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地名说|万象生辉列松如翠

汉都事 2025-04-26 21:24:42

万松园之名,源自百年前兴建者的朴素愿景——“一本万利,松柏常青,人间乐园”。精明的商人以“万松”寄寓基业永固,表达对财富与未来的期许。

百年后,这片土地的繁华早已超越他们当初的想象,从私家园林到城市综合体,从市井烟火到国际都会,万松园用一域的长宽,装下了时代的纵深。

1917年(民国6年),当谦祥益疋头店老板和刘克龙等富商合股投资,在西园(现中山公园)附近兴建万松园时,或许未曾想到,这座对标民众乐园的“综合体”,以戏台、茶园、餐馆吸引八方来客,虽一时之间风头无两,却在1931年的大洪水中化为乌有。洪水虽漫过城市,却未冲垮这里深植的商脉基因,昔日园林的荒芜之地,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机关、学校、宿舍的聚集地,梧桐成荫的“清贵”气质中,蕴藏着改革开放后商业觉醒的伏笔。

2001年,江汉路步行街的成功经验被复刻到万松园路,这条1.5公里长的街道被改造成半步行街,老成都风味庄、邦可西餐厅、百草园书店等品牌在此扎堆。

这里的原生购买力与武广商圈的消费力叠加,让万松园路成为“国际品牌商业街”的试验田。商人的“一本万利”初心,历经百余年,在市场化浪潮中升华为城市商业的黄金样本。

万松园路的梧桐树下,藏着武汉最密集的“教育走廊”。

从万松园路小学的足球场到取水楼小学网球特训班,从六十八中的美术教室到武汉外国语学校的状元榜,这条街升华着无数莘莘学子的人生梦想。

万松园路小学建校60多年,就有几乎等长的校园足球历史,当6岁的蒿俊闵在操场踢球时,没人料到这颗种子会从这里一路成长为国际球星。2024年,万松园路小学被亚足联命名为“亚洲展望——男子、女子足球项目授权学校”。

取水楼小学作为一所省级网球传统学校,具有30多年的网球特色办学经验,不仅走出了温广林、温广森兄弟等30多个省市全国冠军,还产生了2024年巴黎奥运会网球女子单打冠军郑钦文。2011年,年仅9岁的郑钦文,在取水楼小学的教室里,不知可曾也想象过自己能够创造历史,成为令世界沸腾的中国首位奥运网球单打冠军?

武汉外国语学校是在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下,于1964创建的全国首批七所外国语学校之一,以努力“培养走向世界和未来的人才”为目标,成为武汉家长心中历久弥新的“教育圣殿”。

与武汉外国语学校仅一墙之隔的,是武汉市第六十八中学。作为武汉市教委认定的艺术特色高中,美术生们的身影活跃在各个地方:或是热烈的写生讨论在路旁回响,或是美丽的彩绘画作在社区白墙上生长。

足球与网球、文化与艺术,高考状元与世界冠军……无数教育的星光闪烁在万松园的发展之路上,与路旁繁盛的梧桐树叶交织成希望的光谱。

湖北电影制片厂的胶片机,曾转动过武汉的文艺荣光。1961年1月,武汉电影制片厂(湖北电影制片厂前身)与北影厂合拍的《洪湖赤卫队》,让“洪湖水浪打浪”的旋律响彻大江南北;20世纪70年代末,《随县曾侯乙墓》用镜头揭开2400年前编钟的神秘面纱,将楚文化推向世界舞台。

如今,这座老厂房正经历着最戏剧化的蜕变:原址上规划的“中央云城”超级综合体,以最具主轴仪仗感的规划,形成一条高低错落、独特而崭新的城市天际线。随着项目的一步步推进,老胶片的光泽终将融合为新街区的底色。

3月13日,武汉城建集团与四季酒店签约的消息,为万松园添上了最耀眼的一笔。这座规划53层、220间客房的酒店,将矗立于中央云城综合体之巅,与新华路上的丽思卡尔顿形成“奢华酒店双子星”。四季酒店所在的青年路,正是万松园通往外界的“专属大路”——百年后,这条路的尽头不再是私家园林的牌楼,而是直指云端的天际线。更具深意的是,四季酒店的屋顶餐厅设计,恰与当年万松园建造者的“人间乐园”理想遥相呼应,在玻璃幕墙的折射中,升华为国际都会的“城市客厅”。

若说万松园路承载着文化底蕴,雪松路则沸腾着人间烟火。

这条因小龙虾闻名全国的美食街,藏着最生猛的武汉味道:金焱牛肉粉的麻辣、夏氏砂锅的醇厚、靓靓蒸虾的鲜甜……食客们用排队的长龙,书写着当代“人间乐园”的注脚。

雪松路的热闹,始终伴随着武汉人一天的生活轨迹。从晨曦初现到夜幕降临,从午餐的一碗牛肉粉到宵夜的一盆小龙虾,人声鼎沸,笑意盈盈,从未休止。它守护着会生活、懂滋味的人们,让饱餐和品味不再是难以平衡的对立面,而是在足量的烟火气中巧妙糅合在了一起。

与之相邻的中山公园,则用约33万平方米的绿意,守护着城市的“松弛感”——老人在草地上习练太极,孩童在游乐场里追逐笑闹,年轻人在林荫道拍摄婚纱照。一动一静间,万松园完成了市井生态的完美闭环。在雪松路大饱口福后,转眼即可悠然踱步到草长莺飞的绿意里,心一下子就从热火朝天的氛围中平静了下来。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中山公园的存在,那么汉口的生活情趣将失去多么重要的一环。这方土地,不仅仅孕育了草木嫩芽,更滋养了武汉人与自然相拥的闲情惬意。

从“万松园”到“万松街道”,从商人私园到城市地标,这片土地的名字始终未变,但其内涵却在时代更迭中不断扩容。

教育、文艺、商业、市井……这些看似平行的维度,在万松园形成了奇妙的共生。正如树木年轮里沉淀的百年光阴,地名的真正魅力,不在于凝固历史,而在于以开放姿态拥抱每一次时代赋值。与岁月同频共振,与时代同向发力。流动的不仅是时光,更是万松园不断书写的生动传记。

如今的万松园,早已超越“一本万利”的原始期许。当高楼的艺术光影投射在老街的树冠上,当学子的朗朗书声飘过雪松路的小龙虾摊位,当省委党校的红色基因与艺术高中的颜料气息交融——这条以松为名的街区,正以“列松如翠”的姿态,书写着城市更新的万象生辉。

0 阅读:0

汉都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