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功成名就的中国「第五代」导演,广大人民群众对「第六代」并不算特别熟悉。这其中有人民认识的贾樟柯、管虎,也有很多人不熟悉的张元、娄烨、王小帅、路学长、张杨。
「第六代」导演
谁?你还知道有个长得像徐峥的王全安?
就因为都是光头?
好吧。
果然拍片不如粉色事件来得快。
之所以大家对「第六代」导演较为陌生,那是因为存在距离感,他们往往拿奖无数,保持着坚持自我的艺术独立性,即便是张杨这样以「平民性的文化视觉」见长的导演,也出现了前脚《冈波仁齐》票房过亿,后脚《皮绳上的魂》「不知所云」的诡异境地。
张杨,是「第六代」导演的后期代表人物。
他坚持在体制内拍片,规避了意识形态的掣肘,探索出一条相对平民化却不失趣味的道路,始终保持着对美好人性与传统价值的回归与关照,比如,《爱情麻辣烫》、《洗澡》,以及这部国内最好的公路片《落叶归根》。
1、始于真实2005年1月,南方都市报的一则社会新闻刷屏了。
刷屏,不准确,毕竟那时全国网民才9400万。
大家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到了「老乡猝死他乡 同伴千里运尸」的离奇事件。
李绍为与工友左家兵
当年新闻链接:
http://news.sina.com.cn/c/2005-01-03/01274697540s.shtml
一起出门打工的老乡病死了,为了给他的家人一个交代,湖南老汉李绍为背着尸体,上火车、赶公交,辗转千里返乡,直到在广州火车站被警察发现,惊世骇俗得以终止。
普通群众看这则新闻,先是猎奇,继而陷入到思索与讨论,李绍为的所作所为究竟有着怎么样的背后故事?
张杨也注意到了这则新闻,但导演的视角略有不同,这新闻有着天然的可塑、改编性:
1)故事离奇;
2)角色传奇;
3)夹杂社会热点。
「第六代」导演之一,张杨
所谓「第六代」,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90年代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
于是,张杨决定将其影视化,除了在新闻故事的主要角色关系上没有大的变动,情节、细节、主题倾向都做了大幅调整,使之具有更强的深层叙事可行性与导演意图。
2007年1月19日,张杨导演,赵本山主演,宋丹丹、郭德纲等一票大咖加盟的《落叶归根》在春节档上映了。
赵本山、郭德纲在片场
原本片名叫《落叶》,后来赵本山在看完了剧本之后,认为《落叶》这个片名比较虚,决定将名字改回《落叶归根》,暗含了他心系辽宁黑土地的心愿与中国传统归乡文化。
经过一番更名,《落叶归根》票房最终成绩1000多万,相较于片方宣称的「3000万」投资,终究还是「败北」了。由于身处春节,电影上映后,还引发过不小的争议,有观众认为背尸贺岁不吉利,有观众就表示「尸体」演得好;还有河南观众斥责郭德纲。正方说,作品温暖不残酷,充满着「浪漫主义下的悲伤感」;反方就认为,这是一场「崇高名义下的低俗秀场」。
好在中国网友是健忘的,也是宽容的。
于是,等了十余年后,《落叶归根》重回王座,成为了国内首屈一指的公路传奇影片。
2、形于特色1、公路内涵
公路电影是一种将故事主题或背景设定在公路上的电影类型。
剧中的主角往往是为了某些原因而展开一段公路旅行,并在公路旅行的情节中,完成生命体验,思想变化,性格塑造,产生一系列的戏剧冲突。或者与别人的,与自我心灵的交流。
1969年由丹尼斯·霍珀执导,彼得·方达和丹尼斯·霍珀主演的《逍遥骑士》在美国疯狂卖座,并由此产生了一种叫做公路电影的「准类型电影」。
在这个维度上,《落叶归根》的确发生「在路上」,是一种公路片。
路途开启
然而,较之西方的叙述方式,本片做了本土化改造,充满了中国特色——农民工的角色、三峡大移民的背景,甚至结尾虽然留白,但我们都接受了的一个「团圆」结局,这对于传统公路类型片都是一种「未有」,往往前辈没的美好都发生在路上,充满了「流浪感」——人物沿着悠长的公路蜿蜒而行,似乎永远没有尽头,即便走到终局,心灵上的路途依然延展出无限的神韵。
归途漫漫
这样看来,《落叶归根》却充满着「回归感」,公路属性反而又不那么纯粹。
2、主题释义
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是传统农耕文明的文化影响和精神延续。
中国人自古以来安土重迁,一旦离开故土,就会产生思乡之情,进而思念亲人、爱人。深层的原因是经济与文化的影响。
借着老赵的视角,通过「落叶」须要「归根」的情感诉求,作品打造出了「悲喜交加」的精神内核。
故事沿着公路展开,道尽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与人间百态,有笑,有泪,更多的是中国人都懂的的无奈与辛酸,仿佛是「通过喜剧的表达形式,揭示中国当下文化断裂与基本道德价值观念失落的现状。」
飞驰的老赵在路上
电影一开始就完成了起因交代,可老赵「背尸」之行却走得异常艰辛。长途车上被劫;旅店被偷;推车造骗;误入黑店;拦车遭拒,不重复花样地像西游记一样给老赵增加各种劫难,看似荒诞的故事讽刺了现实生活,所谓苦辣人生,莫不如此。
一出双簧辛酸泪
黑血站被救助时,老赵和宋丹丹饰演的角色表演了一段双簧,二位拿出了小品王的看家本领把观众们逗得前仰后合,转眼又唱出了一首《我想有个家》,瞬间撩拨起了共鸣,谁不想有个温暖的家?往小说,家是那一盏深夜为你亮着的灯,是远方游子的精神寄托之所;往大了说,家就是落叶归根之所在。
另一种「看」与「被看」
临近结尾,由于塌方,所有的车辆都堵在路上。老赵在众人的注视下,背着工友,一步一步地艰难前行。即便我们现在有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但脚踏实地的真实与真诚依然能够震撼人心。
老赵和工友的漫漫长路
在路上,老赵遇到了那么多的困难险阻,也得到了很多的善意与回报。这样的优势就是把多元化的人性聚焦在「短时间」的一段旅途中,通过个人遭遇与情感表达,彰显出最真切的社会关注,既揭露了阴暗面,也衬托出中国式温暖,给予了生活美好的希望。
3、导演主旨
在「第六代」导演之中,张杨比较持中,也更喜欢从现实生活中挖掘题材。
一方面,结构对主题的支撑。张杨作品充满了「小品化特征」,即:分段式。《爱情麻辣烫》6段;《向日葵》3段;《无人驾驶》也是3段看似无关联的故事最后巧妙地用撞车组合在了一起。《落叶归根》亦是如此,多个段落,一场路上历险。别看不上这种小品设计,看似各自独立,但实则层层递进,情绪的累积从来不是过山车一般地大起大落,而是不断叠加,方能在观众心底形成山一般的压力。
老赵
另一方面,在《落叶归根》中,张杨没那么大的「野心」,也不「愤怒、偏激」。通过作品,展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浓缩在从深圳到昆明再到西南的社会变迁,使人们看到了底层人民的生存现状与社会心态。同时,他采用朴素的镜头,乡间、山峦,增强浓郁的自然绿色,凸显生机与意境,就为了平衡或者说对冷漠、贪婪等负能量的抗衡,潜移默化地贴合主旨,完成正能量的赋能——「用中庸之道将矛盾冲突加以调和、将现实中的裂痕缝合,向观众传递一种无论面对什么困难都要心存温暖的人生态度。」
3、终于「老赵」有人说看了《落叶归根》,感觉业界欠赵本山一个影帝。
经典表情包出处场景
赵本山的表演值得称道,他对于此类小人物的驾驭日渐纯熟。在这种高度生活化、浑然天成的风格背后,是赵本山对生活严谨尊重的态度。当老赵饱经沧桑的脸和一身脏旧的衣衫,或奔跑或气喘吁吁地出现在公路上的时候,那种扑面而来的执著会使你的内心沉淀。在这样一个「大片」四处横行的时代,这个故事没有大过天的主题和绚丽的布景,没有宏大的场面制作和故弄玄虚的台词,它就是用这样简单的逻辑和思维震撼着我们。我们可以质疑故事的理想主义色彩,可以质疑拍摄手段的稚嫩,可是我们不能不承认它的真诚。只要有真诚在,内心的家园便永远不会消失——这个故事是冬日最温暖的寓言。
好像动画片《骄傲的将军》
大胡子也承认片中赵本山通过脸谱化的农品形象与演技增强了作品感染力。
尽管赵本山已经收敛了小品的夸张感,然而还不够,许是段落式+赵本山,在一定程度扰乱了故事的连贯性,使得角色没能形成《男妇女主任》般那么从一而终。
... ...
英国哲学家怀利·辛菲尔在《我们的新喜剧观》中分析:「我们已置身于二十世纪的‘尘埃和冲突’之中,并认识到落在人类头上的最可怕的灾难如何证明了人生归根结底的荒谬。人生的喜剧观与悲剧观已不再相互排斥。现代批评最重要的发现或许就是认识到了喜剧与悲剧在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或者说喜剧能向我们揭示许多悲剧无法表现的关于我们所处环境的情景。十九世纪中叶,陀思妥耶夫斯基发现了这一点,索伦·克尔凯郭尔以一个现代人的身份写道,喜剧与悲剧在无穷的极点上相交——即在人类经验的两个极端上相交。」
这么长一段总结下来无非一句话,很多人也用来形容卓别林、周星驰——「喜剧是悲剧的最高表现形式。」张杨也说:「现在很多武打和凶杀主题都成为所谓的贺岁电影,但我们希望有一部让大家咧嘴笑一整场的电影,而且在笑的背后是真正的人文的感动。」
我跑啊跑,我多快乐!
如果我的家乡是一条大路,我就是一辆汽车,
我跑啊跑,我多快乐!
于是,我们见到并多年不忘地记住了改编自真实新闻的《落叶归根》,在荒诞与传奇性中,探究人心深处,于悲喜交加中,赢得了人文感动的艺术追求。
PS:
扮演「尸体」的洪先生,全称洪启文,据说是名司机。
整部作品中,其实他很抢眼,尽管有BUG,但也委实不易。
不晓得在参演《瑞士军刀男》的过程中,「哈利波特」丹尼尔·雷德克里夫有木有借鉴与参考。 /笑哭 /狗头
END
胡桃电影
热爱电影的挨踢狗。胡子大,名曰:大胡子。 可惜胡子电影已经被注了,只能另辟蹊径地叫个胡桃电影,寓意:大胡子“淘”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