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和一位律师朋友吃饭,话题聊到她最近跟进的一个案子。
案子本身并不复杂,始于楼上搬进的住户开始装修,导致客户家的天花板屡次出现漏水痕迹。
客户多次找上门协商,最终都没有结果,于是找到律所,决定起诉楼上的住户。
经过判定和调解,楼上终于承认了责任,并答应给予相应的赔偿。
到了这一步,案件本应迎来一个公正且圆满的结局。
但客户的态度突然发生转变,原本已达成初步共识的赔偿金额,在听取了家中亲戚的一番分析后,认为自己吃了大亏。
于是,现在又提出了将赔偿金扩大十倍的诉求。
朋友轻轻搅拌着碗中的汤,摇了摇头说,有时专业的判定结果,还不如身边一句非专业的话来得有说服力。
对此,心中也是感慨万千,早期流传下来的一些泡茶误区,尽管已经多次耐心解释,却总有人深信不疑。
比如,喝茶之前先洗茶这一习惯,就被不少茶友视为不可或缺的步骤,他们坚信茶叶里有不少杂质,洗干净了才能喝。
洗茶的步骤到底有没有必要?哪些茶真的需要洗?
为了揭开这些谜团,专门采访了一位开茶厂的朋友,用事实和专业知识,揭露洗茶背后的真正内幕。
《2》
用料低端、生产环境条件差的茶叶,不洗无人敢入口。
想起在网上看到过一篇帖子:“没在茶叶里喝到过杂物,喝茶经验都不算丰富和完整。”
评论区里,茶友们苦不堪言,有的人在茶叶里发现过杂草、揪出过头发。
更有的直接附上实拍图,黑漆漆一片的茶叶里,居然有根烟头藏身其中。
一条又一条评论,令人看得触目惊心,更想知道这些茶叶最终何去何从。
是发现问题后,直接被丢进垃圾桶?还是用沸水洗过几回,被茶友们心安理得地喝下?
但无论如何,要真正学会喝茶,没必要以自己的健康为赌注,一次又一次地踩坑上当。
茶友经常遇到用料低端的劣质茶,最主要还是侥幸心理在作祟。
同样的一款茶,市面上的价格有高有低,甚至在某些直播间里,几十块钱包邮的价格就能买上一斤。
“价格这么低,买了也不吃亏!”怀着这种想法的人,便一步一步走进了商家设下的圈套。
收到货时,才发现茶叶不仅原料粗老,混着大量碎叶和边角料,仔细一翻,更不乏上述提到的杂质,卫生状况堪忧。
采访的这位朋友透露过,早些年间他参观过几个同行的茶厂,其中有些生产环境,让他现在一想都倒胃口。
低价收购来的劣质茶青,就直接堆在车间的角落里,制茶流程与国家要求的生产标准,更是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原料成本极低、加工环节粗制滥造,成品茶即便定价极低,背后的茶商仍然拥有客观的利润空间。
这样的茶拿到手,又有哪位勇士敢直接冲泡饮用呢?
《3》
存坏变质、渥堆做旧的茶叶,洗一洗更能掩盖缺陷。
白茶作为微发酵茶,具备长期转化的潜力,储存过程中,包装和外界环境都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铝箔袋、塑料袋、厚纸箱的三层包装,每一层密封防护都必不可少,还需确保茶叶离墙离地,以避免受潮和沾染异味。
最外层的纸箱,要用胶带覆盖住所有缝隙,将茶叶与外界空气、水汽、光线等因素隔绝开来。
如果封箱时出现疏漏,仓库的湿度、温度过高,用不了多久,干茶很快就会跑气受潮,风味大幅减退。
再加上平时疏于管理,没有及时发现问题,仓库里的茶叶完全变质,原有的馥郁茶香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杂味和怪味。
当茶商终于意识到问题所在时,面对大量的变质茶叶,一想到之前的投入不能浪费,便选择低价抛售。
但如果标明是变质茶,显然有常识的人都不会轻易购买。
除了添加香精和添加剂掩盖气味,还可以给消费者“洗脑”,告诉他们老茶皆是如此,洗过了才能喝。
用热水洗过几回,茶叶滋味虽然减淡了不少,但怪异气味和口感也随之削弱,难以被察觉。
更有一些黑心茶商为了赚快钱,直接省去了存茶的等待过程。
经过渥堆发酵、暴晒、高温烘烤等处理手段,茶叶快速改变了外观形态,呈现出单一的暗黑色调,看起来毫无生机。
本就匮乏的营养物质更是进一步大幅流失,在过度发酵的作用下,生成了酸臭味、闷味等一系列怪味。
和变质茶一样,这些茶商只要对做旧茶略加包装,冠上极高的年份名号,声称茶叶存得久容易沾染上浊气,洗过就能正常喝。
怪味的问题是暂时掩盖住了,可不知情的茶友们就这样将有害物质喝进肚子里,况且也无法享受到应有的滋味层次。
可利益至上的茶商们并不会在意这些,如何用手里的低劣产品换来更高的利润,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领域。
《4》
一泡茶有没有洗的必要,关键看品质。
遇到过不少追求精致的茶友,不管是什么茶,喝之前都要先洗一遍。
他们心中普遍认为,茶叶从采摘到制作,再到装箱封存,被众多双手触碰过,藏匿着不少细菌。
最终要入口的东西,先用沸水烫一烫杀菌,洗过再喝更有保障。
其实,真的没必要把茶叶想得太复杂,好茶直接冲泡饮用才不浪费。
白茶的日光萎凋在户外进行,但茶青只在筛子上薄摊薄晾,与地面至少保持着70厘米的距离,避免地面的砂石、灰尘等杂质混入其中。
而在烘干步骤中,低温慢烘的方式将每一片茶叶烘透,将含水量降至8.5%以下,这一过程本身就具备良好的杀菌效果。
严格遵循要求的成品茶,经过层层密封包裹,以确保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受到任何污染。
最终送到茶友面前时,这些茶叶依然保持着洁净干燥的状态。
优质茶既然不存在被污染的问题,洗茶的步骤,就显得有些多余了。
从茶汤滋味的角度看,经过沸水的冲刷,白茶浓密的白毫大量掉落并融入到茶汤中,带来了丰富的营养价值和鲜爽口感。
为了洗去不存在的杂质而白白浪费了这一道精髓,还错失了完整的风味体验,孰轻孰重,相信大家已有定夺。
再说,洗茶也只能带走茶叶表面附着的杂质,劣质茶的有害物质早已扎根藏匿于深处,难以根除。
洗茶的次数再多,也只是口感变得更加空洞乏味,充其量提供了一丝心理安慰。
真正的精致喝茶之道,在于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有保障的茶叶,不贪小便宜;无论如何,品质底线始终不能忘。
《5》
有茶友会觉得,不少茶厂存在卫生问题,作为消费者无法直接辨别,用沸水快速洗一洗总会更安心。
对此想说的是,大家可以放心,环境恶劣的地方,产出的茶叶,很难具有香清甘活的表现。
最基本的卫生环境都达不到要求,在制茶工艺的细节上,又怎么会精益求精呢?
清新自然的馥郁香气、细腻饱满的层次口感,好茶冲泡后的这些表现,永远不会说谎。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