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企业大部分的芯片均出口中国大陆,因为大陆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美企必须把握。美国因为一己私利的缘故,不让美企随意出货。
这导致美企出货渠道被限,而且消费芯片等芯片需求大幅下滑,中企砍单越来越多。具体有怎样的需求下滑表现呢?中企砍单结局明了,美企芯片没辙了?
台积电是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拥有最大的芯片产能。而台积电的大部分客户都来自美国,包括苹果、高通、AMD等等。这些公司找台积电生产大量芯片,在缺芯的背景下,持续投片。
随着台积电产能逐步提升,美企自然也获得了不少芯片供应。因为美企的芯片大多不是自用的,除了苹果将A系列,M系列用于自有产品,高通,AMD以及英伟达等公司需要将代工而来的芯片对外出售,把芯片卖给需要的客户。
毫无疑问,中国市场是美企主要的销售对象。一方面中国市场对芯片有庞大的需求,另一方面中企和美企建立起长久的合作联系,所以美企重点考虑把芯片卖给中国。
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就拿高通来说,不仅能提供旗舰级芯片处理器,而且在旗舰市场没有过多的竞争对手。
放眼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排名前五的厂商除了三星和苹果,其它都是中国品牌。这样的市场规模,高通怎能错过。
正如高通所期待的一样,2020年至2021年期间,手机芯片紧缺,高通的芯片供不应求,订单络绎不绝。虽然高通面临不小的供货压力,但是订单营收也在迅速上涨。然而到了2022年,中企持续砍单芯片,智能手机市场表现尤为明显。
2022年1到4月份,中企减少了240亿颗芯片进口。而在1到6月份,减少芯片进口的额度扩大至290亿片,同比减少10.4%。
这样的芯片进口状况主要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国内提高芯片自给率,不需要靠进口满足部分芯片领域的需求。另一个是市场需求下滑,进而降低芯片采购额度。
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而观察国内一些市场的情况,需求下滑是比较明显的。具体有怎样的需求下滑表现呢?
以智能手机市场为例,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数据,今年1到6月份国内智能手机出货为1.34亿部,同比下滑21.7%。
有分析机构预计今年智能手机出货量不足3亿部,若果真如此,将打破2012年以来,近十年最差的智能手机出货纪录。
因为消费者购买力,手机创新力度不足以及性能过剩等原因,导致消费者对购买智能手机没有了过多的欲望。手机厂商降低出货量,为避免堆积库存,只能减少芯片采购额度了。
由于手机厂商的芯片来源主要为美企,对此有外媒表示,中企砍单的结局已明了,而且这或许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下半年智能手机市场如果还是需求疲软,持续砍单是大概率的事情。
美企大部分的营收来源主要来自中国市场,销售额如何,营收多少等等完全由市场需求决定。美国一开始不让美企随意出货芯片,将特定客户卡住5G之外,只能提供4G处理器,关键的射频芯片把持在手不出口。
现在美国想卖芯片,也得看客户要不要了。中企砍单之下,美企芯片没辙了?
只能说美企错失了最好的芯片出口机会,就很难回到当初了。
别忘了国内一线手机厂商都加入了自研芯片的队伍,尤其是小米公司,截至目前分别带来四款自研芯片。分别是澎湃S1、澎湃C1、澎湃P1、澎湃G1。
这些芯片对应各个SOC、影像系统、充电管理,发挥出不同的作用。有了自研芯片,自然会替换掉采购而来的芯片。
或许短时间内无法达到骁龙SOC旗舰芯片的程度,但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成功是需要厚积薄发的。
重点是国内的自研芯片环境不同以往,一旦这种自研芯片的意识持续扩大,作用到智能手机之外的领域,那就不只是高通,其它的美国芯片厂商也会面临被砍单的情况。
所以美企芯片多半没辙了,高通,英伟达这些美企不同于苹果公司,有自己的消费产品业务,只能靠卖芯片赚钱。客户若没有了芯片需求,只能继续等待大规模出货的时期,否则低价出货芯片也未必能让消费市场买单。
中企砍单芯片越来越多,这说明市场的话语权已经发生了转变。市场需求旺盛时,供应商说了算,哪怕定价再高,消费端也只能接受。可随着需求下滑,市场自给率提升,消费端就能有更多的选择。美企芯片何去何从,就不是消费端考虑的问题了。
对此大家有何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点赞、关注、分享。
继续加油,国产芯片的路还要加倍努力
小米[呲牙笑]?
最后让美西国自产自销,甚至因成本太高反而进口芯片。
芯片去美化和货币去美元化都是不可逆大趋势…这个搞法芯片迟早要变白菜价。
武汉和上海骗补祸害十年还没到28纳米,胡说八道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