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雅得会谈的谈判桌上,俄乌代表虽身处同一会场却未直接对话,这场由美国斡旋的谈判最终未能达成实质性协议。更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会后首次调整战略口径,明确表示将“完成特别军事行动所有目标”,这一措辞变化标志着俄乌冲突进入全面攻坚阶段。
3月下旬的沙特会谈采用“美俄-美乌”分段模式进行,美国特使分别与双方代表磋商后发布的联合声明仅提及“黑海停火取得进展”,但遭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公开驳斥。此前美国曾施压基辅接受领土现状,如今却改称“俄乌边界未定”,政策摇摆加剧谈判复杂性。五角大楼情报显示,俄军当前日均推进速度提升至4.2平方公里,在卢甘斯克州控制区域已达99%,顿涅茨克关键工业区70%已纳入俄方实际管控。
普京在28日国情咨文中强调:“过去八年顿巴斯地区发生的系统性暴力必须终结。”此番表态呼应其2021年《论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的历史统一》的核心观点,即将乌克兰视为历史共同体不可分割的部分。莫斯科国立大学地缘政治研究中心报告指出,俄军现阶段战略重点已从“去军事化”转向“巩固实控区”。
俄军近期的战术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在扎波罗热方向,第58集团军运用“无人机+机动炮兵”组合,成功突破乌军三道防线;苏梅州前线,电子战部队日均干扰乌方通信设备217台次,致其指挥系统效率下降35%。尽管乌军在别尔哥罗德发动反攻,但俄军预设的雷区与巡飞弹防线令其日推进不足800米。
这种战场优势直接反映在俄方谈判立场上。克里姆林宫最新提出的停火条件包括:承认现有控制线为临时分界、赋予俄语在乌东地区官方地位、以及禁止第三方军事力量进驻。而基辅坚持的“1991年边界”主张与莫斯科的诉求存在452公里实际控制区差距,相当于比利时国土面积。
美国的政策矛盾在军援数据中显露无遗:2024年对乌援助总额较峰值时期下降43%,M1A2主战坦克交付进度滞后9个月。欧盟内部,德国、匈牙利等六国明确反对继续扩大对俄制裁。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承认:“乌克兰反攻所需的155毫米炮弹缺口达38万发,短期内难以补足。”
泽连斯基的困境在于时间成本。乌克兰经济2024年预计萎缩12%,适龄兵源储备仅剩41万人。与之相对,俄国防工业已实现炮弹月产能翻番,T-90M坦克生产线提速至每周14辆。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专家指出,俄方“以战促谈”策略正在奏效,每控制1%领土,基辅谈判底线就后撤15公里。
普京的战略调整引发连锁反应:白俄罗斯宣布与俄组建联合防空体系;哈萨克斯坦暂停向乌克兰出口无人机零部件;土耳其重启黑海粮食通道谈判。这些变化预示着,即便冲突结束,后苏联空间的力量平衡也已不可逆转。
美国威尔逊中心最新评估认为,俄实际控制区可能最终稳定在乌领土25%-30%区间。这种既成事实将迫使西方重新定义对俄政策,而基辅的欧盟入盟谈判或将因此延长至2030年后。当普京在克宫战情室标注新的进攻箭头时,国际社会意识到:这场冲突的终局或许不是条约签署,而是战场较量的自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