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发烧友,吃瓜在一线。
全球“芯”荒的寒冬过后,芯片厂商将迎来一波倒闭热潮。
近两年,在 IT 行业,相信大家听得最多的就是“缺芯”的问题,尤其是在 2019 年第四季度到2020 年上半年,因疫情原因,更是导致不少芯片厂面临停工的风险。
然而,在芯片持续短缺的大形势下,不少公司纷纷开始入局芯片产业,同时原有的老玩家也在积极扩张,这样供需不对称的信息情况,很可能会导致芯片产能过剩。
接下来,发烧友以智能手机为例,进一步解释芯片行业,为什么即将迎来一波倒闭潮。
一、手机供应链,是牛鞭效应的体现
众所周知,一部智能手机是由成百上千个零部件构成,所以一般品牌厂商,在生产下一款产品的时候,都会提前与供应链对接,做一个市场计划,表明自己需要多少原材料。
比如小米公司预计今年第四季度需要 100 万枚高通骁龙 888 Plus处理器,高通接收订单后会委托三星进行代工,在考虑良率、损坏等一系列情况下,三星在让晶圆厂生产晶圆时,数量会大于100万,比如达到 101 万。(PS:这里暂时不考虑每块晶圆可以切割为多少枚芯片。)
当晶圆厂看到三星需要 101 万的晶圆订单时,那它同样需要考虑生产良率等情况,所以它提交的多晶硅原料又是大于 101 万的,比如它会达到 102 万。
生产多晶硅的原料是二氧化硅,在进口原材料时,厂商同样也需要考虑到良率情况,它需要进口的原材料又是大于 102 万的......
总的来说,手机供应链就是牛鞭效应的加强体现,需求其实是在一层层的不断放大的,明明市场仅仅需要 100 万枚芯片,然而到了最终的材料供应商那里,数量却变成了 110 万。
这样最后导致的后果,就是产能过剩。
二、缺芯成另一种饥饿营销
从目前的手机行业来看,除了华为因特殊情况以外,小米、OPPO和vivo等大厂基本没有芯片短缺的后顾之忧,因为对于芯片厂商来说,它们是最大的客户,必须优先满足其需求。
另外,在疫情的长期叨扰下,全球经济并不景气,不少用户倾向于保守消费,以此导致手机更换周期加长,需求减少。
Digitimes Research 发布的 2020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报告显示,2020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 12.4 亿部,与 2019 年相比下降 8.8%。
然而,不少手机厂商在宣传自家产品时,还在表示自己缺芯,这就给消费者造成了一种产能紧缺的假象,利用消费者先入为主的观念以及冲动消费的心理,增加自家手机产品的市场销量。
据了解,目前国内手机大厂为了应对全球缺芯的情况,他们已经堆积了不少存货。这也将为未来芯片产能过剩,埋下伏笔。
三、小结
从短期市场来看,芯片厂商占优势,它甚至可以肆意加价压货;但从长期市场来看,它在未来也将面临一次产能过剩的危机。
当然,这里并不是指高通、联发科等芯片设计大厂,而是指参与生产芯片环节的各个小厂以及供应其他经典制程工艺芯片的厂商,比如触屏 IC 等。
古希腊历史学家Herodotus(希罗多德)说过这样一句话,神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
那么,这句话用在如今的芯片行业,可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