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人儿子来投靠,杜月笙妻子故意扔钱试探:如果捡了,就打发他走

秋柳浏览过去 2024-10-28 02:02:15

恩人儿子来投靠,杜月笙妻子故意扔钱试探:如果捡了,就打发他走

1937年的上海,杜公馆门前来了一对衣衫褴褛的母子。那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太自称是"万家的",要见杜月笙。令所有人意外的是,这位叱咤上海滩的大佬放下手中所有事务,立即冲出门迎接。杜月笙亲自搀扶老人进门,还恭敬地称呼她"姑妈"。这让杜月笙的妻子沈月英心生疑惑:一个衣着寒酸的老妇人,为何能让她雷厉风行的丈夫如此恭敬?更令她在意的是那个陪同老人前来的年轻人,他究竟是何许人也?这对母子的到来,又会给杜公馆带来怎样的变化?

一、童年救命恩情

清末民初的江浙一带,杜家还不是后来叱咤风云的大户。那时的杜月笙,只是一个瘦弱的孩子,常年生病缠身。在他六岁那年的腊月,一场重病让全村人都以为他熬不过去了。

"这孩子怕是不行了,别耽误银钱。"乡里的赤脚医生摇着头说。可万姑妈不信这个邪,大雪天里,她踏着齐膝的积雪,步行十里去请了城里的名医来看。

那时正值年关,城里的大夫哪肯轻易出诊?万姑妈跪在医馆门口整整一天,直到膝盖冻得发紫。最后拿出了自己的一对金镯子,这才请动了名医。

"要保住这条命,得吃上一个月的人参。"大夫开了方子说。人参在那个年代可是稀罕物,一两就抵得上普通人家半年的口粮钱。

万姑妈二话不说,转身就回家拿出了自己的嫁妆首饰。她丈夫气得直跺脚:"你疯了不成?那可是你的陪嫁!"

"再值钱的首饰,能值得上一条人命?"万姑妈一边说,一边将首饰盒子塞给了当铺的老板。

就这样,万姑妈靠着典当首饰,凑够了药钱。每天清晨,她都要步行三里地去煎药,然后一勺一勺地喂杜月笙喝下。整整一个月,风雨无阻。

到了第二个月,杜月笙的病情总算有了转机。可万姑妈的首饰也典当得差不多了,就连家里最后一口铜锅都换成了药钱。

"我们万家虽不是大富大贵,但也有几分薄产。这孩子命该保,咱就得保住。"每当有人劝她别再花钱时,万姑妈总是这么说。

春暖花开时,杜月笙的病终于好了。但万家为此也几乎变得一贫如洗。从那以后,村里人经常能看到万姑妈偷偷给杜月笙塞些糕点和零嘴。

"你看看,这孩子瘦得跟个猴儿似的,得补补。"她总是这样说着,然后从衣袖里掏出一包用油纸包着的点心。

后来,杜月笙渐渐长大,万姑妈一家却因为一场大水搬到了外地。从此,两家便失去了联系。杜月笙经常在深夜里想起那个给自己煎药的身影,可却始终找寻不到。

"我这条命是万姑妈给的。"每当有人问起往事,杜月笙总是这样说,"可惜天下太大,我找不到她。"

十几年过去了,杜月笙在上海滩打拼出了一番事业。他派人四处打听万姑妈的下落,可始终没有消息。直到那个雨打风吹的早晨,一对衣衫褴褛的母子出现在了杜公馆的门前...

二、投靠与试探

"先安排他在后院帮工。"沈月英对管家吩咐道。这是她第一步的安排,要观察万墨林如何与其他下人相处。

第二天清晨,万墨林就开始在后院帮忙劈柴。上海的夏天闷热异常,可他干活的样子却不急不躁。其他下人偷懒时,他也不多言语,默默地将别人未完成的活一并做完。

"这个年轻人倒是稳重。"管家向沈月英汇报说。但沈月英深知,要在杜公馆立足,光是勤劳可远远不够。

一周后,沈月英让人把万墨林调去了账房帮忙整理单据。这是个极其繁琐的差事,需要将各种字迹潦草的收据按日期排序。前几个做这活的小厮没一个能坚持三天的。

"我听说你没读过什么书?"沈月英问他。

"是的,夫人。不过账房先生教了我认几个数字。"万墨林恭敬地回答。

整整一个月,万墨林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工作,直到深夜才离开账房。他用自己的方法,将所有单据按年月、金额大小排列整齐,甚至还发现了几张重复的收据。

这一表现让沈月英颇感意外。但在上海滩混,光有耐心还不够,更要经得起诱惑。于是她开始了第三重考验。

那是个雨天的下午,沈月英特意在楼梯转角处掉了一张百元大钞。这个位置,正好是万墨林每天必经之路。在当时,一百元可是普通工人大半年的工资。

"夫人,您的钱掉了。"不到半个时辰,万墨林就双手捧着那张钞票来找沈月英。

"哦?你是在哪里捡到的?"沈月英故作惊讶地问。

"楼梯转角处。那里光线暗,夫人走路要小心些。"万墨林答道。

这一关,万墨林算是过了。但沈月英还留了一手。她让人暗中打探万墨林的底细,甚至派人去了他老家所在的村子。

"这后生在村里有个铜匠铺子,手艺不错。去年水灾,粮食歉收,他把铺子盘给了别人,带着老娘出来找活路。"打探的人回报说。

"村里人都说他是个实诚人。他家祖上在当地也有些名望,只是后来家道中落了。"

"他和杜先生的关系属实吗?"沈月英又问。

"确实如此。他娘和杜先生是远房亲戚,当年还救过杜先生一命。这事儿村里老人都知道。"

连续几轮试探下来,沈月英对这个年轻人的印象逐渐改观。但最后一个考验还在后头。她特意安排一个商人,假装要送礼给杜月笙,试图通过万墨林牵线搭桥。

"一百个大洋,事成之后再给你一百个。"那商人对万墨林说。

"对不起,这事我做不了。"万墨林直接回绝,"您要是想见杜先生,还请走正门。"

这一切都被躲在屏风后的沈月英看在眼里。次日,她便让人通知杜月笙,说万墨林这个人,可以重用...

三、逐步信任

1938年的上海,一场意外让万墨林获得了在帮会中崭露头角的机会。当时,有一批重要的货物需要从码头运到法租界,这批货的背后牵扯到了杜月笙与日本人的利益纷争。

"让万墨林去试试。"杜月笙对着众人说道。这个决定让在场的老人们都倒吸一口凉气,要知道这可是杜月笙近期最重要的一笔生意。

当晚,万墨林只带了四个人,悄无声息地把货物运进了法租界。他不走寻常路,而是借着夜色,通过一条条偏僻的小巷,躲过了日本人的岗哨。更妙的是,他提前打点好了几个巡捕,让整个运送过程毫无破绽。

这一仗打响了万墨林的名声。但真正让他在帮会站稳脚跟的,是他在黄金荣与杜月笙之间周旋的那一役。

那是1939年春天,黄金荣与杜月笙因为一块地皮的买卖起了争执。两位大佬各不相让,眼看就要闹僵。万墨林主动请缨,去见了黄金荣。

"黄老板,这块地皮确实是您先看中的。"万墨林开门见山地说,"但您可曾想过,若是这地方真打起来,最高兴的是谁?"

黄金荣一愣,随即明白了他话中的意思。日本人正等着看这出戏呢,两位大佬若是真动了手,渔翁得利的必是日本人。

"小万做事倒是明白。"黄金荣拍了拍万墨林的肩膀,"那你说该怎么办?"

"这地皮,不如咱们一人一半?把这买卖做大些,也免得让外人看了笑话。"

就这样,一场即将爆发的冲突被万墨林化解于无形。这事过后,黄金荣对这个年轻人也刮目相看。

1940年,青帮内部出现了一些不安分的声音。有几个堂主觉得自己吃了亏,暗地里聚集人马,准备另立门户。这些人白天还在杜月笙面前笑脸相迎,晚上就在背后打着小算盘。

"此事交给万墨林处理。"杜月笙只说了这一句话。

万墨林没有声张,而是默默地收集了这些人的把柄。等到证据确凿,他一个个找上门去,把那些见不得人的账本往桌上一放。

"诸位,我们还是把事情说开了好。"他语气平和地说,"现在回头还来得及。"

那些堂主见自己的勾当被戳穿,再看看万墨林身后站着的几个打手,顿时明白了厉害。不出三天,风波便平息了。

这次事件之后,万墨林在帮会中的地位彻底稳固。就连那些老堂主见了他,也要礼让三分。杜月笙对他的信任也越发深厚,开始把一些机密的事务交给他处理。

"这小子不简单。"黄金荣对杜月笙说,"你这是捡到宝了。"

杜月笙笑而不语,但从此以后,但凡遇到棘手的事,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万墨林。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万墨林将就此平步青云时,一场更大的考验正悄然而至...

四、生死考验

1941年深秋,上海的天气已经转凉,日本特务却在一个深夜闯入万墨林的住处,将他带走了。这一次抓捕来得突然,连杜月笙都始料未及。

"把他带到虹口警署。"日本宪兵队长下令道。虹口警署在当时可是臭名昭著,许多人进去后就再也没能活着出来。

第一天,日本人还算客气,只是反复询问杜月笙与傅筱庵死亡一案的关系。万墨林始终一口咬定:"杜先生从未参与此事。"

"你确定要这么说?"审讯官冷笑着问,"我们有证据。"

"那就请把证据拿出来。"万墨林平静地回答。

从第二天开始,严刑拷打开始了。日本人先是用辣椒水灌他的鼻子,这种刑罚能让人痛不欲生。可万墨林咬紧牙关,一声不吭。

"杜月笙派人杀了傅筱庵,你只要点个头,我们立刻放你走。"审讯官又一次诱导他。

"杜先生是清白的。"万墨林的声音已经嘶哑,但态度依然坚定。

第三天,日本人把他绑在了老虎凳上。这种刑具能让人的膝盖慢慢脱臼,疼痛难忍。整整四个小时,万墨林昏死过去三次,又被浇冷水惊醒三次。

"你知道吗?杜月笙现在正在外面享福,而你却要替他受罪。"一个日本军官说。

"我不知道你们在说什么。"万墨林的回答依然简单。

第四天,最残酷的刑罚开始了。烧红的烙铁一点一点地靠近他的皮肤,烤焦的味道在审讯室里弥漫。日本人开始一根一根地拔他的指甲,每拔一根就问一遍同样的问题。

"说!杜月笙是不是指使你杀的人?"

"不是。"万墨林的声音虽然微弱,但回答始终没有改变。

就在日本人准备下最后杀手锏的时候,杜月笙那边终于打通了关系。经过多方斡旋,日本人同意放人,但要杜月笙付出一笔巨额的"赔偿金"。

当杜月笙的人把万墨林从虹口警署接出来时,这个年轻人已经奄奄一息。他的十个手指都少了指甲,身上布满了烙铁的伤痕,两个膝盖也严重变形。

"对不起,让您破费了。"这是万墨林对杜月笙说的第一句话。

"你这是说的什么话!"杜月笙红了眼眶,"要不是你,我现在可能已经在监狱里了。"

后来杜月笙才得知,日本人不仅对万墨林用尽了酷刑,还曾经用重金利诱。他们开出了十万大洋的价码,只要万墨林肯指认杜月笙。但万墨林始终没有动摇。

这一场生死考验,彻底让万墨林赢得了杜月笙的信任。从此以后,杜月笙见了他,总是亲切地喊一声"老万"。在上海滩,能让杜月笙如此称呼的人,绝不超过三个...

五、终身相随

1949年,局势突变,杜月笙不得不离开上海,迁往香港。许多昔日的门生故吏都选择了留下,但万墨林二话不说,收拾起简单的行李就跟着去了。

"你不必跟来的。"杜月笙对他说。

"您去哪,我就去哪。"万墨林的回答依然简单。

到了香港,杜月笙的日子并不好过。从叱咤风云的大佬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商人,许多人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对他毕恭毕敬。但万墨林始终如一,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准备杜月笙要用的东西。

1951年,杜月笙的身体每况愈下,万墨林守在床前,寸步不离。那时候杜月笙已经说不出话,只能用眼神示意。但万墨林总能准确地明白他想要什么。

"老万,你给我把把脉。"有一天,杜月笙突然说道。原来在上海时,万墨林跟随一位老中医学过医术,专门是为了照顾杜月笙的身体。

把完脉后,万墨林脸色凝重。他知道杜月笙时日无多,但每天依然细心照料,从不表露半点异样。

"我的后事,你来安排。"杜月笙在弥留之际对万墨林说。这句话的分量有多重,在场的人都明白。要知道,杜月笙的财产有多少,连他自己可能都说不清楚。

1951年8月,杜月笙去世。按照他的遗愿,万墨林主持了所有后事。他按照杜月笙生前的交代,将财产分给了各房子女。有争议的地方,他一一调解,从不偏袒任何一方。

分家时,杜月笙的儿女们主动给了万墨林一份丰厚的财产。"这是父亲的意思。"他们说。但万墨林只收下了一小部分,其余都分给了几个侄子。

"这些年,我也攒下了些积蓄,够用了。"他说。

分家结束后,万墨林收拾行装准备离开。杜家的子女们都来挽留,但他只是摇摇头:"我答应过你们父亲,等把他的后事都安排好,就离开。现在事情都办完了,我也该走了。"

临走前,他在杜月笙的灵位前磕了三个头。

"这一生,能遇到杜先生这样的知己,已经是上天待我不薄。如今事了,我也该告辞了。"

说完这话,万墨林转身离开,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有人在广州见过他,说他开了一家小铜匠铺子,过得清贫但安详。有人劝他重操旧业,以他的能力和人脉,在广州大可再创一番事业。

"够用就好。"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

杜月笙的子女们经常派人去看他,但他总是婉言谢绝任何帮助。直到1972年,万墨林在自己的小铺子里安详离世。人们收拾他的遗物时,在他的枕头底下发现了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杜月笙在世时与他的合影...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