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获朝廷认可的皇帝总计11位。在那个朝代,这些皇帝在政治舞台上扮演关键角色,他们的统治影响着西汉的兴衰发展,在历史进程中留下深刻印记。
另外,有三位皇帝曾被废除,分别是前少帝、后少帝,以及海昏侯刘贺。他们在历史进程中,因种种缘由失去皇位,在皇权更迭里留下特殊印记。
还有刘婴,本应登上皇位,可王莽却强硬地只让他当太子,这刘婴实在是个可怜家伙,皇位近在咫尺,却被王莽硬生生阻拦,失了登基机会。
然而,众多帝王之中,仅有区区4位皇帝能获庙号。在历史的漫漫帝王长河里,帝王数量不少,可最终能得庙号这一殊荣的,却只是极少数。
与唐朝往后几乎每位帝王皆设有庙号的情况,形成强烈反差。
为啥汉朝拥有庙号的皇帝数量如此之少呢?在汉朝,庙号可不是轻易能有的,究竟是哪些严苛条件,导致获得庙号的皇帝屈指可数?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缘由?
汉景帝承接“文景之治”,有着卓越功绩。按常理,这般出色成就应配享庙号。可令人不解的是,他为何最终却未获庙号?
【01、庙号的发展史】
庙号这一制度,追根溯源是从商朝开端的。在那时,便已开启了庙号相关规制,为后世王朝在宗庙祭祀等方面奠定了一定基础。
在商朝,并非每位帝王都有庙号。只有那些对国家立下卓越大功的帝王,离世后才会获封庙号,得以被后世子孙长久供奉祭祀,享受这特殊的尊崇。
此外,商朝跟后来那些朝代不同,没那么多繁杂花哨的庙号。从现有史料来看,商朝总共就三个庙号,远不像后世那般多样。
首先,“太宗”有开创基业、建立事业之意。商朝的商太宗,便是第4任君主太甲,他可是位颇有名气的圣明君主,在商朝发展历程中,扮演着奠定根基的重要角色。
其次是高宗,这名号代表功劳卓著。商高宗即武丁,他乃商朝第22位君主,凭借自身才能开创“武丁盛世”,在商朝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再讲中宗,这代表着中兴之主。通常说的商中宗,指的是商朝在位时长居首的君主太戊。不过有些史料提到,祖乙在水患后将商都城迁至邢,使商朝再度繁荣,他的庙号同样是中宗 。
周灭商后,没承袭商朝的庙号制度,反倒自创了一套谥号制度。对于君主以及地位较高者,不论评价是优是劣,他们死后都会被赐予一个谥号。
像咱们熟知的春秋战国那时候的君主,齐桓公、晋文公和秦昭襄王之类,这些名号其实是谥号。在当时,他们这些君主都没被赐予庙号 。
秦始皇一统六国后,认为谥号制度存在臣子、儿子议论君主、父亲之嫌,直接将其废止。至于已停用千年之久的庙号制度,同样未被重新启用,就这么一直搁置着。
由此能发现,秦始皇与秦二世这两位秦朝皇帝,既未获谥号,也没拥有庙号。这在古代帝王名号体系里,是较为特殊的情况。
在历史的长河里,头一个有谥号的帝王,乃是汉朝那位开创基业的君主刘邦 。他作为汉朝开国之君,获此谥号,在帝王谥号历史上留下独特印记 。
他乃首位兼具庙号与谥号的帝王。然而,其庙号并非驾崩后即刻就有,此事关联着另一段历史情节,关于这部分内容,咱们放到后文详细探讨。
话说打汉朝起,因刘邦开了个先河,此后各朝各代就把庙号制度和谥号制度一块儿用上了。刘邦这先例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后世同时运用这两种制度的大门。
然而在汉代,同商朝类似,庙号并非随意授予。只有那些功绩卓越、获得高度赞誉的帝王,才具备拥有庙号的资格,足见当时对庙号授予把控之严。
汉武帝如此雄才伟略,当初险些都没获庙号。而他父亲汉景帝,虽承接着“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却从始至终都没能有个庙号,可见获得庙号并非易事。
两汉历经四百年,众多皇帝里,获庙号的仅7位。西汉时期有4位皇帝得此殊荣,到了东汉,获庙号的皇帝则减至3位 。
西汉末年,庙号授予开始随意起来。像汉元帝、汉成帝和汉平帝这几位政绩平平的皇帝,都曾有过庙号,只是之后又被取消了,可见当时庙号的赐予已不像之前那般严谨。
三国那会儿,庙号愈发不受节制。除了丢了江山的君主,以及部分结局凄惨的皇帝,曹魏的帝王们,差不多个个都有庙号。
唐朝时,庙号已成为皇帝必备。除去那些追封的,只要是正式登基坐了皇位的皇帝,统统都有庙号。
自唐朝起,皇帝谥号走向冗长。就拿李世民来说,起初谥号仅称“文皇帝”,可后来摇身一变成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这种变化在唐朝开启了新的模式。
在当下情境里,若还依照前朝帝王的惯例,以谥号来称呼当今皇帝,已然不妥。这种沿用旧例的做法,在当前情形下并不适宜,需与时俱进地调整称呼方式。
每个皇帝基本都有庙号,而且这庙号的字数不多,就一个字。它在帝王称号体系里,虽字数简短,却有着独特意义,是皇帝死后被供奉时特有的名号标识。
打从唐朝起,后人对皇帝的常用叫法就成了庙号。像唐太宗、宋仁宗、明太祖,这类称呼皆为庙号。如此一来,庙号逐渐成了人们对皇帝惯常的称呼方式。
【02、西汉皇帝的庙号是怎么来的】
西汉时期,开始恢复实行庙号制度。此前这一制度或曾中断,到了西汉,又重新将其启用,以特定方式对帝王进行祭祀与追尊等相关事宜,让庙号制度延续发展。
后世皇帝的庙号,大多在驾崩后随即确定。但西汉有所不同,情形较为复杂。西汉每位皇帝庙号的由来,背后都藏着一段不简单的故事,并非简单草率而定。
首先得说汉太祖刘邦与汉太宗刘恒。这两位皇帝的庙号是一同确定的,基于这个缘由,咱就把他俩搁一块儿探讨探讨,看看这庙号背后有啥门道。
刘邦离世之际,西汉尚未推行庙号制度。吕后与刘盈商议后,给刘邦定下“高皇帝”这个谥号,以表对其尊崇,这一决定在当时影响重大。
隋唐史学家颜师古考证发现,刘邦定谥号时,谥法中本无“高”字。可那时众人认为,刘邦建立汉朝,功劳堪称盖世,唯有“高”字,才足以匹配他那卓越不凡的功绩。
刘邦谥号为高皇帝,此后这一谥号被承袭。一般来讲,在各个朝代,只有开国的君主,才有这般资格,以“高”作为自己的谥号,这几乎成了一种特定的传统。
刘邦驾崩后,吕后大权在握。她对刘邦的儿子痛下杀手,大肆提拔吕氏族人,全然不顾刘邦“非刘氏不得封王”的白马之盟,直接将吕家众人封为诸侯王,把刘氏江山搅得风云变色。
这事儿可把刘家宗室与汉朝开国那帮功臣给惹恼了。吕后刚咽气,宗室和功臣便迅速抱团,一鼓作气灭掉吕家势力,还把吕后所立的那个有名无实的皇帝也给解决掉了。
紧接着,他们将刘邦在世儿子中,岁数最大的代王刘恒,接到长安登上皇位。这位代王刘恒,便是后来的汉文帝。
汉文帝初到长安执政,从礼仪法度的层面看,面临着诸多棘手状况。当时的情形下,礼法方面存在着不少复杂且亟待解决的难题。
按照嫡长子继承的规则,刘邦嫡长子刘盈离世后,照理说皇位该由刘盈的儿子来继承。
然而,宗室与功臣担忧皇帝因和吕家存在血缘关联,日后恐成大患。他们便找个借口,称那些孩子并非刘盈亲生,随即便强硬地将小皇帝废掉,还把他给杀了。
照理说,接下来得从刘邦孙子那辈挑个皇帝,过继给刘盈。要是不这么做,在礼法层面,刘盈的定位就会陷入尴尬境地,后续很多事都不好处理。
那会儿,从理论上讲,刘邦的长孙刘襄当属第一顺位继承人。可他背后有外戚势力,行事作风又向来强硬,咋看之下,都不是个能轻易被掌控的主儿。
最后,为了自家好处,功臣与宗室这帮人,挑中了刘邦那没啥存在感的儿子刘恒,将其扶上皇位,让他成了新皇帝。
汉文帝刘恒在位时政绩出色,然而从礼法角度看,他称帝的正统性存疑。刘盈之子的正统性自不待言,身为长孙的刘襄,按常理继承顺序也应排在刘恒之前。
这事儿啊,就跟块大石头似的,压在这一脉人的心头,成了他们心里怎么都过不去的坎儿,一直困扰着他们。
汉文帝离世后,其子刘启登上皇位,即汉景帝。为表明自身正统地位,汉景帝打算为开国之君刘邦与先帝汉文帝修建庙宇,以此来强化自身统治的合法性。
立庙为何能展现正统呢?在过往的观念与传统里,立庙这一行为似乎有着特殊意义,它是怎样与彰显正统之间产生紧密联系的呢?这背后藏着怎样的缘由值得探究。
在礼法层面,并非任一子孙皆有资格给祖先建庙。要知道,只有正统的继承人,才有这般权利,并非谁想立庙就能立的,其中的规矩讲究,只许正统后人操办此事。
随后,汉景帝给刘邦定下“汉太祖”的庙号,连谥号全称便是“汉太祖高皇帝”;又将刘恒的庙号确定为“汉太宗”,全称加上谥号就成了“汉太宗文皇帝” 。
汉景帝有意没把汉惠帝刘盈当回事儿。一方面,汉惠帝的功劳实在不算突出,确实没必要给他立庙;另一方面,要是给汉惠帝立庙,自己这正统地位就不好彰显了。
得说一下,汉朝那会,庙号和谥号的制度还没那么完备。因此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就将刘邦称作“高祖” 。
这称呼延续下来,不少人错以为刘邦庙号是“汉高祖”。实则依后世习惯,刘邦该被称作“汉太祖”,或者叫“汉高帝”,“汉高祖”的叫法并不准确。
刘恒这一位,称呼上有两种,“汉太宗”和“汉文帝”。不过呢,西汉有庙号的皇帝没几个,后世为了统一规范,就习惯按固定格式,直接叫他“汉文帝” 。
通常呀,开国君主的庙号会取“太祖”或者“高祖” 。而后续负责稳固王朝统治的皇帝,庙号常为“太宗” 。慢慢地,这种定庙号的方式,就成了后世王朝约定俗成的做法。
打个比方,唐朝首位皇帝李渊,其庙号为“唐高祖”,而继任的李世民,庙号则是“唐太宗” 。
明朝首位皇帝朱元璋,尊号“明太祖”。其二代皇帝朱允炆统治遭颠覆。使明朝统治稳固的实则是朱棣,起初他称“明太宗”,到嘉靖时,名号被改为“明成祖” 。
其次是汉世宗刘彻。汉武帝刘彻驾崩后,他儿子汉昭帝没给他立庙。当时的汉武帝,也就没能有庙号。
替汉武帝修建庙宇的,乃是其曾孙,也就是汉宣帝刘询。这位刘询,以如此举动,彰显对汉武帝的尊崇与纪念,借立庙来铭记先辈功绩,传承汉室的荣耀与风范 。
汉宣帝之所以要给汉武帝立庙,跟汉景帝给刘邦与刘恒立庙的缘由并无二致,都是想通过此举,向众人表明自己皇位传承的正统性,强调自身统治的正当合理。
咱们得从汉宣帝的出身讲起。汉宣帝的身世可是有着诸多曲折故事,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历史脉络,对后续诸多事件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咱们就从这源头聊起。
汉宣帝祖父乃卫太子刘据。卫太子刘据身为汉武帝嫡长子,在当时的宫廷格局中有重要地位,而汉宣帝后来的命运轨迹,也与这位祖父的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巫蛊之祸后刘据自尽,汉武帝虽通过建思子宫、归来望思台来寄托对他的悲痛之情,但始终未给予刘据一个正式的谥号,空留诸多追思之举,却缺关键名分认定。
汉朝那会儿,要是皇帝年满成年的儿子离世后却没得谥号,那就表明此人相当于没名分的罪人。
在当时,朝廷实实在在将刘据视作罪人。汉昭帝五年时,有个声称自己是刘据的人现身于皇宫之外,京兆尹二话不说,直接把这人关进监狱,给出的缘由便是:
要是他假冒刘据,那肯定是有罪的。可就算这人真是刘据,也还是个罪人,同样得被关进监狱,总之不管真假,都逃脱不了罪责与牢狱。
汉宣帝在民间成长,始终顶着“罪人之后”这一名声。他没能因在民间生活就摆脱此标签,此名声如影随形,伴随他在民间度过诸多岁月。
汉宣帝还没登基时,一直照料他长大的张贺,有意将自家孙女许配给他。然而,车骑将军张安世却告诫张贺,别跟这罪人之后代走得太近,关系别牵扯太深。
汉宣帝登上皇位后,有个烦心事摆在眼前:他出身罪臣家族,这使得他的皇位传承看起来似乎缺乏正统性。
汉宣帝为表明自身正统地位,采取了两项举措。他深知正统对统治意义重大,故而通过这两个行动,向天下昭示自己皇位来源的正当性,巩固自身统治根基。
首先,要给曾祖母卫子夫,还有祖父刘据及其妻子、父亲刘进和他的妻子确定谥号。通过这种方式,以特定的称号表达对先辈的追念与敬意。
确定了谥号,即便这谥号并非上乘,却也相当于朝廷给他们恢复名誉,不再把他们视作罪人,在名分上有了认可。
接下来这一步呢,是要为汉武帝修建宗庙。这一举动意义非凡,在当时的情境下,它对稳固统治、凝聚人心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成为了王朝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一步。
之前讲过,只有真正具有正统传承身份的人,才有资格为自家祖先建造祭祀的庙宇,旁人是不被允许的,这在传统规矩里是有明确界定的。
汉宣帝借立庙昭告众人,刘据虽未登皇位,自己以孙辈身份做汉昭帝后嗣看似不合常规,可他才是汉武帝货真价实的正统传人,担得起这份传承。
可汉宣帝刚把要给汉武帝立庙的诏书发出去,瞬间就引发了轩然大波。大臣们各有看法,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气氛变得异常热烈。
汉武帝早期堪称英明神武,可到了晚年却昏聩起来。与匈奴交锋,战事接连失利。不仅如此,长安还因巫蛊之祸,陷入一片血腥,城中各处仿佛都被鲜血浸染。
据《汉书》所述,到汉武帝统治后期,呈现“海内虚耗,户口减半”之状。实际上人口并非真减半,然而流民大量涌现,由此能看出当时百姓生活困苦,日子艰难。
很多人持有这样的观点,像这般的暴君,根本没资格拥有庙号。他们觉得,以暴君的行径,庙号于其而言实在是不应得之物。
夏侯胜,便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他曾担任长信少府一职。在当时,夏侯胜凭借自身能力与地位,成为该群体的标志性人物。
然而,汉宣帝凭借皇帝的威严,力排众议,坚决推进此事。霍光身为汉武帝亲自提拔的托孤重臣,即便有想法,也不好公然反对,只能看着事情按宣帝的意思发展。
就这样,汉武帝成了西汉第三位拥有庙号的皇帝,其庙号为“汉世宗” 。在西汉诸多皇帝中,汉武帝凭借自身作为,跻身有庙号之列,“汉世宗”这个庙号也标志着他在历史中的独特地位。
再来说汉中宗汉宣帝,他和汉武帝情况类似。汉宣帝驾崩后,继位的儿子汉元帝,并未如常规那般,为父亲设立宗庙祭祀。
汉宣帝能有庙号,头一遭是王莽给立的。王莽掌权之时,为达到某些目的,将庙号赐予此前并无此项荣誉的汉宣帝,这才有了汉宣帝首次拥有庙号这档事儿。
西汉头三位拥有庙号的皇帝,是其子孙为凸显自身正统才立庙。可王莽给汉宣帝立庙,原因跟他们大相径庭。王莽此举,有着别样考量,并非与西汉前三位有庙号皇帝立庙出于同一目的。
西汉末年,汉平帝当政那会儿,朝中大权已落入王莽手中。值得一提的是,王莽的姑姑、太皇太后王政君当时还健在,对朝政多少也有些影响力。
王莽能掌握这般大权,原因在于他是王政君的侄子。西汉王朝向来有重用外戚的惯例,这就使得身为外戚的王莽,获得了大权在握的机会。
后期王莽虽不再依赖王政君,可王政君身为太皇太后,那是现成的招牌。王莽便借王政君这一身份,为自己打造形象,毕竟她的地位摆在那儿,对王莽树立形象有利用价值。
再者,心怀不轨的王莽为进一步提升自身权势,乃至妄图篡夺汉室江山,王政君的配合对他而言不可或缺,如此行事,王莽篡位之举方能显得不那么赤裸裸,能装点得相对体面。
故而,王莽始终费尽心机,用尽各种办法,只为能博王政君欢心。他使尽浑身解数,就盼着能在王政君面前留下好印象,讨得这位重要人物的喜欢。
他为讨王政君欢心,想出个法子,给王政君的夫君汉元帝建庙。如此操作,汉元帝能获子孙代代祭祀,而身为汉元帝皇后的王政君,自然也能跟着一同受祭。
然而,以汉元帝的功绩,要给他立庙,理由着实不充分。别的不提,单说他父亲汉宣帝,能力、成就等各方面,就远超汉元帝一大截,相比之下,汉元帝立庙确实缺乏足够说服力。
为避免引发更多争议,王莽干脆把汉宣帝的庙号也给定了。他这举动,就是想着让事情少些波折,让关于庙号的事儿就此尘埃落定。
汉宣帝拥有“汉中宗”这个庙号,与之不同,汉元帝所获庙号为“汉高宗” 。二者虽都是汉朝皇帝,但其庙号各有独特称谓,代表着不同意义与历史定位。
之后汉平帝驾崩,不少人怀疑是王莽将其毒杀。王莽为了止住流言,就给年仅14岁离世的汉平帝建了座庙,还将其尊称为“汉元宗” ,试图以此安抚众人。
或许出于混淆视听,又或许想持续取悦王政君,王莽在为汉平帝建庙之际,也给王政君之子汉成帝造了庙,还将其命名为“汉统宗” 。
瞧见这儿,或许有人会发问,汉高祖、汉太宗、汉世宗、汉中宗、汉高宗、汉统宗、汉元宗,西汉拥有庙号的皇帝,难道不应该是七位?
为啥众人皆称仅有4个呀?明明感觉不止嘛。怎么就笃定是4个,而不是其他数量呢?这说法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依据和考量?实在让人好奇。
缘由在于,王莽给西汉四位皇帝建庙不久,便篡夺皇位,开创了新朝。哪曾想,仅仅过了14年,新朝覆灭,王莽也落得个被杀的下场。
历经一番激烈混斗,刘邦后裔刘秀在各方势力角逐中脱颖而出,成功统一全国,就此宣告汉朝再度复国,以全新姿态屹立于世。
刘秀瞅着王莽给那几个皇帝定的庙号,忍不住连连摇头。心里估计在想,这定的都是啥呀,完全不符合他心中的标准,实在难以苟同这一套操作。
西汉从汉元帝时就露出衰败端倪。汉成帝整天贪图享受,根本不管国家大事。而汉平帝年仅14岁就离世,在位时彻头彻尾是个被操控的傀儡皇帝,没真正掌握过权力。
难道这些帝王也够资格建庙?要知道,在古代立庙可是有严格讲究的,这些人真就符合条件、能享有如此待遇?着实令人费解。
在众多帝王里,汉宣帝堪称货真价实的贤明君主。能获“中宗”这一庙号,他完全当之无愧,以其卓越的统治与非凡成就,担得起这极高的赞誉。
要知道,刘秀征战天下时,是以推翻王莽、复兴汉室为旗号,将自己视作西汉正统传人。王莽所推崇的东西,他必然是要去反对的,毕竟立场截然不同。
刘秀果断下令,将王莽所立各位皇帝的庙号统统废除,连汉宣帝的庙号也不认可。他只承认汉太祖刘邦、汉太宗刘恒以及汉世宗刘彻这三个庙号,可谓大刀阔斧做了一番调整。
在那个时候,汉宣帝挺倒霉,无端受牵连。他本凭借功绩够格立庙,可就因为庙号是王莽所定,刘秀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把这庙号给废了,汉宣帝白白吃了这哑巴亏。
汉宣帝原本没有庙号,后来却又有了,这是为啥呢?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缘由,促使他在后续被追加了庙号?
追根溯源,症结所在依旧是“正统”这一关键问题。该问题在诸多情形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左右着相关事物的走向与发展态势。
刘秀打下江山的历程,那叫一个错综复杂。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有着诸多千头万绪、纠缠不清的状况,各种因素交织,最终才成就了他的霸业。
西汉覆灭后,他白手起家,历经拼搏,再次打下江山,这过程与开国君主并无差别,完全是凭借自身努力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但他还有另一重身份,乃是西汉开国君主刘邦的后裔。他起兵逐鹿天下时,高举的是恢复汉朝正统的大旗,凭此凝聚人心,踏上争雄之路。
那时整体环境是“人心向往汉室”,好多起义队伍都推选刘氏皇族宗室做首领,打心眼里觉得自己这方才是承袭汉朝的正统势力。
要是刘秀没借汉朝的名号,估计不少人不会追随他,这天下啊,可能就不姓刘了。刘秀靠着汉朝旗号凝聚人心,否则想拿下江山,难如登天。
刘秀平定四方、统一天下后,打算追尊自家祖宗,计划给祖上四代修建宗庙,以进行祭祀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先辈的敬重与追思。
如此操作,实则等同于否定西汉各位皇帝的大宗地位。既然如此,东汉又怎能宣称自身是复兴汉朝呢?这其中的逻辑关系,值得深入考量。
在建武十九年,刘秀正式统一天下都过去7年了,围绕这个问题的争论,才彻底画上句号,此前的种种争议终于不再,局势稳定下来。
刘秀顺从礼法,依照在西汉宗室辈分,把汉元帝尊为父亲。如此一来,刘秀便成功完成了自身“正统”身份的认证,让自己的统治在名分上更具合理性。
若想彰显正统,就需给祖先修建庙宇。不过刘秀觉得,汉元帝所建立的功业,还没达到能立庙的程度。
随后,刘秀给名义上的祖父汉宣帝郑重地修建庙宇,以表尊崇。在确定庙号时,依旧沿用“中宗”这一称呼,延续对先辈的既定敬称传统。
最初,汉宣帝的第一次立庙由王莽操办,后刘秀将其废掉。接着,刘秀又为汉宣帝立庙,有意思的是,刘秀选的庙号和王莽所选相同,都定为中宗 。
刘秀早早就认可刘邦、汉文帝与汉武帝的庙号。到建武十九年又做了一番调整,把汉宣帝也加了进去,如此一来,刘秀所承认拥有庙号的西汉皇帝,就一共有四个了。
故而,后世仅认可这4位西汉皇帝拥有庙号。王莽所立的另外3个,不过是昙花一现,在历史上仅短暂存续,并不被后世普遍承认。
【03、汉景帝为什么没有庙号】
瞧瞧西汉那四位有庙号的皇帝,个个都名副其实。从各方面考量,他们获此庙号都理所应当,这一点没啥可质疑和多费口舌的。
瞧瞧西汉那些没庙号的皇帝,大多表现着实一般。从功绩和影响力来说,他们没有获得庙号,倒也不算委屈,确实没能展现出特别突出的地方。
在众多没有庙号的皇帝之中,汉景帝颇为与众不同。若将其置于拥有庙号的皇帝行列,整体看起来会更为协调、自然,仿佛只有在那儿,他才真正契合。
有人给出解释,西汉定庙号标准极为严苛,汉景帝的功劳与那4位相比差得远,从这方面看,他没有获得庙号倒也在情理之中。
王莽大肆分封庙号那阵儿,汉景帝愣是没赶上。虽说汉元帝、汉成帝和汉平帝曾短暂获有庙号,可论能力,汉景帝比他们强太多,不该被忽视。
究竟是出于何种原因呢?
依我看,就汉景帝在西汉的功绩来说,给他上个庙号完全没问题。但为啥他始终没能有庙号呢?关键就差那么点运气,不然以他的功劳,在西汉得个庙号那是轻轻松松的事。
从西汉前四位皇帝庙号的确定情况能明白,当时立庙并非只看功绩。不然,刘邦、汉武帝、汉宣帝的庙号不会许久才定,而汉元帝、汉成帝和汉平帝,也不至于曾拥有庙号而后又有变化。
每个皇帝庙号的确定,都怀揣特定意图。这背后并非单纯之举,而似有着不那么直白、隐藏在深处的用心,皆非无缘无故就定下的。
然而,每次有人心怀不轨、暗藏心机地策划,汉景帝却都未能碰上这些事,似乎那些“别有居心”的场景总与他错开,没能让他赶上。
汉景帝为突出正统,给刘邦与汉文帝定了庙号。但这背后的一系列操弄,实际上和汉景帝自身关系不大,主要是出于稳固统治正统性的考量。
汉武帝那时,无需借立庙来突显正统地位,所以压根没考虑给父亲修建庙宇。在他的处境下,立庙之举并非当务之急,便没了这个打算。
汉宣帝那会儿,想通过给汉武帝立庙来表明自家正统。这汉武帝都已是他曾祖父,跟他隔了好几代。而汉景帝呢,相比之下,与汉宣帝的辈分差距就更大了,那距离更是远得很。
因此,对汉宣帝而言,单为汉武帝建庙便足以达成所求,没必要非得把隔了挺远的汉景帝这位祖宗也牵扯进来,只给汉武帝一人立庙就行。
王莽给汉宣帝与汉元帝修建庙宇,核心目的是讨好王政君。他这一举措,试图借立庙这种方式,在王政君面前表现,以获取其好感与支持。
他目标仅为汉元帝。而拉上汉宣帝,是因汉元帝他爹汉宣帝,能力远超汉元帝。要是不提汉宣帝,于情于理都讲不通,所以才把其列入其中。
像差不多150年前的汉景帝,实在没必要扯进来。毕竟时代久远,跟当下关联不大,无需把他拉进来凑数,对事情发展也没太大实际意义。
刘秀给汉宣帝建庙那会儿,他把汉元帝认作父亲,汉宣帝当作祖父。由孙子来给祖父修建庙宇,于情于理,这都是顺理成章的事儿。
汉景帝所处时代距刘秀那时,差不多有两百年之久。西汉都没给他立庙,对刘秀而言,把他纳入祭祀体系意义不大,也就没必要再重复立庙这种事儿。
如此一来,在西汉那些没有庙号的皇帝之中,汉景帝脱颖而出,成为功绩最为卓著、表现最为出色的一位。
在西汉时期,获取庙号绝非易事。不仅要有实打实的卓越功绩,还得碰上好运气。只有两者兼备,才有可能在西汉得到一个庙号 。
你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