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帝王贵族喜欢穿高头履,代替靴子。南朝上到帝王下到平民,都喜欢着“屐”
“履”泛指的是各种鞋子,还有一种“屦(jù)”也用来作为鞋子的称呼。但大体上来说是履贵屦贱,履多指丝织的,屦则往往是麻织草编。
湖南长沙的马王堆汉墓出土了西汉的丝履。这双华贵的鞋的鞋底是麻线编织成的,鞋面是用丝缕编织的。
马王堆汉墓出土西汉丝履
《三国演义》里说刘备出生贫寒,年少时为了生存做的就是“割席贩屦”的事。就是说用草编成席子、织成草屦卖了换钱度日。
汉代的有种“革履”也就是皮鞋,叫作“鞮(dī)”,但不像现在的皮鞋这么精致,只是用皮鞋编制的屦,和草屦、葛屦一样都属于很粗制的鞋。史籍里说西汉的皇帝汉文帝刘恒是个很节俭的人,他平时穿的鞋子就是这种“革履”。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帝王贵族喜欢穿高头履。有的时候履高得出奇,非常夸张。
北魏《皇帝礼佛图》高头履
除了“履”和“屦”还有“屐”。南北朝时期,南朝上到帝王下到平民,都喜欢着“屐”。士大夫们特别喜欢穿“屐”。当时的屐说是木底鞋子其实只是在一个平板的木底下面的前、后安装了两排木齿,靠系带把脚和木屐固定在一起。东晋大士族谢氏的谢灵运是一位以山水诗闻名的诗人,他出游的时候很喜欢穿木屐,登山的时候也穿木屐。上山的时候把木屐底的前齿去掉,下山的时候把木屐底的后齿去掉。这种木屐就叫“谢公屐”。后来唐代大诗人李白写《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也写道“脚着谢公屐”,就是说登山的时候穿的是这种木屐。南朝的贵族少年多是熏衣剃面、傅粉涂朱的裙屐少年。
相对来说,“履”更正式,“屐”是便服类的。
三国东吴朱然墓漆木屐
“鞋”是唐以后的名词,既是总称,有时候也特指有帮有沿的履。古代著名词人、五代南唐后主李煜写过的词里有一句“刬(chǎn)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这是一个在花明月暗轻雾笼罩的夜晚悄悄出来的年轻女郎,她怕惊动人,手里提着鞋走路,轻手轻脚。她手里提的是一双“金缕鞋”。掺着金线织成的丝帛无比华贵,用这样华贵的帛制做的鞋得有多么贵重。可见“金缕鞋”的名贵已经没有别的鞋子可比了。
靴子是长筒的鞋,这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饰。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始学游牧民族穿靴子。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改革衣冠,倡行穿履不穿靴。但是靴子后来逐渐成为正式的礼服必备。唐宋官员都穿靴子,庶民也穿靴子。明清时期靴子成为等级服饰的标志。清代的男子正装穿靴子,便服穿鞋。靴子一般是冬天青绒靴,春秋青缎靴。庶民只能穿布靴。
沅汰,《沅汰博物馆指南》主编,历史作家主要作品:《龙凤传奇》、《南北乱世之三国霸业》、《高澄传》、《情探泰陵》、《胤禛二十七年》,中国古代《古国迷踪》系列,《博物馆里的汉字》、《博物馆青铜器名称汉字解读》、《汉字》字形释义、《青铜铭文里的西周史》、《晋国霸业》、《梦回春秋》、《春秋人物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