晴朗,美国摄影师詹姆斯·安丹森特意在长城上空出一条无人的弧形路,给了小男孩几个硬币,让他摆好姿势,詹姆斯突发奇想,从包里掏出一罐可乐,递给了小男孩,然后拍下了这张照片。
而这罐可乐还是他来中国前,随手塞到包里的。
↑ 1981年,故宫前小伙手持可口可乐,穿着绿色军大衣,评价说:“尝起来马马虎虎”。
↑ 1979年中国电影行业迎来了复苏
大家聚集在街头,围观几张电影海报。放映的电影包括《祥林嫂》《一江春水向东流》《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周信芳的舞台艺术》。
我至今不明白,为何祥林嫂这个勤劳苦命的女人,如今在很多互联网语境中,成为了爱唠叨、成天抱怨的代名词,她的那句“我真傻,真的”也成为了搞笑段子。
↑ 1978年大运河边的摩托车驾考现场
一个大型的圆形场地,地面上有两个同心圆,考生正在考试,场地的中央有一位考官。周围许多等考试的考生。
当时我国的机动车数量开始增加,汽车还不普及,摩托车受到了很大的欢迎。并且会骑摩托能给个人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一些单位需要摩托驾驶员去干物资运输、通信联络的工作。
↑ 1978 年王府井新华书店门口的场景
许多人在排队等候进入书店买书或看书。现在城市中能排这么长队的商店,让人第一感觉想起来的,就是餐饮店了,特别是奶茶店。
口头食粮和精神食粮,我们缺哪个?
↑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一群年轻人在教室里认真复习备考的场景。
画面中的青年们都低着头,专注于书本和笔记,非常认真。
77年的高考不是在夏天,而是在冬天,有57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只录取了不到30万人。
80年代初的老广州
写在最后: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些年的进步不只是中国的自豪之举,更是世界进步历程中的一抹璀璨缩影,让我们将这段历史深深铭记,一同憧憬更加绚丽美好的明天!
今天的分享暂告一段落,倘若你对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兴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你的感想或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