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世纪末的美国,曾是全球第一工业大国,但如今,昔日辉煌的工厂早已沦为废墟。废旧厂房被拆光,剩下的只有满地荒芜与金属残骸。美国还能重拾制造业的荣光吗?
美国工业的空心化有多痛?你听说过美国的“铁锈地带”吗?那里是美国曾经的工业重镇,如今早已荒废——雄壮的钢铁厂、汽车工厂、机械制造车间,都已一一关门大吉,取而代之的是“回收站”与“废墟遗址”。而这,就是美国去工业化的现状。
红色区域为铁锈地带
1970年,美国制造业曾占GDP的30%,但到今天,这个比例已经降到了11%左右。11%,听起来是不是感觉还行?但要知道,全球其他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占比,已经普遍保持在20%甚至更高了,那这个数字就没那么“好看”了。
而且,当时美国大约有2000万名制造业工人,而今天,人数已经下降到1300万。这个巨大的差距,不仅仅是人口结构的变化,更是美国制造业流失的直接结果。
橙色为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 蓝色为制造业就业人数占非农就业人数的百分比
随着全球化的浪潮,越来越多的工厂从美国迁往海外。那些曾经闪耀的产业核心区域,如底特律、匹兹堡、克利夫兰等城市,开始陷入“铁锈”的困境。
想想看当年的这些城市——汽车制造让底特律成为全球汽车之都,钢铁产业曾让匹兹堡成为美国的工业心脏。但是随着工厂的关闭,汽车不再在本土生产,钢铁不再在本地冶炼,工厂里的机械声变成了荒草丛生的寂静。
那些曾经的工人们,许多早已失业,剩下的不过是封闭的工厂大门和空旷的仓库。失去工作的人们纷纷涌向其他地方谋生,而这些城市的经济结构也开始崩塌。
底特律曾经的密歇根剧院,已经荒废被用作停车场
更为严峻的现实是,工厂的空缺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空洞,它还带走了大量的技术、经验和生产能力。
什么意思?许多工厂可不是简单地关门停产,而是彻底“拆解”了产业链!即使美国公司想要复苏制造业,这些产业链的断裂、技能的缺失和人才的流失,也让重建变得异常困难。
2008年,底特律市中心的一条街道两旁都是关门的房屋和企业
美国在上世纪曾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技术先进,生产效率高,劳动力市场也非常健全。
但今天,我们看到的却是一幅完全不同的景象:工人不再像以前那样愿意投身工业领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进入金融、科技等更“体面”的行业。
上世纪的美国工人
虽然一些高科技产业仍然扎根于美国,但传统的重工业和中低端制造业早已外流,留下的只有巨大的空白。可以说,美国制造业的衰退是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这场变革,不仅改变了美国的经济格局,也改变了整个社会的面貌。
如今的华尔街银行家
为何美国工业梦成“空城计”?美国的制造业,曾经是全球的标杆——从福特的流水线到底特律的汽车巨头,再到匹兹堡的钢铁产业,几乎每一个环节都代表着技术、效率和生产力的顶尖水平。
可是今天,站在这些曾经的工业重镇,我们看到的却是空荡荡的厂房和掉漆的机器。为什么美国这个曾经的制造业强国,如今竟然会深陷工业衰退的泥潭?
美国的“工业梦”开始破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成本压力。大家都知道,制造业离不开大量的劳动力,但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美国工人工资逐年上升,尤其是工会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企业要支付的薪水、福利和退休金负担巨大。
美国工会曾是工人权益的重要保障,在20世纪70年代,工会的强势要求和抗议行动,让不少企业觉得在美国做生意已经不再划算,还不如跑路算了。
美国工会罢工游行
而在30年前,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较美国几乎低了一个数量级!
你要是企业老板作何感想?没错,这直接促使许多美国制造业公司,开始将生产线迁往中国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正是在这一波全球化浪潮中悄然发生的。
但是,全球化并不是唯一的推手。美国企业在追求短期利润的同时,渐渐忽视了长期发展的需要。企业的目标逐步从“做强做大”转变为“优化财务结构”,大力发展金融化。
举个例子,杰克·韦尔奇领导下的通用电气,曾作为全球最强的制造业公司之一,逐步将注意力转向金融资产、股票和投资上。大量资金流入了金融市场,而非再投资到生产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换代中,最终也导致了制造业基础的削弱。
再看看那些曾经举世瞩目的大厂,比如福特、克莱斯勒,它们曾经在全球制造业中都拥有压倒性的市场份额,但随着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管理层的应对却显得迟缓和保守。
相比起日本和德国的汽车制造商,这些美国企业未能及时适应新一轮的技术革新和市场变化,最终陷入了危机。
1967年 底特律 福特野马总装线
此外,美国的制造业还遭遇了一个“科技陷阱”。美国在上世纪中叶,尤其是二战后的几十年,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技术优势。
然而,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并没有帮助美国传统制造业走向更高的层次,反而促使企业过于依赖高技术产品和高端产业,忽视了基础制造业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低成本劳动力的涌现,让美国制造商在全球竞争中失去了技术和价格的双重优势。
今天的美国,制造业早已不再是主流。尽管一些高端科技产业依然保持领先地位,但与制造业的繁荣相比,这些科技产业并不能填补失去的工作岗位和经济基础。
回想一下,美国几乎从未真正面对过这种规模的“去工业化”问题,这一切的发生,既有全球化的推动,也有内部选择的失误。如今,美国失去的工业梦,真的能再找回来吗?
美国再工业化,是梦想还是泡沫?近年来,美国一直在喊着“再工业化”的口号,希望将制造业带回家,恢复昔日的辉煌。特朗普曾誓言要让“工厂回到美国”,拜登在任期间也大力推动“制造业回归”计划。
无论是高科技产品、半导体,还是电动车,似乎都成了美国再工业化的目标。那问题是,美国的“再工业化”是不是白日做梦呢?
先看一看美国如今的制造业现状。尽管美国是全球领先的高科技创新国,但在传统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早已失去了竞争力。大多数制造业已经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像中国、印度、越南等地。
这些地方不仅劳动力成本低廉,而且许多企业早已建立起了完整的供应链和生产体系。再加上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工业化经验,显然,美国要在全球制造业中重新夺回市场份额,难度可想而知。
我国的电动汽车工厂
此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工人们可以在车间内工作一辈子,领取不错的薪水,享受良好的福利。
但今天的美国人更倾向于进入高科技、金融、娱乐等行业,制造业的工作已沦为“脏活”和“累活”。即便工厂回流,有没有那么多美国人愿意回到车间,这都是一个问题。
1947年,钢铁工人在轮班结束后下班,目前该行业的就业人数比六十年前下降了80%
况且,就算有了足够的劳动力,他们仍然缺少新一代技术的培养和储备——比如说,现在很多制造企业已经依赖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线了,美国如果想要重新振兴制造业,就不仅仅是“工厂回归”这么简单,它还必须要彻底改变对制造业的依赖模式,更多地投资于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技术,以及工人的技能培训。
再来看看美国的基础设施。去过美国的朋友一定清楚,他们的道路、铁路、港口、仓库等设施基本都停留在上个世纪,整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工业化国家。
想让制造业重新回流,光更新技术可不行,基础设施建设上必须得来一次大投入,而且短期内很难看到回报。
其实,美国的资本主义体系,早已习惯于将制造业外包到成本低廉的国家。金融资本的逻辑、全球化的流动性,早就让美国的制造业体系被“拆解”得支离破碎。想全面恢复传统制造业的辉煌,天时?地利?人和?好像哪个都占不上,那基本是没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