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凌晨2点的教案吗”,这是我们学校某老师深夜发的一条朋友圈,没想到,朋友圈刚发出不久,就有同事在评论区留言:“同是天涯沦落人,还在给教案用红笔标重点”,“听课笔记还差几篇,正在补抄”……相信这种深夜加班加点赶材料的经历,大多数老师都是有的。备课,作业批改,这些一般都是平随教学进度做的,没什么问题,但是什么教学反思,各种分析,计划总结还有教案,听课笔记的“美化”,一般平时没空做,只有当检查组要来检查的时候才会突击完成一下。
检查组的“专家”们一般是不上课的,他们一个月下来检查一次,每次都能找到点问题,提出一些新的想法建议。比如有要求教师用五种颜色标注教学反思的,有让老师用思维导图呈现作业批改记录的。甚至还有建议老师每堂课必须留存"课堂氛围热力图"——老师们不得不在上课时偷拍学生表情制作图表。几年没进过教室门的教研员们,在培训会上大谈 "高效课堂五步法"。老师们听着华而不实的理论课,直言:"让他们来带一学期课,未必比我们强!" 教育是实践的艺术,不是纸上谈兵的套路。
这样的花样繁多的要求,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基本上还真没有,老师们戏称之为“屎上上雕花”,但领导有要求,不做或者做得不好就要被扣分,所以明知没什么用,老师能怎么办呢?只能加班加点做好。这不,上次检查组对所谓的“三维互动式评价”大家赞赏,于是老师们就纷纷忙着用三种颜料的批注笔改作业了,红笔圈错误,蓝笔写评语,绿笔画表情包。这样精心打造的作业本,自然是为了给领导看的,因此轻易都不让学生带回家,给弄脏了。
随堂听课,推门听课也是检查的必备项目,只是有些检查组的成员常年与教学一线,根本不能提出什么建设性的意见和看法,但不说两句有队不爱自己的身份,因此只能说点教态不自然,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板书不太美观之类的无关痛痒的话。为了应对检查,老师们也是使出浑身解数,除了熬夜补材料之外,公开课也是不敢有丝毫马虎,为了让领导看的高兴,事前准备当然要很充分,甚至有老师在公开课都搞起气氛组了——班长手握不同颜色卡片,红卡代表鼓掌,蓝卡示意集体点头。动作整齐划一,效果相当炸裂!走进老师的办公室,翻看他们的教案,你会惊叹这真是“艺术品”:教研记录要配上手绘插图,教案整上花边,家访记录光是照片就厚厚一叠,会议本用不同颜色的记号笔进行标注……
教育需要监督,但绝不是折腾。教研的本意是提升质量,却因形式主义南辕北辙。砍掉无谓的检查,撕掉形式主义的标签,才能让课堂回归本真。正如一位老教师所言:"若真为了孩子,就请把时间还给老师,把纯粹还给教育!" 当外行不再对教育指手画脚,当检查回归育人初心,我们才能真正听见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看见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求知光。教育不是真人秀,不需要美颜滤镜和剧本套路。老师们真正需要的不是华而不实的"教学指导手册",而是一张安静的书桌,和敢让学生自由生长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