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为什么打败关羽以后,就稀里糊涂地死了呢?这其中有何玄机

李悟空 2022-03-01 16:00:39
第一次听说吕蒙的故事,还是来自中学课本里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典故,那个时候还没有读过《三国演义》,也不怎么知道三国的故事,只知道吕蒙是一个知耻而后勇,学习很勤奋的人。当时就很佩服这个人,可这个人在三国里面的结局也不太好,和周瑜一样都是英年早逝。那么年纪轻轻的吕蒙为什么也会英年早逝呢?这期就来简单分析一下。

之前我写三国的历史,主要写的是蜀国一些人物的历史,就没怎么写过吴国和魏国的,但是既然叫三国,其它两个国家的人物也是很有必要分析一下的,三足鼎立嘛!缺一不可。

熟悉三国演义的读者都知道,吕蒙是被死后的关羽附身弄死的,一向以严谨著称的蔡东藩在他的《后汉演义》里也采取了这种说法,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回事,这个很难讲,只能说不知道。

电视剧《新三国》里面做出了他们所认为的合理演绎,就是吕蒙是被孙权下令毒死的。因为吕蒙违背了孙权的命令私自擒获斩杀了关羽,而孙权事前听从了其他大臣的建议认为杀了关羽会引起刘备的仇恨,会给东吴带来无穷的后患,所以他派出了陆逊想要拦住吕蒙,可最终却被吕蒙故意避开了。

违背王命,不顾大局,这就是孙权要杀死吕蒙的理由。

可事实上这种演绎并不合理,首先孙权想到杀关羽的后果在书中完全是后知后觉,当时并没有想到。其次如果孙权会因为这种理由杀害吕蒙,那么为什么在刘备前来攻取东吴的时候没有把与害死关羽有关的朱然、潘璋和马忠等人主动送给刘备呢?

真那样做了,孙权手下的人会寒心的,以后谁也不敢为他尽力了。所以电视剧的演绎并不合理。

电视剧虽然这方面不够合理,可是吕蒙对关羽的仇恨确实是演到位了,吕蒙和周瑜关系好,周瑜吃过的亏,还有关羽的狂傲,这些都是吕蒙对关羽仇恨的原因。东吴的都督们包括鲁肃对拿回荆州都有一种执念,而鲁肃有大局观,其他人尤其是吕蒙完全就没有这种观念。

事实应该是吕蒙杀害了关羽以后,慢慢地听到其他大臣的议论而感到了惭愧,感到了后怕,因为自己的不顾全大局而招致了刘备的举兵伐吴,他心里感觉到了愧疚,可能也看到了孙权脸上的不愉快,吕蒙就这样在在其他人无声地指责中,在内疚当中郁郁而终了。

然而这也只是一种猜想而已。

在对待东吴和西蜀的关系上,东吴的历代都督中,其实只有鲁肃是合格的,一心想要连蜀抗曹,而前面的周瑜和之后的吕蒙、陆逊都缺乏这种大局观,他们都想着找机会把蜀国先打掉,然后再去对付曹魏,事实上曹魏不是吴蜀任意一个集团可以单独对抗的。

也就是说吴下阿蒙奋起读书,事实上根本没有读懂大道理,没有大局观。吕蒙应该是属于自学成才的,打败了关羽真以为自己了不起了,然而打荆州关键的计策是陆逊送上的,幸运的是后来刘备也没能复仇成功,要不然吕蒙就是东吴的罪人。

像吕蒙那样没有明师指点,有些道理光靠胡乱自学是很难真正明白的,而有名师指点,做徒弟的不用心不努力也还是无法做到通明。关键还是要自己用心。

现在的教育制度实际上是很有问题的,处处强调西式新教育,说什么有疑问就要当面提出来,要大胆地和老师辩论,要是老师不合格也就罢了,真要是遇到明师,做学生的有什么资格去和老师辩论?

真理越辩越明是西方的观点,不是中国人的传统。好老师批评学生,一定是做学生的不对,学生此时要做的是反省而不是狡辩。

颜回胡乱提问,被孔子严厉指责后,吓得一句话都不敢讲,苦思七天,骨瘦如柴,终于明白了孔子的用意。

看了这个故事后我面对自己的师长再也不敢像子路那样鲁莽了,老师批评我,我只有好好反省自己,不敢多嘴,更加不敢像以前一样辩论。

我知识掌握得不够全面,经典的道理也没有读通,远没有到一通百通的地步。看到吕蒙就想到了我自己,有时候真想停笔好好学习几年时间再写,有时候真的感觉什么写的心情也没有了,但怕时间长了手生,怕将来思维迟钝,还是得写。

人如果不懂得反省自己是不会真正成长的!

吕蒙的好老师其实一直就在他的身边,就是鲁肃,鲁肃肯定也和他讲过吴蜀联合抗曹的大道理,但是吕蒙自学成才自以为了不起,没有把鲁肃当老师向他认真学习,也没有用心听他的话,最终的后果也只能自己承担。

吕蒙的故事,应该引起我们后人的足够重视。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能够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战胜不了也只能是自作自受。

科学证明人类的基因已经编写好了这个人的一生,什么时候会得什么病也都在基因里,那么我们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所有人类的结局都只是一个坟墓,活着就要好好体验过程,凭着良心去好好地过好自己的一生,平庸也好,精彩也罢,尽人事听天命,无愧于心就好。想那么多也没有用,找到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勇敢地坚持做下去就是了。

东吴最后的败亡也与他们历代都督的那些投机心理不无关系。事实证明西蜀灭了,东吴也根本就支撑不住。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