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谋强调美国建厂有很高的成本,且中国台湾有很强的半导体竞争力,需要把运营放在中国台湾。而刘德音的一些表态却和张忠谋的观念背道而驰。
刘德音表示大陆是占10%的业务。言语间有意突出美国第一大市场的重要性,再加上刘德音让台积电赴美建厂的举动,也不符合张忠谋追求成本的要求。
刘德音多番举动是摊牌了?刘德音认为大陆占比业务小,真的看清楚情况了吗?
张忠谋是台积电的创始人,2018年退休之后把台积电董事长的位置交给了刘德音。能成为张忠谋的接班人,刘德音的能力肯定是十分出众的。
本以为刘德音能带领台积电走向正轨,却没想到刘德音推翻了张忠谋很多原则上的问题,以及在经营策略方面,没有做出正确选择。
在大是大非面前,张忠谋是非常清醒的,比如台积电赴美建厂一事。因为台积电是在2020年宣布赴美建厂,那时候张忠谋已经退休两年有余,台积电的这般决策不是张忠谋做出的。
但张忠谋在多次论坛演讲中提到,美国供应链不完整,且面临很高的生产成本,美国推动本土芯片制造是不可能成功的。除此之外,张忠谋还直言不讳的指出,到美国建厂是徒劳无功之举。
张忠谋为什么能带领台积电走上世界第一,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就是因为看得清,看得透,知道什么样的布局策略对台积电最有利。
在台积电的策略中有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不和客户竞争,专心做芯片代工服务。同样的道理,不参与各国之间的竞争,也同样适用这样的原则。
一旦有了偏向性的举动,只会随波逐流。就像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遵守了市场规则之后,失去了第二大客户,不知不觉间被引向不该走的路。这会导致什么情况呢?很显然,在建设芯片工厂,布局产能以及寻求客户合作等等一系列的决策时,都容易被外力干扰。
张忠谋清醒地看着半导体行业格局的变化,劝告把运营放在总部地区,重视自主选择权。
不过刘德音却陷入了迷惘,不但掺和到了各国之间的竞争中,还没有意识到失去第二大客户的重要性,认为这部分的订单很容易就被填补上。
殊不知刘德音已经中了别人的道了,失去第二大客户也意味着失去大陆市场潜在的未来。台积电在大陆的业务因此被削减,美国市场的营收占比持续升高。因此,刘德音再次放狠话,表示大陆只占据台积电10%的业务。
既然如此,刘德音所看重的美国市场占比多少呢?根据台积电的营收财报显示,美国市场占台积电64%的份额。
刘德音这是摊牌了,站在了商人的立场,单纯把市场份额进行区分。而商人逐利的性质很明显,在利益面前,一些布局会显著的区别。
比如台积电在大陆扩产28nm,却在美国修建5nm芯片工厂,把芯片产能留给苹果等美企客户,其它市场客户只能分到少部分产能。为了争取美国的补贴,刘德音让台积电到美国建厂,宁愿扛着成本压力,也想要获得最多几十亿美元的补贴。
刘德音真的看清楚情况了吗?刘德音应该明白,美国市场并不是理想的建厂地,一没有供应链优势,成本巨大,二没有人才优势,面临劳动力紧缺。何止这些,一旦工厂建厂,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资本的介入,台积电能否对美国工厂实现100%的话语权,都是个未知数。
回到刘德音对大陆业务的看法,刘德音真的看清楚情况了吗?若只是从数据上来看,刘德音只能看见各地市场在台积电营收中的占比高低。但大陆拥有良好的建厂环境,以及建芯片厂所需的水电资源。这些都是布局芯片工厂的理想选项。
再者,中国是第一大芯片消费国,台积电客户的芯片需要销售到中国市场。在消费端,中国大陆至少消耗了台积电一半以上的芯片。别看台积电主要为美企代工,可是有哪些美企不是将中国大陆当成重要的芯片销售市场来对待。
如果美企的芯片无法顺利销售,或者中企有了自给自足芯片的来源,台积电真的能进退自如吗?
而且别忘了,美国正在大力发展芯片制造,英特尔,三星都到美国建厂,台积电在美国建设的5nm工厂不是最先进的。到时候台积电又能从美企手中获得多少订单呢?
要是能想清楚这些,也许刘德音就不会做出同样的表态了。至少刘德音该意识到,有些市场不是能用份额来衡量的。
刘德音不听创始人张忠谋的劝告,和张忠谋的一些观念原则背道而驰。只希望在一切还没有尘埃落定之前,刘德音能让台积电回到正确的方向,让台积电能决定自己的未来。
对此大家有何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点赞、关注、分享。
国人当自强、一旦我们突破了、就不要给他们一口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