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们大多知道法国施奈德公司生产的M1897式75毫米野战炮是世界上最早的弹性炮架火炮。其射速、射击精度和机动性能,比刚性炮架结构的同口径火炮有显著提高,该炮是一战前世界上性能最好的速射炮。该炮如此优秀,为什么当时的中国没有引进作为制式火炮呢?其实中国尝试过引进,但实践证明并非是最佳选择,后放弃了。
施奈德75毫米速射野战炮
在袁世凯编练新军之时(袁世凯本身就是一个火炮迷),曾经在卢沟桥靶场举行法国“克鲁苏”野炮与德国“克鲁伯”野炮的大对决,“克鲁苏”野炮其实就是施奈德75毫米速射野战炮的外贸型号,“克鲁伯”野炮即克虏伯M1903式75毫米野战炮。两个大厂各提供身管倍径分别为28倍、29倍、30倍与31倍的四种野炮,在卢沟桥靶场试射较量,检验人员并且以实样全面考核两厂野炮的钢质、炮弹、火药、机件拆卸与性能诸元。对决结果,“克鲁伯”野炮全面占了上风。且不说性能诸元。光是实弹试射,“克鲁伯”野炮就抢尽风头。此次比对结果曾编成《试验德法陆路快炮纲要》一书。
当时北洋军称传统生铁或铸铁榴弹为“开花弹”,薄铁外壳内装小铅球的榴霰弹为“子母弹”。法国“克鲁苏”野炮与德国“克鲁伯”野炮都配有新式榴弹。只是“克鲁苏”野炮的新式榴弹是不稳定的苦味酸“利代弹”,而“克鲁伯”野炮则是潜能无限的TNT榴弹!“利代弹”的爆炸威力显然比不过德国的新式TNT榴弹。为了表示对克鲁伯新式榴弹威力的赞赏,清朝的官文书非常形象地为此种新式榴弹命名为“德式大炸力开花弹”。使用TNT的“大炸力弹”是“克鲁伯”山野炮全面压过“克鲁苏”山野炮的主因。
克虏伯M1903式75毫米野战炮
此外,虽然施耐德公司的大炮以精巧著称,但是太精巧的工艺反而会成为战争的累赘。而克虏伯火炮则偏向简单实用,反而有最佳的战场适应力。
对北洋军而言,“克鲁伯”野炮与“克鲁苏”野炮的优劣判断,最核心之处是闭锁机(炮管底部的炮闩),克虏伯的闭锁机是粗放平常的横式炮闩,而施耐德的闭锁机则是精美的偏心式炮闩。偏心式炮闩是一个大螺丝,打开炮门的炮管内缘是精美的螺纹,炮闩关闭就等于旋上一个大螺丝,以达到最大的闭锁抗压能力。法国人偏爱大螺丝,“法国七五”是偏心式炮闩的忠实拥护者。但是,锃亮精密的螺纹容不得沙粒污垢,而中国战场恰恰没有如此高档的卫生条件。在华北打仗是风卷狂沙,在华中、华南的水田丘陵打仗则是满地泥泞,因此精美的法式炮闩经常打不开。
在卢沟桥试炮的克鲁苏大炮
不是法国火炮不好,是不适合中国地理环境,所以当然落选了。此后中国40年中国火炮的主力就是克虏伯75毫米山野炮,各地兵工厂都进行了仿制,并大量装备部队(累计近千门)。至于法国75毫米速射炮只有地方势力买过一些,数量不多,例如民国时期“云南王”龙云买过十多门,在台儿庄战役中还是发挥了一定作用,杀伤了不少日军。
注:清末炮兵编制是上世纪50年代前中国最大规模的炮兵,每个步兵师配备一个炮兵团,炮兵团下辖一个野炮营和二个山炮营,野炮营装备18门克虏伯M1903式75毫米野战炮18门,山炮营装备18门克虏伯M1904式75毫米山炮18门,全团共54门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