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清明时节。”
今年4月4号就是清明了,这个时候,总有人在朋友圈感慨时光流转,也有人提前查放假安排,盘算着是回家祭祖,还是出去踏青。清明节既是一个假期,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它不像春节那么热闹,也不像端午、中秋那样有固定的仪式感,却偏偏是中国人骨子里最牵挂的节日之一。

2025年的清明节放假安排已经出炉,这次有1个好消息,2个坏消息,还有3个必须注意的地方。如果你打算安排出行,或者准备祭祖,一定要提前看看。
1个好消息:2025年清明节不上班还能连休三天今年的清明节是4月4日(星期五),属于法定节假日,加上周六、周日,可以连休三天,最关键的是——不用调休!
这意味着,大家可以踏踏实实地享受一个三天小长假,而不用像有些节日一样“假期前后被工作填满”。对不少上班族来说,这是个不小的安慰。毕竟,调休的痛,谁请谁知道。
但好消息之外,接下来的两个坏消息,可能会让一些人头疼。
2个坏消息:机票涨价、祭祖高峰来了1. 机票、火车票涨价,返乡祭祖不容易
每年清明,都是一场“归乡潮”。今年的情况也不例外,特别是南方很多地方,把清明看得比春节还重要,祭祖是头等大事。
但问题是,假期一短,交通压力就大。机票、火车票涨价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热门路线甚至一票难求。按照往年的经验,清明节前两天,机票价格会上涨20%-50%,尤其是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返回二三线城市的航班,价格上涨最明显。
有人问:“那我早点买票行不行?”当然行,但问题是,清明假期本来就短,很多人要等公司确认假期安排,等能确定出行时间,票早就被抢光了。

2. 墓园人满为患,车位难求
每年清明节,墓园门口的车流量和人流量,绝对不比商场少。尤其是那些大城市的公墓,很多人开车过去,往往一堵就是一两个小时。
过去有个新闻,说有一家人开车去扫墓,结果路上堵了三个小时,到了之后发现墓园快关门了,最后只能匆匆烧几张纸就走。这种情况,不是个例。
所以,如果你打算回老家扫墓,一定要提前规划,最好错峰出行,别等到那天才去挤。
3个要注意:清明节的禁忌和讲究清明节的习俗很多,除了扫墓祭祖,还有吃青团、踏青、放风筝……但有些规矩,很多年轻人未必知道。这些讲究,虽说不是人人都信,但在一些地方,如果不注意,可能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1. 清明节别随便拍照,尤其是墓地
不少年轻人喜欢拍照发朋友圈,但在清明节这天,最好别随意拍,尤其是去扫墓的时候。
很多地方认为,在墓地拍照会“惊扰先人”,甚至有说法称,“容易把不干净的东西带回家”。当然,从科学角度来说,这只是民俗信仰,但既然是祭祖的日子,尊重传统,总不会错。
如果真的想记录,可以选择拍一些风景,比如清明时节的柳树、油菜花,既有氛围,也不触犯禁忌。
2. 扫墓别穿大红大紫的衣服
很多地方讲究,清明祭祖要穿素一点的衣服,不要穿红色、粉色这种特别艳丽的颜色。
这并不是迷信,而是一种文化传统。清明是慎终追远的日子,穿素一点,表达的是对祖先的尊重。如果穿得过于鲜艳,难免显得不合时宜。
当然,现代社会没有那么多规矩了,但如果是去比较传统的家族祭祀,最好还是注意一下,以免引起长辈的不满。
3. 清明节不要在晚上烧纸
烧纸是很多地方的习俗,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尽量在白天烧,晚上不要烧。
老一辈人认为,晚上烧纸容易招惹“脏东西”,而且,清明节本来就是一个阴气重的日子,夜晚再点火烧纸,会让人觉得不太吉利。
从现实角度来看,晚上烧纸也不太安全,容易引发火灾。所以,如果家里有这个习惯,尽量安排在上午或者下午,别拖到晚上再做。

清明节不只是一个假期,它更是中国人“家族文化”的体现。
每年清明,人们从各地赶回老家,去看看祖先的墓碑,扫去落叶,献上一束花,烧几张纸钱。这些仪式,看似简单,却寄托着我们对家族的认同感。
很多人小时候跟着长辈去扫墓,等自己长大了,带着下一代去。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下去。
现代社会,很多人觉得祭祖只是个形式,但如果我们真的把这些传统丢掉了,可能有一天,我们连“从哪儿来”都不知道了。
所以,清明节的意义,不只是烧纸、磕头,而是让我们记住,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的家族曾经历过什么。
别让清明节,变成只剩假期的节日如今,越来越多的传统节日,正在慢慢变成“单纯的假期”。春节成了旅游季,中秋节成了吃月饼的日子,端午节变成了龙舟比赛……清明节呢?会不会有一天,也变成“踏青放风筝节”?
当然,时代在变,传统不可能一成不变,但至少,我们应该记住,清明节的本质,从来不是“放假三天”,而是——在这个日子里,我们要记得那些曾经来过、却已经离开的人。
所以,不管你是回老家扫墓,还是在外地过节,别忘了,给祖先点上一炷香,或者,在心里,默默念一句:“这一年,我过得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