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汉时期对县道与郡国定义的不同,看两朝宗庙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旺尚聊历史 2023-02-12 13:44:13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从此以后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奴隶制社会变成了封建社会。

秦始皇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他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他创立的诸多制度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比如西汉的宗庙制度就是在秦朝宗庙制度的基础上演进而来的,宗庙制度作为封建社会中重要的祭祀制度,在历史上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之久。

秦始皇为父亲庄襄王修建“太上皇庙”,后来秦二世继位,再次改革宗庙制度。但是“太上皇庙”仍被保留。

而后,秦朝灭亡,汉朝走上历史的舞台,而汉高祖刘邦登基后也马上修建了“太上皇庙”。

由此可见,秦汉两朝统治者的心目中,宗庙制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祭祀作用,而是带上了政治色彩。那么,为什么要这样讲呢?

秦汉的皇帝又为何对宗庙制度如此在意呢?要想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就让我们从秦朝的宗庙制度入手聊一聊。

一、秦朝的宗庙制度

秦朝在中国的历史上仅存在了15年,一共也只经历了三位皇帝。虽然秦朝延续的时间很短,但在这短短的15年中,秦时期的宗庙制度却历经了两次改革。

《左传》中有记载,秦朝的祖宗祭祀和重要的祭祀典礼等都在宗庙举行,在秦始皇时期宗庙仍设在旧都雍城,秦王嬴政的冠礼就是在雍城的宗庙内举行的。

可见,秦朝时期宗庙存在的存在用途之一就是举行重大的祭祀仪式,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顺理成章称帝,后对全国的宗庙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据重要史料记载,岳麓地区出土的秦简,部分可识别文字记载,秦始皇称帝后,给他的父亲上尊号,即庄襄王称“太上皇”。

秦始皇为他父亲在秦国旧都雍城修建了“太上皇庙”,同时也要求在县级行政单位设立“太上皇庙”。

据在里耶战国秦代古城遗址中,出土的里耶秦代简牍中,还有关于“行庙”的记载。

相关学术专家又结合其他秦代相关史料,分析出岳麓秦简中的“太上皇庙”应该不在郡国,而是在在偏远的县道。

而这个“太上皇庙”官员需定时去巡视,这极有可能是出于秦始皇表现权力的需要。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过始皇二十七年时:“……自极庙道通郦山……”

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秦始皇希望在骊山的制高点修建造一座极庙,来对应北极星,其他宗庙按照一定阵型修建,最终交汇于极庙。

由此处可知,秦始皇希望把所有宗庙都修建在秦国都咸阳。

秦二世继秦始皇之后继位,秦二世继位之后为了表示对秦始皇的尊重,也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威,所以他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在模仿他的父亲始皇。

比如继续营建阿房宫,再次延用他父亲的度量衡尺度。

但是宗庙制度上他却违反了秦始皇的设想规划,对此,许多人认为是秦二世刻意为之,因为宗庙制度是权力的最佳载体。

所以秦二世为了彰显的自己的权力所以才在宗庙制度上选择了与秦始皇背道而驰。

如果秦二世的“天子七庙”制度得到了有效执行的话,那么这将成为历史上的又一次重大改革,但是由于他提出把秦始皇尊为“太上皇”。

自始皇向上追溯六世,保持宗庙为七座,剩余的宗庙尽毁,由于此做法太过激进,最终没有得到了彻底的执行。

虽然秦二世“天子七庙”的构想没有得到有效实施,但是秦二世与反对派的大臣商议后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就是把县道宗庙制废除了。

后来秦二世驾崩由第三位皇帝子婴的继承大统,子婴的继位大典是在始皇的极庙中举行的。

看来秦二世关于宗庙的改革上至少成功了两点:一、始皇确实已经是“太上皇”,并已入主了极庙;二、县道的宗庙确实已经废除了。

二、西汉的宗庙制度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汉高祖刘邦延用了秦始皇的县道和郡国宗庙制度,并且在称帝后的迫切地修建了“太上皇庙”,可见刘邦修建“太上皇庙”也有立威的意思。

但他的出身使得他不能向项羽那样,去修建“天子七庙”,即便是“天子五庙”他也是无法效仿的,但是“太上皇庙”他却可以效仿。

修建“太上皇庙”即达到了立威的目的,对自己的出身也可以做出一个“还算说得过去”的交代,所以刘邦称帝后首页要任务就是修建“太上皇庙”。

这个任务完成后,之后一切的大型祭祀活动或者其他仪式都将在这里举行,西汉也就有了一个“制高点”。

另外刘邦也想借这个“制高点”的宗庙制度来团结异姓王,但最后很明显是失败了,诸侯王都谋了反。

七国动乱之后,“太上皇庙”的重要作用逐渐丧失,后来就慢慢被取代了,刘邦修建的这个“太上皇庙: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西汉第二任皇帝惠帝继位,就开始尊崇刘邦的高祖庙为“太上皇庙” ,惠帝把高祖庙尊奉为“帝者太祖之庙”,此时刘邦的“太上皇”地位已经突出。

高祖庙的地位也就成为了西汉宗庙中地位最高的,之后重大的祭祀仪式和重大活动就都要在这里举行。

惠帝不但尊奉高祖庙为太祖庙,还令郡国设立高祖庙,逢年节或者重大节日都要派人入庙拜祭一番。

自此以后西汉皇帝就开始广立宗庙,至西汉末年,郡国宗庙已经修建了167所了,数量之巨,让西汉朝廷的财政频频亮起红灯。

而此时在位的皇帝是优柔寡断的汉元帝,面对着每年拿出去的巨大开销,什么实质作用没起,光拿出去摆排场了。

即使寡断如汉元帝,也下定决心“改革”,但是怎么改,却引起了轩然大波。

元帝听从大臣的建议决定保留五庙,汉高祖的高祖庙是一个保留选项,无争议,但是剩下四座宗庙保留哪位皇帝,把哪位皇帝迁走又出现了争执。

最后争执不下,元帝改变了主意,开始主张恢复七庙制度,高祖、文帝和武帝三位皇帝的地位非常高,元帝下令这三位万世不迁移。

剩下四位皇帝必然要有宣帝的位置,元帝在位一天他就决定让自己的父亲和那三位并肩,悼皇是宣帝的生父,所以也是不能出宗庙的,最后元帝决定。

后来元帝做梦,梦见祖宗谴责他废除郡国庙制度,并且做梦的人不止是他一人,他的弟弟孝王刘嚣也做了相同的梦。

自此元帝一病不起,于是当初极力劝谏废除郡国庙制度的匡衡也慌了,只得把这些责任大包大揽了下来。

匡衡又做了诸如到去请罪,恢复了一些郡国庙等的活动,或者祈求上苍让元帝快点好起来等等,但是匡衡做完这些都没有效果,元帝还是驾崩了。

于是七庙就变成了高祖、文帝、武帝、悼皇、宣帝、昭帝和元帝。

成帝继位后没有子嗣,只能让自己的侄子继位,国号汉哀帝,汉哀帝刘欢把自己的生父陶恭王尊奉为恭皇,紧接着他又把七庙变为了十一庙:

随着汉哀帝驾崩,王莽篡汉,废除了十一宗庙制度又恢复了七庙。

虽然王莽的做法在当时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王莽的内心,其实还是要对前朝的宗庙制度做出改变的,从而为自己立下威望。

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从秦朝到两汉关于宗庙的建立都不再单纯以祭祀或者举行大型仪式为主要目的了,而是一种威严的象征。

通过破坏前朝的宗庙制度的方式给自己树立威信,从而达到震慑作用。

另一方面来讲也是缓和了阶级斗争,统治者通过这种方式来树立威信,封建统治者通过宗庙制度的建立迭毁再建立的方式,来给自己的树立威信。

这是儒家思想的展现,最大限度地把斗争止于文斗,这就有利于国家向更加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

结语:

关于宗庙的斗争,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从来没有停止过,但也正是宗庙文化的传承使儒家思想得以发扬光大。

宗庙的力量是家族内的成员比以往更团结,宗庙的血脉更纯正,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更明确。

也正是秦朝宗庙文化的制定,两汉时期宗庙文化的传承,给我们提供宝贵的历史资料。

宗庙文化的出现不仅使我们看到了秦汉两朝皇家传承体系,更使我们了解了当时的祭祀方式等诸多方面。

宗庙制度为我们研究秦汉两朝的历史开拓了一个新的视角,为我们研究儒家思想又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岳麓书院藏秦简(伍)》

《里耶秦简“令史行庙”文书再探》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高祖本纪》

0 阅读:4

旺尚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