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里有两条鱼,一条叫阿香,一条叫阿山。
阿香是阿山的新娘,阿山是阿香的新郎。
就国内的导演来说,章家瑞一直是个特别的存在。“以历史视角,关注底层民众的现实生存”,是这位哲学系出身导演的电影创作初衷,也正因如此,他一直将视角放在人文关怀与边缘人物的“病态”与“异者”身份上,这点在他的“云南三部曲”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章家瑞
云南三部曲是章家瑞与孟家宗创作的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2002年《婼玛的十七岁》、2004年《花腰新娘》以及2009年的《红河》,三部作品风格迥异,但又各有指向。从哈尼族,到花腰彝族,再到瑶族,关注点充满了独特的边域风貌与人文故事,被誉为“云南民族新电影的开端”。(魏国彬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云南三部曲”
尽管这些作品在商业票房上收效不佳,其中哪怕最具商业属性的《红河》满打满算也不到2000万的收益,但他们依旧是国内电影发展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说《婼玛的十七岁》是淡雅的茉莉,《花腰新娘》是浓郁的玫瑰,那么,《红河》就是一朵清新靓丽的百合。
那么今日,共嗅清香。
1距离越南首都150公里处的下龙湾,风景秀丽。
章家瑞第一次到这里的时候,就迷上了这秀美风光——越南少女的歌声与长长的红河。
这一幕似曾相识,章家瑞想到了那部《情人》。在《情人》里,东尼(梁家辉)乘坐在汽车上,守在岸边,河水缓缓而流,法国少女简(珍·玛奇)静静地看着。
《情人》.1992年
这样的风情太适合电影来继续演绎。
于是,《红河》诞生了。
2“《红河》的故事,有一个前所未见的爱情。男女主角深深依恋,但观众搞不清楚这份爱是父爱还是爱情,这样的人生故事足够幽默和悲剧。”章家瑞如此阐述这部电影。
红河里有两条鱼,一条叫阿香,一条叫阿山。
阿香是阿山的新娘,阿山是阿香的新郎。
影片开场就是一片清新、恬静的画面。
年幼的阿桃和父亲一起生活,虽然年纪还小,甜萌可爱,嗓子也很好,村民们都很喜欢她。这一天,阿桃和父亲逛集市,喜欢上了一个红色风筝,父亲买了下来,并带着阿桃在田间放风筝。
尽管70年代,越战已经结束,但战争后的残留依旧存在。于是,在捡风筝的过程中,父亲遭遇了地雷。亲眼目睹父亲被地雷炸死,阿桃受到极大的刺激,从此智力停滞,永远保持着儿时的思维与状态。
一晃20多年过去了。
智力停滞,但生长还在继续。在别人眼中,阿桃已经是个大姑娘了,但由于那份残缺,他被开按摩店的姑姑阿水带到了边城,在店里做着清洁工。阿桃是童话中的人物,善良、纯净,也正因如此,她遇到并吸引了两个迷途的男人——阿夏和沙巴。整部电影可以说就是阿桃在如何引导两个迷途之人找到归家的路。
第一个男人叫阿夏。他本是滇剧团的演员,随着市场经济的崛起,滇剧团经营不下去,只好解散。阿夏自谋生路的同时,眼看着相恋女友小月嫁给昆明的老板。阿夏自暴自弃地生存,每天浑浑噩噩,感受世态炎凉与空虚、失意。
第二个男人叫沙巴。他参加过越战,还被打坏了腿,战后,他走上了黑社会之路,认为只有暴力、金钱才是王道,情感的迷失成为了后续悲剧的起源。
阿桃遇到了阿夏,眉心的痣让阿桃认为他就是父亲。二人情愫萌生,从亲情再到后续的爱情。
沙巴遇到了阿桃,单纯的阿桃柔化了沙巴业已冰冷的内心,他也希望能够照顾好阿桃。
《红河》的整个故事主要发生在阿桃与两个男人之间,也是剧情所需设定了一个略有牵强的悲情导火索。但这不是重点,电影背后所碰撞出的情感与人性是真诚的。
3《红河》将瑶族的婚俗进行了演绎,并完成了故事推动。
“咬指”是瑶族婚礼上最隆重的仪式,“掀起红盖头,咬指永相守”,瑶族新娘要狠狠地咬新郎的手指,以此表达自己的深爱。影片中,阿夏带着阿桃逃跑回瑶寨,参加了朋友的婚礼,阿桃看到了这一幕,虽然她智商不够,但也懂得了咬指是一种告白。
章家瑞说:“红河穿越中越两国,出现在影片所有的时代和场景附近,其象征意味是,在历史之河的席卷中,远离家园的人只能顺波而行无法逆转。一个中国男人与越南姑娘的奇情故事里,越战的背景,中国骤然开放的背景,是人物异常的心理原因,也是奇特人物关系的强大扭力;那场美国发动的战争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影片中被巧妙并列,共同影响着人物命运,使他们一次次混乱和丧失。以黑色幽默和后现代方式做表达,虽说不是第一次,却是最淋漓尽致的一次,影片的尖锐主题也是当代国际语境中的最大热点,是东方西方观众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在这样的解读下,注定了阿桃与阿夏、沙巴的悲剧。
咬指完成了阿桃和阿夏的情定今生与终世悲剧。
阿夏对阿桃说:不要叫我爸爸,叫我老板,我是老板就有义务保护你。
阿桃明白了原来阿夏不是爸爸,但可以像爸爸一样保护她。二人逃跑过程中,阿夏的鞋子被水冲走,阿桃用自己攒的钱为阿夏重买了新鞋。终于找到了阿桃后,阿夏与阿桃紧紧相拥,此时,阿夏说:以后不要再叫我爸爸,也不要叫老板,叫我阿夏。此时,这份情感终于得到了外化。
亲情则成为了阿桃和沙巴的悲剧源头。
沙巴经历过战争,身上的伤痕吓跑了无数姑娘,只有阿桃不害怕。
她认真地给沙巴按摩,还把自己喜欢的槟榔送给沙巴吃。显然,沙巴并不喜欢吃槟榔。但他每次都接下了,终于,再冰冷的心,也有温情的存在。
阿桃和沙巴代表了战争中失去父亲的女儿和失去孩子的父亲。尽管影片没有直接表达,但这种失落与悲情赤果果地展现了出来。战争对人性的泯灭强化了沙巴对亲情的渴求,也加深了沙巴想要把阿桃当做女儿照顾的心思。在沙巴心中,阿夏是个世俗的无耻的男人,他没有能力替代自己“父亲”的角色,更没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丈夫。
于是,三个人的身份误读,酿成了最终沙巴身死、阿夏入狱、阿桃失踪的结局。
这份难得的纯真,使得在纷杂世俗中行色匆匆的我们难以企及的安静——“我并不是悲观绝望,我是希望用这种悲剧的结局来唤醒现在的人去珍惜、去寻找已经消失了的很稀有的情感。阿桃唤醒了阿夏作为一个男人的良知和责任,而我们现在的社会恰恰是缺乏这种东西。没有良知,没有责任,在利益的驱使下可以什么都不管,这也是我最焦虑的。”对于主题,章家瑞这样说到。
4阿桃不像阿水那么市侩,也没有其他按摩姑娘的俗气。她内心纯洁,像一颗水晶,也正因为如此才让两个男人找到了并认识了自我。
国内女演员中,在大胡子看来,张静初绝对是一个有颜值、有演技,可塑性很强的演员——凤美(花腰新娘)、春芬(芳香之旅)、晓玲(天水围的夜与雾)、阿芬(门徒)。每每看她的表演,总觉得有种东方女性的神秘和压抑的力量在心中,可惜她始终缺少一个爆款本子,而且感觉张静初只有在演绎“病态/问题”角色的时候才能够发挥足够的水准,如果演正常角色... ... 就会有名气,但无水平。
阿夏是被社会抛弃的底层男人,失意、落魄,未来于他而言也是可有可无的存在。
张家辉的演绎有了分量,并不赖,只可惜脆弱的普通话耽误了他更早走进内地。还好他一直是一个辛勤肯干的男人,一个行业苦熬20年方见始终的典范,后面大胡子会单出一篇来介绍“渣渣辉”和他的故事。
5《红河》整体评分不高,大胡子认为主要是影片的定位问题。
由于三部曲中前两部的过于“自私”,第三部开始向商业妥协,无所谓的追车与陷入的“三角恋”,将片子在一定程度上拉入了庸俗,并与《红河》这样大气十足的片名形成了对比。
不过没关系,有张家辉、李丽珍、张静初、李修贤,四位明星,以及一个关于爱的话题,总有观众会继续来到「红河」,回味这段故事。
PS:越南傻姑娘,会做饭、会干家务、一心一意、不作不闹、勤俭持家… 这是在给越南新娘打广告吗?
END
胡桃电影
热爱电影的挨踢狗。胡子大,名曰:大胡子。 可惜胡子电影已经被注了,只能另辟蹊径地叫个胡桃电影,寓意:大胡子“淘”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