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下午,以“无障碍生态联盟交流”为主题的深度研讨会在重庆市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903会议室举行。
无障碍生态联盟交流会
聚势多方力量 共创包容未来
来自重庆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指导中心、重庆垚之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重庆市肢残人协会无障碍委员会、重庆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重庆轻工职业学院等政、企、校、协多元主体的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残障就业途径拓展、校企协同机制创新、NGO项目效能提升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为构建残健共融的社会生态注入创新动能。
多元聚智助残
从理念碰撞到全域实践的无障碍破局
据介绍,由残障人士创立的重庆垚之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秉承“平等、融合、共享”的理念,以文化为载体,致力于公益助残、职场服务、文化传播。公司始终以“残健融合”为企业基因,在文化传播领域探索残障群体的社会融入新路径;重庆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多年来积极践行多元、公平、包容的文化理念,将包容性用工纳入企业社会责任体系,通过与高校、行业协会合作,在残障招聘、无障碍环境改造与无障碍意识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构建起助残工作闭环,助力残障群体更好融入职场。
企业助残进阶
从认知迭代到体系构建的残障就业双向赋能
重庆垚之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家瑜从企业宗旨出发,阐释了残健融合的深层内涵:“残健融合绝非局限于就业层面的单向帮扶,其本质是推动社会认知体系的整体性革新。”她特别指出,当前社会仍存在大量隐性的人为障碍——从市政设施中坡度超标的无障碍坡道、公共空间里随意增设的隔离路障,到信息获取渠道的技术壁垒,这些细节处的疏漏正实质构成残障群体融入社会的“玻璃墙”。“真正的改变始于观念的觉醒,既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坚守包容理念,更需要唤起全社会共同构建‘无障碍意识共同体’,让‘残健共融’从政策文本转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陈家瑜的发言既点明了系统性变革的必要性,也勾勒出社会协同推进的实践路径。
重庆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刘大卫分享企业在残障就业领域的探索实践时坦言:起初,公司在残障就业工作推进中困难重重,一方面难以精准定位有就业意愿的残障群体,另一方面对他们的职业能力也缺乏足够了解,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招聘工作的开展 。为突破困境,公司拓展多元招聘渠道,主动与残联等组织建立联系。同期,开展岗位需求调研,搭建职业适配培训体系,推进无障碍职场环境改造。通过这一系列努力,公司残障员工数量从2人增长到13人,实现了从初步接纳到深度融入的转变。残障员工入职后非常珍惜工作机会,并高度认可企业的残障融合理念,在生产、HSE(健康、安全与环境)、人力资源、质量等岗位上,以积极态度和敬业精神努力贡献价值。这种双向奔赴让公司意识到,残障就业不仅为残障群体打开了职业发展的大门,也为企业注入了新活力。刘大卫表示,未来公司将持续完善“招聘-培训-发展”全链条支持体系,促进企业与残障群体实现更多共赢。
高校赋能路径
从场景调研到实践转化的融合教育生态构建
重庆轻工职业学院团委书记冉璐璐从高校视角出发,阐释了职业教育在残障融合教育中的独特价值:“学校正依托‘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课题,组织学生团队深入城市街巷开展盲道系统性调研、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模拟等实践项目,促使学生在实地走访中直面残障群体的出行困境,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对包容性社会的切身体悟。”她特别强调,职业教育除了技能培养,更需要构建“同理心培育”的教育维度:学校将充分整合设计、信息技术等专业资源,在残障人士职业技能培训、智能助残设备研发、无障碍校园标准建设等领域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推动“无障碍”从校园课题转化为可落地的社会解决方案。冉璐璐表示,“我们希望培养的不仅是掌握一技之长的职业人,更是带着人文温度走向社会的共建者。”
政企联动攻坚
从全维诊断到生态重构的山城无障碍解法
重庆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邹蜜系统解读了“山城无障碍项目”的立体化推进路径:“我们正构建‘测评-改造-服务’三位一体的无障碍生态体系,包括研发动态更新的无障碍友好地图、建立全要素城市设施适残性测评体系。”她特别披露2025年攻坚计划:年内将组建专业化无障碍环境测评师队伍,完成50个轨道交通站点无障碍设施标准化改造,并通过AI技术升级地图的实时导航、设施预约等智能服务模块。针对重庆“立体地形+垂直城市”的特殊挑战,她强调破局关键在于构建多维度协同机制:“在设施端,建立‘建设-验收-动态巡检’全周期管理标准;在管理端,推行公共场所无障碍服务能力分级认证;在信息端,打通政务、交通、商业等多领域数据接口,让无障碍地图成为残障人士的‘数字盲杖',为山地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可复制的‘重庆解法’。”
重庆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指导中心主任杨红波从政策维度深刻阐释残障就业的核心要义:“就业不仅是残障人士实现经济独立的途径,更是其获得社会认同、构建主体价值的核心通道——真正的融入,需要破除物理空间的台阶阻隔与社会认知的隐形门槛。”让“坡道成为常态,台阶成为例外”。他首次提出“消除台阶行动”的构想,倡导将无障碍理念融入城乡建设的底层逻辑:“我们呼吁在公共场所规划设计阶段建立‘无障碍优先'审查机制,从建筑出入口的缓坡处理、电梯按钮的低位设置,到数字服务界面的信息无障碍适配,让包容性设计成为城市更新的标配而非附加选项。”
针对残障就业的政策落地,杨红波提出具体实施路径:建议设立专项财政补贴资金池,重点支持残障人集中就业基地、创业孵化园的无障碍改造,探索“设施改造+技能培训+岗位适配”的一体化扶持模式;推动建立公共机构残障就业示范指标体系,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文明单位、绿色园区等评价体系,形成“制度约束+正向激励”的双轮驱动。
共识凝聚升级
从碎片化实践到协同网络的助残生态共建
会上,各参与方围绕“意识提升、科技赋能、生态共建”达成战略共识,勾勒出多主体协同的助残新图景:重庆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与重庆垚之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计划借智博会平台,联合打造“科技助残应用场景实验室”,集中展示智能助行设备、无障碍信息交互系统等创新成果,让科技赋能从展品转化为可复制的解决方案;重庆轻工职业学院将整合设计、大数据等专业资源,建立“山城无障碍环境调研数据库”,并依托学生志愿联盟构建“校园-社区-企业”三级宣传网络,通过沉浸式体验活动、无障碍设计工作坊等形式,推动包容性理念从认知渗透到行为自觉。市肢残人协会无障碍委员会与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则共同发起“无障碍生态共建倡议”,呼吁建立“测评-改造-赋能”全周期治理体系,形成“问题发现有渠道、改造落地有支撑、效果评估有标准”的闭环机制。
“助残不是单方面的帮扶施舍,而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答题。”成为会议共识的生动注脚。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重构——当企业将包容性用工纳入人力资源战略、高校把同理心培育融入职业教育、政府从政策源头建立无障碍刚性标准、社会组织搭建资源对接枢纽,就能形成“理念共识-制度支撑-技术赋能-文化认同”的立体化推进格局。
未来图景展望
让“包容”成为城市生长基因的共建共享行动
会议前夕,重庆垚之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同重庆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重庆轻工职业学院代表走进重庆市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实地参观残障人士主导的文创工坊、智能助残设备研发成果。这一沉浸式场景体验,恰是“从认知到行动”共识的先行实践。
从职场生态到校园课堂,从设施改造到意识革新,这场交流会上的每一个观点碰撞,都在为社会文明的进阶积蓄能量。正如杨红波主任所言:“消除障碍,既需要全社会共情共振的‘同理心’,更离不开协同共进的‘行动力’。”
传递这份温暖,分享这份期待,让我们共同见证:当“包容”成为城市生长的基因,每个生命都值得被看见,每份潜能都能平等激活,才能真正让“无障碍”超越设施范畴,内化为城市的精神底色。(图/文 重庆垚之馨文化传媒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