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五子良将,也同为降将,为何张辽比张郃命运好得多

历史学堂君 2024-12-13 09:47:46

太和五年(231年),“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战死沙场。这标志着,曹操时代的骁将们全部凋零。张郃的一生,可以说为曹操以及后来的曹魏,立下了无数战功,三代帝王(曹操、曹丕和曹叡)都对张郃给予了高度评价,但张郃却始终没有得以重用,最终还落得个被司马懿算计而身亡的下场。

难道仅仅因为张郃是一位降将吗?但反观另一位同为降将的张辽,相比之下命运就好的多。这究竟是命运的不公,还是人生的无奈,亦或另有他因?今天我们就来掰扯掰扯二张命运差异的根本原因。

上图_ 张辽(169年-222年),字文远

降曹的时机与情况不相同

虽然张辽与张郃同为曹操时代的降将,但是二人降曹的客观情形却不尽相同,这一点对二张今后在曹魏集团的地位影响很大。

先说张辽。我们熟悉或者说印象中张辽降曹的场面应该来自《三国演义》。当老大吕布被曹操处死之后,张辽依旧忠贞不屈,不肯岂降。曹操知道张辽乃忠义人物,非但没处死张辽,反而以诚相待,最终感动张辽而真心归顺曹操。

但根据《三国志-张辽传》的记载,张辽的归降并没有这么复杂与感人。建安三年末,吕布战败身亡之后,张辽主动纳降,然后曹操欣然接受,仅此而已。虽然正史记载并不如演义那般生动,但是信息并不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张辽归降是在吕布彻底完蛋之后,这说明张辽虽然投降,但不是背叛。

这说明张辽虽不像《三国演义》中表现的那般忠义,但至少不能够说明张辽的忠诚度有问题。

上图_ 张郃(?-231年)

再看张郃。张郃归降是在建安五年,也就是官渡之战时期。曹操烧了袁绍的粮草大营乌巢之后,张郃就主动找曹洪投降了。张郃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投降,实际上就已经和张辽不可同日而语了。

虽说,袁绍是因为信了郭图的浑招,而弃用张郃保卫乌巢之策,导致了袁绍大军彻底陷入被动,甚至可以推测,袁绍大军已然凶多吉少。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时候正是你张郃主帅急需用人之际,你这个时候的叛逃(尽管算是弃暗投明),对于袁绍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这样的作为,自然会让张郃的忠诚度大打折扣。

在那个讲究忠贞不渝的时代,张郃的临阵倒戈,无疑是他一生都很难抹去的大污点。可以说,张郃来到曹魏集团的起点就比张辽低了一节。说白了,张郃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上图_ 曹操(155年-220年)

能力上的差距

翻阅《三国志》二人传记,整篇幅大都是记载着二张为曹魏立下的汗马功劳,更不乏史学家对二人的赞誉。但如果仔细品读,字里行间还是能看出二位将军之间的差距。

虽然张郃以略显“不光彩”的身份归降曹操,但曹操仍然拜张郃为偏将军,封都亭侯。这个官职与爵位不但高于张辽归降之时的中郎将、关内侯,甚至比同时期的张辽,因官渡之战立下战功而晋升的裨将军还要高一级。这也侧面反映出,张郃的归降对决定官渡之战胜负的关键作用。

然而,二张职位上的差距与能力差异并不是正比例的关系。尽管,张辽的官职较低,但是能力上并不低于张郃,反而某些方面要强于张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上图_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

1. 善于抓住机会,博得老板的青睐

在《三国志-夏侯渊传》中记载了曹操对于武将的要求或者说是评价标准,简言之就是不能仅凭勇武,更要有智慧,也就是文武兼备型人才。论武力与勇猛,曹老板本家(曹氏与夏侯氏)的武将们,绝不在张辽、张郃等人之下,如何展示出智慧的一面,乃是博得老板赏识必要中的必要。

建安六年,张辽跟随夏侯渊征讨昌豨叛乱。曹军已经将昌豨这支乱军被围困在山东东海郡好几个月,却始终无法攻克之。就在因粮草问题,夏侯渊准备放弃之际,张辽挺身而出要,要求只身前往昌豨大营劝降,理由就是之前昌豨给自己递过眼神,和近来昌豨兵将抵抗不如之前猛烈。结果张辽还真就成功劝降,在之后五年内昌豨都未再叛乱,为曹操稳定后方立下大功。

说实话,张辽凭借两军对垒时“眼神读心术”与半饥饿状态下兵将的不猛烈抵抗,就能判断出昌豨有归降之心,确实有些神奇。这里面有没有张辽曾为鲁国相时留下的人脉有关,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总而言之,通过这次本来以夏侯渊为主帅的战役,张辽却成功博得曹老板的极大赏识。

反观张郃,在归降助曹操击败袁绍一臂之力后,一段时间内几乎就是“龙套角色”,虽然也累计战功而职位升迁,但是并无过分出彩的时刻。

上图_ 袁绍(?-202年),字本初

2. 领导力的差距,张辽实现超越

在建安六年至十一年这段时间,张辽与张郃二人都因战功而得到升迁为杂号将军,爵位同为都亭侯,张辽在官职与爵位上已经追评张郃。而建安十二年的“白狼山之战”,张辽成功实现对张郃的超越。

“白狼山之战”是曹操能够成功北征乌桓的最关键的一场战役,张辽与张郃都在其中。在这场战役紧要关头出现了一个插曲,曹操将象征着指挥权所持的“麾”授予张辽。张辽成功指挥各将军(包括张郃)斩杀乌桓单于踏顿。

这表明张辽表现出来的领导力,已经超越了张郃。有朋友可能会说,只是张郃没得到指挥的机会,要是张郃指挥,结果不见得就会差。对于这个假设,笔者不否认,但是,为什么曹老板会把机会给张辽而不是张郃呢?一方面是张辽的积极争取,更重要的还是曹老板对张辽的信任与认可。

上图_ 孙权题跋像

3. 面对艰巨任务,成果上的差距

前文讲述了,二张在曹魏集团的地位开始拉开差距,但让张辽真正完胜张郃是在建安二十年之后。

建安二十年,张辽在合肥以八百士卒成功抵御孙权十万大军,甚至差点将孙权俘虏,从此之后威震江东。多年之后,即使在张辽病入膏肓之际,孙权依然心有余悸,语重心长的嘱咐下属要小心张辽。这就是著名的“张八百大破孙十万”的故事。

这一仗,彻底奠定了张辽镇守江淮的领导地位,张辽的人生也走向巅峰。

反观张郃却在建安二十四年丢掉了自己的前程。

建安二十三年,张郃受夏侯渊节制镇守汉中,抵御刘备入侵。建安二十四年,张郃奉命与夏侯渊夹击刘备于定军山。刘备集结兵力猛攻张郃,张郃亲自上阵疲于应对。曹军主帅夏侯渊托大,一边分兵支援张郃,一边又藐视敌军,因大意而被黄忠斩杀。夏侯渊乃曹老板的嫡系加亲信,虽说理论上张郃不应该对夏侯渊之死负主要责任,但也并非没有责任。毕竟张郃战况不利在先,而后夏侯渊分兵营救。

同样是面对敌军大兵压境,张辽可以以一敌百,打得孙权丢盔弃甲。而张郃非但不能在逆境中克敌制胜,反而顶头上司丢了性命。这一反一正的战绩差异,足以让张辽甩出张郃几条街了。

上图_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

性格上的缺陷,让张郃丢了性命

能力上的差距,往往只能决定一个人在一个团体内的重要程度。而性格上的缺陷,往往会决定一个人能否在这个团体混得下去。张郃悲壮的人生结局,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他性格缺陷而导致。

众所周知,张郃是在顶头上司司马懿的迫使下追击蜀汉退军,在木门谷中了诸葛亮的埋伏而中箭,最终命郧疆场。以司马懿对诸葛亮的了解,这个时候强迫张郃追击,确实难洗阴谋害死张郃之嫌。司马懿之所以会下此毒手,主要原因就是张郃不满,甚至抵触司马懿位居主帅领导自己,而且经常带头顶撞司马懿。而司马懿本就是外宽内忌,无毒不丈夫之人,自然不会轻易放过张郃。张郃暴露出来的性格缺陷,最终让自己落得个死于非命的悲怆下场。

上图_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

而张辽在处理自己与上司的关系时,就比较得当,至少不会像张郃这般乱发牢骚,不会对领导的不满溢于言表。

黄初三年,曹丕亲征东吴孙权。按理说,江淮一线主帅应首推张辽,但是实际人选却是新一代宗室才俊曹休。面对这般“不公正”的人事安排,张辽依然拖着病体前往沙场,尽心尽力辅佐曹休。曹休也因此一战成名,成为曹魏“东路集团军总司令”之不二人选。

同样是面对能力与资历可能都不如自己,但又是皇帝心腹的顶头上司,张郃与张辽的表现完全不同。这种性格或者说软实力上的差距,恐怕才是张郃无法超越张辽,只能望其项背的根本原因。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