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堂:四川广汉三星堆,充满了神秘。蚕丛是第一代古蜀王,《华阳国志》说蚕丛“目纵”,死后葬于“纵目人冢”。历来学者对此无法解释,直到三星堆出土了凸眼青铜面具。专家恍然大悟。原来古人说的纵目就是凸眼啊。那就好解释了。蚕丛不就是因为甲亢病眼球凸出吗?此说深入人心。然而,在深度研究历史之后,真知堂发现,蚕丛王可能真的是有异相的竖眼人。这种竖眼,是上古人类的一种返祖现象。欲知详情,敬请阅读。

不破不立。
首先,纵目解释为凸目是没有道理的。纵这个字,没有任何凸起的含义。
纵有两个读音,四声和三声。
1. 放:~虎归山。
2. 放任;不拘束:放~。
3. 身体猛然向前或向上:~身。
4. 即使:~然。
5. 竖,直,南北的方向,与“横”相对:~横交错。
6. 起皱纹:这张纸都~了。
7. 指军事上的“纵队”。
zǒng
◎ 急遽的样子:“丧事欲其~~尔”。
无论用哪个解释,都没有三星堆专家那种解释。说三星堆出土的凸目面具就是古书上说的纵目人蚕丛,理由过于牵强。
真知堂的解释是,纵目,就是竖眼。竖眼,不是眼睛竖着长的,而是指“竖瞳”。

所谓竖曈,是和圆曈,横曈相对的。人类的瞳孔都是圆的,猫和蛇的瞳孔有时候是竖的,

羊的瞳孔则是横的。即横曈。

人类的眼睛瞳孔都是圆的。
所以我们很难去理解竖眼人的存在。
那么,除了蜀王蚕丛外,古书上还有其他人或神是竖眼吗?
还真有。
烛龙就是竖眼。
烛龙和竖眼仡佬真知堂:烛龙,又叫烛九阴。是《山海经》中的异兽。
“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山海经·大荒经》
烛龙就是一条长了人面的赤蛇,所以它的眼睛也是蛇眼,即所谓直目正乘。也即竖瞳。

除了《山海经》,烛龙还出现在其他古书上:
《楚辞·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楚辞·大招》:"北有寒山,逴龙赩只。"
《淮南子·地形训》:"烛龙。。。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
烛龙长了一双直目,直目就是纵目,这个应该无疑义。
那么,除了烛龙这位大神外,是不是还有真人长着竖瞳呢?
查找资料,还真有。

这个民族现在还在,名为仡佬族。
明田汝成《炎徼纪闻·蛮夷》:“犵狫,一曰犵獠。”
仡佬族傩戏非常有名。
仡佬族傩戏是以驱邪逐鬼、巫教仪式、戏剧表演融合一体的古老传统。和上古时本民族巫术关系密切。
仡佬族,族源和古代僚(lǎo)人有关,仡佬语,无本民族的文字。总人口为550746人(2010年),大部分聚居在贵州省的务川和道真两个自治县和石阡县。

关于仡佬族的历史我们回头再聊。
直接说正题。
竖眼仡佬,又称竖眼花流,也就是长着竖瞳孔的仡佬人。
竖眼犵狫犵狫,蛮之尤怪者,两目直生,恶青衣人,遇之则有祸。去麻阳百余里,不常见。——《溪蛮丛笑》
《溪蛮丛笑》宋朱辅撰。辅字季公,桐乡人。。。为南宋末人耳。-《四库全书》
真知堂:除了南宋的《溪蛮丛笑》外,还有一部书《峒溪备录》也有类似的记载:
“竖眼花流,蛮人之尤怪者,两目直生,恶人衣青,云:“遇之有祸。”
原书已佚,见于清人小说《姑妄言》中。小说中提到徐霞客,可见明朝时竖眼仡佬人还没有消亡。
那童自宏到了贵州、云南一带,住了年余回来,果然纪了一册手抄,名爲《峒谿备录》。-《姑妄言》
长着竖眼的人是什么样的呢?
漫画书给出了答案,大家参考一下。

真知堂:科学研究发现,肉食动物多竖瞳,草食动物多横曈。
肉食动物的竖瞳孔则和它们喜欢夜间出猎有关。其本质还是圆瞳孔,但是瞳孔上有块肌肉,就好像横帘一样,可以收拢起来。
它们日常为圆瞳,到了光线极幽暗的地方就收拢起来,变成竖瞳。经常养猫的朋友可以去观察一下。

治疗近视眼的小孔眼镜采用的就是这个原理。入眼的光线减少,可以看得更清楚。

真知堂:人类最早都是狩猎采集族。女人以采集植物为生,男性则以捕鱼,狩猎为生。靠近湖泊,海洋的人群可以捕鱼,山民们就只能靠狩猎了。
有经验的人都知道,打猎最好晚上去。即所谓夜猎。
古人有很多关于夜猎的文字。
冯乘虞荡夜猎,见一大麈,射之。《搜神记》庾信《哀江南赋》:“岂知灞陵夜猎,犹是故时将军。”
李商隐《少年》:“灞陵夜猎随田窦,不识寒郊自转蓬。”
真知堂:最著名的夜猎将军就是李广:‘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首诗描写的就是李广夜猎,可谓脍炙人口。
李广将军夜晚视力惊人,是不是竖瞳还真不好说。竖眼仡佬是不是狩猎一族呢?研究表明,
仡佬族长期生活在山区,以箭术著称。
“乞老其种不一。。。善造毒箭,当之立死,受其气者亦死。”《峒溪备录》
竖瞳基因很有可能跟远古时代的矮黑人种有关系。
真知堂:四川盆地靠近青藏高原,高原上原有土著为矮黑人种。这种人种的基因是D系。矮黑人(D)和棕色人种(C)是最早到达东亚大陆的晚期智人。华夏族主体O系来得比较晚。当代藏族就主要是D和O结合而成的民族。除了藏族外,D系基因在其他民族非常少。汉族仅有1.79%的比例。如下图。

真知堂:D和C大约50000年前就到了亚洲,被称为老亚洲人。O和N来得比较晚。后来O成了亚洲的主体。其余的基因都成了补充部分。
D/C主导亚洲的时候还是几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还未发明农业,山地居民都是猎人。长期的夜猎生活使得部分人进化出了和夜间捕猎的野猫,蛇类一样的竖瞳,可能性是极大的。
蚕丛王距今的年代很久远,他应该就是一个拥有竖瞳基因的人。只不过这种人在当时(5000多年前)也已经非常少见了,所以被视为王者异相,口口相传下来。
有人要问了,贵州的仡佬族和四川有关系吗?
还真有!
西汉夜郎国灭之前,仡佬先民被称濮人。之后至唐代,被称为僚人。宋代开始,称为【仡佬】。
《华阳国志》载: "越嶲郡会无(今四川会理县)为濮人 居地,有濮人冢";
孔安国《传》:濮在江汉之南。
真知堂:由此可见,仡佬先民其实本就是四川盆地的居民,后来才迁移到云贵一带。
竖眼仡佬就是和蜀王蚕丛一样的纵目人无疑!
但科学的讲,还无法肯定他们和三星堆人群有关。
有人要说,你都是假设,没有实例。别急。实例在后面。

当代还真有这样的例子存在。看看这个老外的小孩,他就是竖瞳。(资料来源于网络。)

还有这个老外。

真知堂:真相大白!很多古书上的神秘记载,其实是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的。
竖瞳即纵目,这是一种远古少数猎人由于长期夜晚狩猎进化出的功能,只不过后来人们改成以农业为生,竖瞳人逐渐消失,也就是所谓的用进废退。只保留在少数山地猎人族之中。
到了宋代,竖眼仡佬就不多见了。
古蜀国第一位王蚕丛,拥有一对罕见的竖瞳,就是纵目人。这或许才是蚕丛纵目的历史真相。蚕丛纵目绝对不是蚕丛凸目。
真知堂推测,青铜面具上的凸眼原本有彩绘的竖瞳,只不过由于年代久远消失了。
本研究结论为真知堂独家首发于今日头条平台,时间为2024年1月14日,写于长沙书斋。觉得真知堂所言有道理的朋友,转发出去给更多朋友看到吧。转发是最大的支持,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