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之父”——朱德元帅

讲讲历史果子事 2025-02-25 09:50:52

朱德元帅生于1886年,四川南充仪陇县人,原名朱代珍。1909年以朱德的名字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之后参加了云南的“重九起义”,并抓住了云贵总督李经羲。之后先后参加了滇南剿匪、护国战争、靖国战争。1922年,厌倦军阀混战的朱德决心抛弃高官厚禄,寻找新的革命道路。同年7月,拜访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向其提出加入中共的要求。陈独秀认为朱德这样当过旧军队高级军官的人,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才能入党,最终拒绝了他的入党请求。9月,朱德和好友孙炳文远渡重洋来到了法国留学,在这里了解到中共旅欧支部负责人周恩来同志在柏林。在张申府和周恩来同志的介绍下,朱德加入了中共。

1927年,根据上级的指示,朱德利用自己同国民革命军第五方面军总指挥朱培德、第三军军长王均、第九军军长金汉鼎等同学和滇军关系,到江西南昌工作,被朱培德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五方面军总参议兼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南昌军官教育团)团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1927年7月31日,朱德利用滇军的关系,宴请了第三军第二十三团、第二十四团的两位团长和一位副团长。由于第二十一军一位军官的告密,南昌起义的消息走漏。朱德立刻赶到第二十军贺龙的指挥官告知消息,前敌委员会当即决定提前2小时举行起义。8月1日凌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率领二万余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全歼南昌守军三千余人。

南昌起义成功后,面对敌人的包围,前敌委员会根据中央的指示:撤出南昌,南下广东,具体目标是广东的东江流域和潮汕地区。在南下广东的过程中,起义军遭到国民党军钱大钧部的拦截。会昌之战后,前委在三河坝举行了会议,史称“三河坝分兵”。具体为: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率领第二十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主力从广东大埔乘船,经韩江顺溜而下,直奔潮汕;朱德率领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和第九军教育团共约4000人留守三河坝,以防止敌人从梅县阶段主力进军潮汕的后路。朱德指挥部队与进攻三河坝的钱大钧部的三个师血战3天,消灭敌人一千多人后,于10月6日撤出了三河坝。在南下接应进攻潮、汕主力起义军的过程中,遇到了进攻潮、汕的部分起义部队,朱德得知了进攻潮、汕失败的消息。

1927年10月7日,朱德率领剩余部队在饶平县茂芝召开了干部会议,决定尽快和上级取得联系,把这支部队从东北方向穿插出去,找个立足点,从而保存部队。10月17日,起义部队击退了钱大钧尾追的一个师,自身尚存1500余人、枪1500余支。到了10月下旬,起义军在没有补给和援军的情况下,干部和战士因思想混乱,包括师长、团长,离队的越来越多。部队到达赣南安远县时,仅剩七八百人,师团政工干部中只剩下第73团指导员陈毅一人。面对这样的危难关头,朱德在天心圩召开了会议,说明了革命形势和任务,并说到“大家知道,大革命是失败了,我们的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是我们还要革命的。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但是,大家要把革命的前途看清楚……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你们应该相信这一点。”朱德的讲话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使大家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在困难中认清了方向。

天心圩整顿后,起义军先后进行了大余整编、上堡整训,合称“赣南三整”。“赣南三整”之后,鉴于起义军物资和武器装备供应困难,朱德与陈毅、王尔琢商量,并经党组织讨论通过,决定与朱德在讲武堂的同学、时任国民国民党军第16军军长的范石生合作,以便得到补给和修整。1928年1月,蒋介石发现了南昌起义军余部隐蔽在范石生部队里,下令范解除起义军的武装并逮捕朱德。范石生将这一消息告知了朱德,朱德随即按照广东省委的意见,去东江与广州起义的余部会合。不料敌人切断了起义军前往东江的退路,朱德当机立断,率领部队折向湘南,并领导了“湘南起义”。1928年4月,朱德和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湘南起义农军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在江西宁冈县砻市会师,史称“井冈山会师”。会师后,两部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之后改称工农红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部主力编为第28团,首任团长王尔琢,第二任团长林彪。

两万多人的南昌起义部队,最后到达井冈山不足千人。这点家底后来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的基础,南昌起义的火种从此星火燎原。朱德从南昌起义的领导者之一走到了“朱毛红军”的核心,最后与毛泽东一道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最主要的创建者和领导者。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