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I WYK
最近几天,娱乐圈的两条讣告引起网友们的热议。
一位是主持界泰斗虹云,另一位是青年演员高亮,人生的舞台谢幕,留下的却是截然相反的评价。
虹云和高亮,一个是站在聚光灯下数十年,见证了时代变迁的资深艺术家;一个是默默耕耘于演艺圈,厚积薄发的实力演员。
有人痛惜,有人嘲讽,有人缅怀,有人批判,这巨大的反差背后,究竟是巧合,还是某种注定的宿命?
兢兢业业的演员
演员高亮的离开让不少网友感到可惜,他是那种典型的“剧抛脸”,演什么像什么,从来不给自己设限。
在央视热播剧《驻站》中,他饰演的派出所所长“大刘”,正直坚毅,真实展现了基层民警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这个角色让他圈粉无数,也让他被更多人看到,认可他的演技和实力。就在网友们以为他的事业即将变好的时候,却听到了他去世的噩耗。
更让人唏嘘的是,很多人直到他去世,才知道他的父亲是著名演员高明。
高明老师是圈内德高望重的老戏骨,塑造过无数经典角色。但高亮从未想过要“拼爹”、“啃老”,他只想靠自己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
在电视剧《打狗棍》中,他为了保障真实性,拒绝用替身,虽然他没有打戏的经验,但是他依然亲自上场做每个动作。
这种低调务实的作风,在如今浮躁的娱乐圈显得尤为珍贵,也为他赢得了更多尊重和敬意。
他专注于演戏,用心打磨每一个角色,从不炒作,不张扬。用实力赢得了观众的认可,让人可惜的是,他来不及享受这份来之不易的成功,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公众人物要小心“翻车”
公众人物是活在大众视野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放大,被解读,被评判。他们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但也承担着更大的社会责任。
这种关注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带来荣耀和财富,也可能招致非议和批评。虹云和高亮的经历,正是这种双刃剑最好的解释。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人物更容易被标签化,被符号化。他们的形象不仅仅取决于他们的作品,也取决于他们在公众场合的言行,还取决于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表现。
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一句话不恰当的言论,都可能引发巨大的争议,甚至被无限放大,成为抹不去的污点。
这对于公众人物来说,无疑是一种压力。他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谨言慎行,生怕一不小心就“翻车”。
他们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要抵挡各种各样的压力,要平衡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这其中的艰辛,恐怕只有他们自己才能体会。
但是公众人物也是普通人,他们会犯错,会迷茫,会彷徨。我们不能因为他们一次的失误,就全盘否定他们的成就,就将他们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评价一个公众人物,应该看他的整体表现,看他的长期贡献,而不是仅仅抓住一点小瑕疵就无限放大。
我们应该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引导他们承担社会责任,而不是一味地苛责和批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公众人物就可以为所欲为,就可以不负责任。
一世英名被毁
与高亮评论区里的一片惋惜声不同,虹云的离世却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作为第一代主持人,虹云的职业生涯堪称传奇。
她19岁进入播音行业,从新闻播报到纪录片配音,再到负责主持大型的晚会,她拿过很多的奖项。她的声音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也成为了很多人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她曾为经典纪录片《话说长江》配音,那充满磁性又饱含情感的声音,至今仍萦绕在许多人的耳畔。
就是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却在晚年因为一次商业活动,晚节不保。
2016年,恒大集团举办20周年庆典,邀请虹云作为嘉宾朗诵诗歌《感恩》。
那个时候的恒大还是房地产行业的龙头企业,虹云的出现为这场庆典增添了更多光彩。谁也没想到,这场看似风光的活动,却成为了虹云职业生涯中最大的污点。
晚会上的朗诵词,“当年规划、当年建成、当年交”,现在看来,充满了讽刺的意味。
不久之后,恒大爆雷,无数购房者血本无归,曾经的承诺变成了泡影。
虹云也因为这场活动,被推上了风口浪尖。网友们将对恒大的愤怒和不满,全部发泄在了虹云身上。他们指责虹云为不良企业站台,欺骗消费者。
有人甚至翻出她早年的视频,对她进行各种人身攻击。曾经的赞誉和掌声,变成了现在的谩骂和嘲讽。
有些网友说,虹云是咎由自取,作为公众人物,她应该有更高的道德标准,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也有人为她辩解,认为她只是受邀参加活动,朗诵词也不是她写的,她只是一个“受害者”。
但无论如何,虹云的经历都给公众人物敲响了警钟。
虹云的选择充满了无奈和妥协,在那个年代,艺术家也要生存,也要面对生活的压力。接受商业活动的邀请,或许只是为了获得一份收入,或许只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
但在这个过程中,她似乎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自己作为公众人物的责任。
她怎么也没有想到一次看似普通的商业活动,会给自己带来如此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到自己的身后名。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也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高亮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留下的,是观众的怀念和敬意。
虹云虽然功成名就,却在晚年饱受争议,这其中的对错是非,很难一言以蔽之。
这两位演员的离世,引发了我们对公众人物的时代困境和个人选择的思考。
我们能做的是保持理性,保持客观,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用包容的心态去理解他人。也希望他们的故事,能够给生者一些启迪,一些警醒。
参考信源:
大风新闻
智慧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