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溥燻,是康熙帝直系子孙。光绪十年,溥燻出生在七品笔帖式载楷的府中,到父亲这一辈,家族已经没有爵位,只能靠着捐输、考试的方式入仕为官。
溥燻,是载楷的五子,出生的时候父亲已经54岁了。他前面已经有四位兄长,分别是溥炎、溥煐、溥熙、溥焃,都早逝。因此,载楷的五个儿子中,只有五子溥燻长大成人。
载楷生育子女较晚,40岁才生育长子溥炎。载楷结婚较早,嫡妻是章佳氏。不过,嫡妻可能不能生育,大婚后一直没有怀上孩子。载楷年近40岁的时候,娶了二房何氏,四年的时间生育了长子和次子。为了繁衍子嗣,年近50岁的载楷再次娶了妾室张氏,五年的时间生育了三子、四子、五子。
光绪十六年,载楷已经60岁了,但是身边的五个儿子,前面四个都早逝了,就剩下五子溥燻了。
光绪三十年,凭借着祖上荫庇,被宗人府授予了效力笔帖式,还是候补的官职。后来,溥燻在笔帖式任上干了七年时间,直到清朝结束。后面,民国年间皇族慢慢外出谋生,对于溥燻就没有后续的记载。
有关溥燻的家庭情况,有三位妻妾,其中妾室为他在民国四年生育了独子,取名叫做毓坤,恰逢玉牒大修的时候,将他的儿子毓坤上了爱新觉罗宗谱上。
那么,来详细的介绍一下爱新觉罗溥燻的祖上世系。
1.六世祖:敦郡王爱新觉罗胤䄉(1683-1741)康熙帝十子,一等果毅公遏必隆外孙。康熙朝,恩封为敦郡王;雍正朝被革爵;乾隆朝,先后恩封为辅国公、固山贝子。
2.五世祖:闲散宗室爱新觉罗弘暄(1708-1735)康熙帝皇孙,敦郡王胤䄉第五子,生母是博尔济吉特氏郡王的女儿,地位显赫。受到父亲夺嫡的影响,雍正朝没有被封爵。雍正十三年去世的时候,年仅28岁。弘暄有一位妻子,是朝廷护军校的女儿,为他生育了独子永荣。
按照推测,如果弘暄能够活到乾隆四十年以后,乾隆恢复了八叔、九叔及其后代的宗室身份以后,弘暄应该还可以封一个爵位或者官职,以体现出乾隆帝的皇恩浩荡。
3.高祖父:三品城守尉爱新觉罗永荣(1729-1793)康熙帝皇曾孙,闲散宗室弘暄独子,雍正七年出生。
乾隆十一年,18岁的永荣被授予三等侍卫,入宫当差,领正五品俸禄。
乾隆十六年,擢升二等侍卫,品轶为正四品。五年的时间,对于永荣这样的家庭,能够晋升两级,应该说还是很不错的。
乾隆二十五年,因犯事降为三等侍卫,处罚力度不大。十个月后,直接晋为前锋侍卫,成为了朝廷前锋营中的中级军官,官居正四品,与二等侍卫的品级是一致,但是权利要比二等侍卫高。从这点看出,乾隆帝准备重用这位皇侄。
两年后,继续擢升为前锋统领,成为了高级官员,官居正二品。
乾隆三十三年,年逾40岁的永荣外放,授予辽阳城守尉。虽然城守尉是正三品,但是永荣以正二品的名义出任,成为了一名封疆大吏。
只可惜,七个月后,因病奏请朝廷,辞去了城守尉职务。
乾隆三十三年至五十八年,永荣赋闲在家养病二十五年。
4.曾祖父:宗学副管爱新觉罗绵惇(1778-1831)康熙帝玄孙,城守尉永荣的第三子,出生于乾隆四十三年。
嘉庆十一年,29岁的绵惇被授予了宗学的副总管,官居正八品。其实,副总管一般是授予宗室内德高望重或者年龄大的成员,可见绵惇在族内地位较低,加上生母出身低微,只能担任这样的未入流小官。
5.祖父:七品笔帖式爱新觉罗奕润(1803-1874)敦郡王玄孙,宗学副管绵惇的独子,出生于嘉庆八年。
道光十四年,30岁的奕润参加宗室的科举考试,成功的中了举人。
中举之后的奕润一直在家中等待朝廷授予官职,这一等就是20年。
咸丰四年,举人奕润被授予笔帖式,官居正七品。
一年后,被革职,具体原因不知道。也就是说,奕润的一生在朝中就担任过一年的七品小官。
6.父亲:六品主事爱新觉罗载楷(1831-1892)敦郡王五世孙,笔帖式奕润的嫡长子,道光十一年出生。
咸丰五年,家族以捐输的名义,为载楷捐了一个正七品的效力笔帖式;这一年,载楷25岁。
同治朝,候补效力笔帖式,然后再转为了正式的笔帖式。
光绪朝,先后擢升为宗人府的委署主事、主事、三库营房的主事,应该说他的一生都在宗人府中任职。
胤峨好像是爷爷的爷爷和姥爷的姥爷都是努尔哈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