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人的生活值得被记录吗?
一个35岁+的失业中年人注定失败的后半生吗?家境普通,没有社会资源和人脉的人就不配有梦想吗?底层出身的人一定要甘于平庸,自我解嘲,活该受苦吗?包容度和容错度低的下行环境里,只有考公上岸的人才配有尊严和明确的社会身份吗?端午档上映的电影《走走停停》这部偏生活流的现实主义向电影尽管没有给出以上问题的答案。但它大概是近期国内少有的触及普通人生活困境,能够产生多数人共情的影片了。
看了之后确实喜欢,故事线也非常简单,甚至不能算一个完整的故事。就是一个废柴编剧,在北京混不下去了,回到了川渝老家。偶然遇到了高中校花,校花鼓励他自己拍电影,他就用自己的母亲做主角开拍,发生了一系列草台班子的事件。
但是在复述的时候,却会支支吾吾如鲠在喉,它里面有千丝万缕、静水流深的情感容量,不可言传。而这恰是它的特别之处,换言之,尚未观影的人也不怕被剧透,同样能在知晓剧情的前提下在影院收获足以搅动内心情绪波动的视听体验。
北漂中年吴迪(胡歌饰)在北京打拼数年依然是“一事无成”的无名编剧。哪怕他自诩拥有满腹才华,以及丰富自由的不羁灵魂,但随着女友和同租室友的离开,捉襟见肘的生活令他迫不得已回乡谋生。
而位于川渝地区的父母家有着一目了然的老破小气息。
显然,父母的退休生活也说不上富足,何况还有未出嫁、靠开出租为生的妹妹,本就逼仄的室内空间里,吴迪只好和妹妹共挤上下铺才勉强住下。
吴迪尝试找工作,他并未过多地修饰自己的形象,只是以一身休闲装束,轻松自在地踏上了面试之路。
毕竟,这里没有大城市的那些繁琐规矩和严苛要求,让他感觉更为自在和放松。
吴迪坐在面试官对面,开启了这场久违的面试之旅。
许是十年未曾踏足应聘者之席,吴迪的表现显得生疏不少,回答问题时,一举一动都流露出无所适从的尴尬。
他曾经引以为傲的知识和文化,反倒成为在小城镇求职时被人嗤之以鼻的槽点。
面试官让吴迪自我评价时,他眼中流露出一丝不自信,目光不自觉地垂下,双手也在腿上无意识地摩挲着,简短地答道:“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比较有想法的人。”
然而,当吴迪的目光再次与面试官交汇时,紧张感瞬间涌上心头,他竟一时语塞,忘记了接下来该说什么。
尽管脑海中迅速闪现出在简历中列举的优点,吴迪还是开始像一台自动机器般机械地陈述着它们。
聪慧的听众一耳便能洞察其意,更何况是眼前的HR。
吴迪尚未诵读完毕,面试官便毫不迟疑地切入核心,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敏感问题:
请问您的年龄是多少呢?
就在他愣神的片刻,面试官已经迅速接过他的简历扫了一眼,然后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胡歌的求职申请:
“对不起,我们这个岗位目前不考虑35岁以上的应聘者。”
尽管吴迪身怀绝技,但在36岁的年纪,却没有一个岗位愿意向他敞开大门。
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面试,却屡遭挫折,甚至有的面试官还未听完他的丰富履历,便以年龄为由断然拒绝了他。
从大都市回到宁静的小镇,原本以为能寻觅到一份安稳的工作,却不料遭遇了沉重的打击,连一份合适的工作都难以找到。
更令人心寒的是,家人对他的处境不仅没有给予丝毫的理解和安慰,反而毫不留情地剥夺了他最后的尊严。
餐桌之上,父母毫不留情地揭开了吴迪旧日的伤疤,真是典型的双亲作风,深知何处最能刺痛人心。
他们一张口,便是那熟悉的责备之语:“眼高手低!这十年光阴,岂不是白白虚度了?”
在听到这番话语后,吴迪深受重创,顿时失去了食欲,眼神空洞无物,满面愁容,甚至连口中的饭菜也忘了咀嚼。
为了避开现实的纷扰,吴迪每日都选择外出寻觅一片宁静。
这样做的原因有二:一是减少在父母面前出现的频率,进而减少被责备的机会;二是借此假象,让自己似乎置身于繁忙的工作之中。
不仅如此,在家中承受家人的冷言冷语已让人难以忍受,走出家门,陌生路人无意间的一句话也如同利箭般刺入心扉。
吴迪身着一件简约的汗衫,搭配着宽松的大裤衩,脚下则是一双两广地区常见的轻便凉拖鞋,显得随性自在。
他与一群退休的大爷大妈们一同排队领取鸡蛋,场面和谐而温馨。
然而,尽管大爷大妈们拥有充裕的闲暇时光和稳定的退休金,足以让他们悠然自得地等待,但胡歌这位年轻人却截然不同。
他目前尚无稳定的工作,那么他又能依靠什么呢?
恰巧这尴尬的一幕被高圆圆饰演的老同学冯柳柳撞见,她好奇地询问道:“最近都在忙些什么呢?”
然而,吴迪却弓着背,仿佛想要当场施展一记遁地术,逃离现场。
没有久别重逢的拉扯思绪,没有老套的“回首又见TA”的初恋情结。
活得用力的离异单身母亲冯柳柳在吴迪身上发现了可能有助于自己晋升之路的拍摄素材,决定给吴迪拍一部纪录片,聚焦返乡中年的失意人生。
所以打一开始,吴迪在冯柳柳眼中的返乡形象,基本等同于家乡人对他的基本评价:灰溜溜的撤退,不合时宜的落败者。
不难看出,这个起始剧情是有些“不怀好意”的。
冯柳柳想在小城里捕捉一个北漂返乡大龄青年做自己的拍摄素材,吴迪也想借机推销、卖弄自己一番,双方各自的小算盘促成了这次合作。
可即便如此,也改变不了《走走停停》的故事源于淡淡的不善和私利。
神奇的是,影片却并未因此让人产生任何不适,能有这个效果的原因很多,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川渝巴蜀之地社会氛围“养人”的精髓,被电影捕捉到了。
最接近爆发的一次,是吴迪擅自拒绝了爸爸给他介绍的工作机会,老爹这回是真发火了。
可是老婆和女儿眼疾手快,硬是把锅碗瓢盆还有桌子都给挪开、摁住了,最后爸爸丢出去的酒杯还落到了自己头上……
火还没烧起来呢,就让家里人给掐灭了。
日子好赖都是过,关键得开心、顺遂、往前看,想干什么就干呗,犯不着动气。
在这种家庭氛围和社会气质下,冯柳柳的纪录片顺利开拍,吴迪自编自导的电影《似是故人来》也开机了。
一家人压根没陷入任何沮丧或内耗中,反而开始跟着吴迪一起“胡闹”了起来。
就连起初不认同此事的父亲,也迅速用言行化为了这出“喜剧”的一部分。
所以,《走走停停》并没有选择放大焦虑和苦闷,而是通过刻画平凡的生活和冷静克制的情感,让观众暂时放下生存的压力,在重新出发前停下来休憩和思考。
《走走停停》的英文译名是Gold or Shit(金子或屎),这是电影中反复出现的一个比喻,可以看出电影力图解构社会对个体成功与失败的定义。
吴迪自己也觉得没有颜面与那些已经成家立业的老同学见面。
超过35岁的他不愿承认自己没有工作,遮遮掩掩地说自己在“gap”。
社会心理学家伯尼斯·诺嘉顿提出“社会时钟”的概念,意指“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事”的社会文化规范,正以一种隐秘而统一的标准衡量着每个人的一生。
违背社会时钟运行规律的人会被视为边缘人和无能者,很少有人能选择逆流而上。在网易数读发表的文章《中国年轻人,不敢gap year》中,数据显示导致年轻人压力大的最主要原因是社会氛围不允许偏离“上学、工作、谈恋爱、结婚”的既定轨道,其次是为了迎合父母的期待而失去自主选择的能力。
吴迪的爸爸提及曾经的梦想,他们这一代人似乎更是没有选择。为了生存,只能做着枯燥的职业,人生仿佛一眼望得到尽头。他一度认为,生活就是这样,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遭,习惯了就好。我们就是时代车轮下的流离百姓。只不过,有时在车底,有时在车里,走走停停,有时再也走不下去。
所以,当冯柳柳的纪录片,和自己的电影拍摄在同步进行时,吴迪渐渐接受着“生活就是这样,没那么好也没那么糟”的事实。自我说服就算这部电影拍完得不到任何物质回馈,可完成它本身便是一件挺酷的事儿。戛然而止的“但是”令人回味无穷,仿佛藏着一个曾经热血和向往自由的灵魂。
后来,纪录片被冯柳柳的上司刘正义恶意剪辑,把吴迪刻画成一个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者。讽刺的是还让他斩获导演奖名利双收,真正的原片导演柳柳则被剥夺了署名权。纪录片里游手好闲、面目可憎、无自知之明,只会在家啃老的、不负责任、烂泥扶不上墙,将贪婪之手一次次伸向母亲钱包的北漂失败中年吴迪。就是大家眼中对他的固有印象,成为他甩不掉的标签污点。
在后真相时代,信息的生产者为了数据流量故意混淆事实和煽动情绪。另一边,一些被煽动的网民在网络上展现出现实中隐藏至深的暴戾一面。有时候,我们看到的网络上的自己和世界,似乎与现实中的自己和世界截然相反。吴迪最终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让人想起毛姆《刀锋》中的拉里。在美国人人为追逐“美国梦”而欢欣雀跃时,拉里却毅然放弃了上流社会的地位和金钱,选择了穷游世界,追寻真理和自我。他看透名利和欲望的虚幻,在纽约的闹市中做一名出租车司机,过上平静而自洽的生活。有时我们为了维持体面的身份,会苦心隐藏生活的困窘和默默忍受工作的折磨。但电影试图传达,人不应为了生活而毁坏生活的目的。
正如吴迪的妈妈提到,邻居叔叔以教钢琴勉强为生,却愿意为有天赋的学生找更好的钢琴老师。妈妈说:“他这辈子看起来好像不怎么成功,但我们都很怀念他。成功并不一定是金子,失败不一定是屎,你自己晓得你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就行了。”
黑塞在《德米安》中同样写道:“成为什么,不过是存在的附属。人只有一个使命:走向自我。无论他最终成为诗人还是疯子,先知还是罪犯——这不是他的职责,毫不重要。他的职责是发现自己的命运,不是别人的命运,是彻底而不屈地活出自己的命运。”
电影中颇受赞誉的情节,当属影片末尾,开着出租车的吴迪和重新组建家庭的冯柳柳重逢。在堵车的公路上,两辆车走走停停,不断相遇又错位,二人却很有默契地隐而不语,将曾经共享的经历和对彼此的情感深埋在心底。最后,两辆车并入一条车流,无论故人有多重要,接下来的路只有靠自己继续体验和前行。这些新的开始可能有终,可能无终,但一路上的发现或许比目的更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走走停停》是一部生活轻喜剧,但各位演员却贡献了精彩的表演,让人眼前一亮。胡歌所扮演的失业者吴迪的形象,已经与他此前在《繁花》中所塑造的“宝总”一角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魅力。
在《繁花》这部作品中,胡歌以精湛的演技诠释了“宝总”一角。他一身笔挺西装,举手投足间流露出优雅的气质,时常出入高档场所,风光无限,令人瞩目。
在《走走停停》中,他的命运却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昔日的“宝总”跌落神坛,沦为了一个“家里蹲的抠脚大汉”的境地。
胡歌说,《走走停停》能让大家看到“一个生活中和吴迪更接近的我”。电影中脚趾夹电视遥控器的动作,就是来自他本人的真实生活。同时,他也回应了闯入“中年窝囊废”赛道的说法。他表示,自己其实一直在“窝囊废赛道”上驰骋,只是平时没有机会让大家看到他窝囊的一面。在电影中扮演吴迪母亲的演员岳红,既演出了江美玲作为一个母亲的宽厚和包容,又在吴迪拍摄的短片《似是故人来》中演出了一个中年女子的优雅和对爱情的向往。岳红也凭借此片获得了第1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女配角。
虽说《走走停停》是带着一点“丧文化”的,但电影整体是轻盈的、治愈的。其实人生啊,没有那么多必须圆的梦,需要狂奔的路,就是走走停停,看看,想想。像费孝通说的那样,过日子就是既不积极地求,也不消极地避,随处而安,春荣秋枯。这个时候,不如尝试像电影的主题曲《我活着呐》唱的那样来告诉自己:“我一边前进一边想着逃离,我每天出门前都需要深呼吸,去接住世界一次一次不讲理背后偷袭,都活下来了真是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