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在中国官方层面上对台湾问题的总体政策方针上还没有产生多少动摇,但这种局面能够持续多久并不好确定,也许在可预见的未来,事情会发生一些变化。
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绝对不能放弃军事威慑政策,绝对不能承诺“不对台独动手”,对台独分子打第一枪的权力绝不能放弃,因为这个权力的背后牵扯到的远不只是台湾问题。
如果说认为台湾是亚太地区的风向标,那么这个风向标的价值,应该也是双向的,赢家通吃、输家通输,对美国如此,对中国亦如此。
如果说有人认为中国两岸统一,将颠覆美国在印太地区总体上的政治主导权,那么也同样应该意识到,如果美国有能力实质性地确保、巩固台当局的存续与合法地位,那么这同样会颠覆中国在印太大陆地区的主导权。
去年佩洛西访台这一事件很快就过去一周年,在这一年时间里发生了很多事情,单纯从中美关系的角度讲,22年8月之后的11个月里产生的变化剧烈程度,应该要远超过拜登上台后的21年1月之后的19个月时间。
我还记得去年那时候很多人说“丢了面子,没丢里子”,这种看法属于是对政治毫无了解。对于一个有名望的人、声名远扬的组织,乃至于有较高国际地位的主权国家来说,面子与里子是一体的,面子是实实在在的利益,面子就是里子。
因为没面子的人,总会被不断试探,原本一个眼色就能解决的问题,在丢了面子之后,必须要付出血的代价才能解决。
就像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上丢了人,短短几个月时间,北约就成功进行了近些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扩张,而这一次北约扩张俄罗斯完全无能为力。
以前北欧国家要和北约合作,还得看普京的脸色,很多时候军事演习都要提前通知克里姆林宫,现在不需要了,甚至人家敢加入北约,不担心俄罗斯报复。
普京说俄乌战争起因包括北约扩张,是对北约不断东扩,撬动俄罗斯势力范围安全的回应,这个说法是否正确、是否具有合理性与正义性暂且不论,但从过程与结果来看,他们并没有达成目标。
虽然我同样想指出,就凭前些年的表现,俄乌这一战美国来了也不见得能打多好,但这并不影响俄罗斯丢了面子带来的后果。
那么同样的,佩洛西成功访台难道就没有后果吗?有,而且很大,要注意到在这起事件前后拜登当局在对华政策上的倾向是截然不同的。
实际上拜登当局在这一事件之前,甚至都不敢明确表态支持佩洛西此举,而是进行了切割,称其众议长身份不能代表白宫立场,但是在这之后,就完全是另一副脸色了。
现在要对拜登任内中美关系的变化划分阶段,那么我认为以22年8月为分水岭很合适,在此之前拜登当局的意图并不明确,政策方向也较为模糊,而在那之后,拜登当局的政策愈发清晰了起来,朝着战争的方向大踏步迈进。
引用一下一个月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安全所”的刊文:“美国近来的实际政策与《防止核战争与避免核军备竞赛》联合声明的精神背道而驰,不断强化前沿战略部署,倚重战术核力量、强化军事同盟,损害全球核不扩散机制,让关切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人们忧心忡忡”。
佩洛西访台一事的连锁反应,还包括了中国在菲律宾失势,在此之前,小马科斯当局的政策是“在中美之间找到平衡点”。
而在此之后,就是无条件亲美在军事上完全配合当局的战略,甚至两国军事合作相关协议在修订之后,根据杜特尔特的说法,美国已经获得了在菲律宾部署核武器的许可。
然而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对于其造成的损害也只能尽力弥补,或者换句话说,在台湾问题上,老是搞“红线灵活后撤”并不是个办法,总得有退无可退的时候。
这让我想起来俄乌战场上的例子,俄军在前线发动进攻的时候为什么能够打出很好的伤亡交换比呢?
因为俄军很少发动强攻,很多时候他们会派出精锐的轻装特种部队去执行火力侦察任务,他们并不会与乌军主力交战,而是一旦发现乌军小股力量就尝试歼灭。
而发现主力则直接呼叫炮火打击,一旦乌军想要反攻也直接撤退;结果就是乌军经常被炸的不知道对面人在哪,只能后撤防线。
而每当他们撤退到下一道防线的时候,俄军的小股部队又来火力侦察了,如此一来就不断被消耗也无力发动有效的反击。
那么在台湾问题上,要退到什么时候呢?很显然,就是“不放弃对台独打第一枪”。现在是个什么国际形势啊?中美关系已经是实质冷战关系,而两岸关系状态与中美关系是直接挂钩的。
只要敢明确放弃打第一枪,放弃目前这套“不承诺不以军事手段解决台湾问题”的表态,那么可以确定台当局几乎立刻就会宣布独立。
至于说联合国层面上能否取得合法席位,虽然理论上讲中国是常任理事国,但不要忘了联合国总部在纽约,俄乌战争爆发之后,俄罗斯反复动用否决权,也没能阻止联合国发表谴责俄罗斯的联合声明。
归根结底,否决权在联合国也只不过是“高人一等的面子”,只要中国放弃军事威慑,那么美国必然立刻把台当局抬进联合国,到那个时候“一个中国”原则也就名存实亡了。
但这绝不是说就到此为止事情结束了,如果美国能让台当局独立出来,难道就满意了吗?
接下来的战略重心,必然就是针对中国大陆的政权更迭战争,乃至升级层次的种族灭绝战争,当他们成功攻下一条防线之后,绝不可能说就这样结束了,当然是立刻进攻下一条防线。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因为在这个放弃威慑、后撤红线的过程中,中国在战略层面的威慑力已经完全被打破了。
这是现代国际政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威慑”,这个概念有很繁杂的内容,他涵盖了决策科学、危机管理、国际安全、军事战略、认知心理学等诸多领域。
但是用简单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在威慑被打破之前,由于对手心理上的压力,即使很多时候他们有能力采取行动,实际上也不会采取行动。
即使是发起试探也小心翼翼,就像拜登那时候和佩洛西作切割一样,非常谨慎小心,就让佩洛西一个人来试水。
但是威慑被打破之后,成功打破威慑的一方将获得心理上巨大的满足,变得敢于冒险,站在中美政治的角度讲,中国威慑度被打破的结果,就是让美国的激进派别更加得势。
原本他们可能不敢做一些事情,或者一些他们就算敢做,但由于体制内其他立场更加稳重的派别的担忧也做不了的事情,在威慑打破之后,他们敢做了,而且没有人会反对他们,因为这根本没有风险!
难道你能指望美国人站在你的角度上,替你考虑如何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吗?当然不能,如果他们愿意这样做,那一定是因为你的威慑力在他们眼中足够可信,他们没有资本轻易进行试探打破现状。
在22年下半年之后,拜登当局对华政策明确的转向“备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此,美国不是全都是疯子,也是有很多相对理智、立场稳健的人,但如果你的威慑完全失效的时候,这些稳健派不会去阻拦激进派的行动。
台湾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中美两国政府相对地位的问题,1946年国民党签署《中美通商条约》标志着中国全面沦为美国殖民地,经济地位与日本相似,政治地位更高,所以后来蒋介石败逃台湾,美国支持国民党。
而现在的台当局,尽管实际上与大陆政治分离,但将其视为是中国的一部分,将其视为中国内部最亲美的政治派别,这样来看才能深刻地理解台湾问题,放弃对台当局的军事威慑。
它实际上等同于承认了亲美派在中国特殊的政治地位,承认了亲美派不受中国本国法律管辖,而近似于享受治外法权,只有美国人才能处置的地位,如此一来等于鼓励美国发动战争。
那种情况中国会落入什么处境呢?我想可能和1950年朝鲜战争之前的局面比较像。
1950年的时候中国的国际地位只能说比民国、以及甲午战败后的晚清略强一些的水平,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之后中国初步恢复了东亚地区的传统地位,大约是比现在还要略高一点的地位因为在当时美国真的承认了大陆区域中国的绝对主导权,这个权力反而是在1979年后部分失去了一些。
落入到1950年之前的处境,就意味着美国的政治影响力可以肆无忌惮干涉东亚大陆区域,从朝鲜半岛,到中南半岛,考虑到印度与中国长期存在的领土争端与地缘政治矛盾。
印度肯定也会跟着美国趁火打劫,那种情况下中国的处境会远比现在更加糟糕,因为现在美国至少在陆地区域还真是针插不进,唯一一个能够勉力拉拢的印度还处于观望状态不愿意出大力气。
如果这种态势进一步恶化,首先像越南、泰国这些东南亚国家绝不可能站在中国这边,跟大哥混也得找个有前途的大哥,有谁愿意跟着期货死人混呢?
一旦失去了对中南半岛的政治影响力,中国的陆地交通线也就名存实亡了,因为东南亚区域是中国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地也是中国陆地边贸最主要的方向。
否则就凭东北、西北那长期完全依靠政治驱动勉力维持的少数陆贸路线,能满足几个省的能源供应都勉强,丢掉东南亚,中国边境线四分之三的长度都将面临直接的军事威胁。
这是中美冷战一个显著的特点,许多处于争端中的国家其实态度都较为摇摆不定,他们到底倾向于哪一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未来的判断,哪一方能够获胜是最主要的,至于说给他们多少利益那反而是次要的。
因为对所有东南亚国家,以及处于中美冷战地缘争端区域及周边区域的国家来说,中国能带来的利益一定更多,只不过是中国能不能赢?没有人能够打包票,他们只知道要是跟着中国混,输了绝对倒霉。
这就是台湾问题的重要性,在中美两国都在此问题上下大注之后,所谓现实利益、里子已经是次要的了,象征价值远远超过了所谓的现实利益。
但谁能说这种象征价值不属于现实利益的范畴呢?就是“大国的面子就是里子”的含义,你以为的边缘利益,很多时候它可以变成核心利益,只要双方都愿意下注。
而从现在中美关系的发展来看,也许台湾问题上的阶段性摊牌并不遥远,很可能就在拜登两个任期内靴子就会落地,留给中国整军备战的时间已经不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