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8月3日,延安杨家岭窑洞,47岁的毛泽东迎来了他最小的女儿——李讷的降生。
毛泽东早已去世多年,我们早已无法求证他的内心世界是怎样,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在李讷到来之前的毛泽东一直没有好好享受过寻常人家的天伦之乐,虽然其时他已年近半百——动荡的革命生涯,让他屡遭丧子之痛,与幸存的毛岸英等几个儿女也长期天各一方。是李讷的降生改变了这一切。
在当时的延安,在举国抗战的大背景下,边区干部、工作人员生了孩子,都是送进保育院或托儿所,最小的被送进保育院或托儿所的孩子,甚至才出生三四天。而中年得女的毛泽东则完全不理会这个在延安早已约定俗成的做法。李讷从出生那一天起,就一直被毛泽东拴在身边,一天也没去过保育院。
于是,毛泽东对幼女的宠爱,在延安几乎是众人皆知。

这个肉墩墩的小孩便是小李讷。毛泽东搂着她一副有女万事足的神态。毛泽东先后有过十个孩子,人到中年后的他,身边只有李讷一个孩子相伴。
曾经当过李讷保姆的李若回忆说,隔着一堵墙, 毛泽东都能捕捉到小李讷的声音:“我们(李若和李讷)住在主席的隔壁,主席夜里办公,有一次,他听到李讷哼哼,就过来了,说李讷怎么哼哼啊?我说是不是又发烧了,赶快拿体温表给她量一量,38度。父女之间那个关系啊,一声哼哼他都听到了。”
大家理解毛泽东对幼女这种毫不掩饰的宠爱。戎马生涯几十年,人到中年的毛泽东,舍不得让孩子再次离开自己,他渴望体验当父亲的感觉,渴望感受稚儿绕膝的亲情。因为这样的感觉、这样的亲情,对他而言已是太陌生了。
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更是举双手欢迎他的这种儿女情长,因为他们正好“利用”他对李讷的宠爱,成功摸索出一个暂时让他放下工作、放松休息的一个法宝:只要把小李讷悄悄推进毛泽东的房间,毛泽东必定放下手头的工作,把注意力转移到女儿身上来,和女儿玩玩、乐一乐。这正是工作人员们想要的效果,而且这效果,是他们自己实现不了的——工作狂人毛泽东基本上不理会旁人要他休息的劝告。李讷的到来,则帮助工作人员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所以,李讷学会说话后,会说的简单句子中,有一句就是“爸爸,散步去”。显然,是工作人员教会了李讷说这句话,并鼓动她出满跚学步地走到父亲跟前进行一次次鹦鹉学舌。而接到邀请的毛泽东,必是乖乖地放下手头的工作,伸出一个指头让女儿牵着大一小两人走出窑洞,散步去了。

1951年6月8日,毛泽东和李讷在中南海散步。
许多年后,步入老年的李讷回忆起这一幕幕,仍十分动情:我记得我最早学说话,有一句话就是‘爸爸,散步去’,就这句话。我父亲他后来进城还说了,说你小的时候,就会说‘爸爸散步去’。我一开始只能拽住他一个手指头,然后再拉他三个手指头,然后拉着他整个的手,就是这样慢慢长大的。
宝塔山下,延河水边,父女俩手拉手散步的身影,成了延安的道特殊风景。有了女儿的陪伴,五十而知天命的毛泽东,在日夜操劳的生活中,似乎也找回了久违的宁静。饱经沧桑的心里,从此拥有了一份难得的童趣和天真。他和女儿之间有了一个小秘密:女儿管他叫“小爸爸”,他管女儿叫“大娃娃”。他开始从被动地接受“散步”的邀请,到主动地和孩子们玩。比如,李讷和小朋友们在哪里盖一个小房子玩,毛泽东有时会帮他们出谋划策,指出这里缺一扇窗户,那里则需要修建一道水渠。最后,他这个临时的建筑设计师还会蹲下来和小朋友们一起盖房,玩得两手都是泥。

【上图】1943年,摄影师徐肖冰拍下了这张照片《毛泽东和女儿李讷及她的小伙伴》。右为:秘书叶子龙的女儿叶燕燕。
【下图】单就照片看,这无疑是幸福的一家三口。从左至右为李讷、江青、毛泽东。
生活中的毛泽东并不像今天银幕上的那样总是庄严稳重,毛泽东其实是比较富于幽默感的。这种幽默在不同场合与形势下,有不同表现。比如走路,他非常喜欢晃肩扭腰,手舞足蹈,全身活动着走路,还要有声有色地呼吸,很有些像公园里那些锻炼着的老人——他办公常常一坐十几个小时,全身发僵,走路时便抓紧时间活动一下全身。这又给他及孩子们提供了一个逗乐的素材。曾经照顾过李讷的韩桂馨有过一次生动的回忆:“有一次,他来到院子里,我正和孩子们玩耍。李讷看到爸爸来了,就和她的小朋友燕燕、利亚、胜利、幸福排成一队,拉着毛主席的手,摹仿着他的样子,又摆臂又扭腰地跟着走。毛主席悄悄瞟了一眼孩子们,越扭幅度越大,孩子们也跟着越扭越起劲。开始他们还憋着不笑,后来忍不住了,咯咯咯地笑成一团。毛主席还在继续扭,故意做出一些滑稽动作,孩子们便基仿得更起劲儿,笑得更欢。突然,毛主席猛一转身对孩子们灿然一笑:‘嘿!出汗了没有?孩子们被毛主席这个动作一惊,像群麻雀似的,轰然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