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亿元!这个数字足够在东北盖三座五星级酒店,或者修100公里的高速公路。但如今,这笔巨资砸向了一个人口不足10万的海岛县——长海县。争议声中,东北里程最长的跨海大桥正式破土动工,有人拍手称快,有人摇头质疑:花这么多钱给“小岛”修桥,到底值不值?
长海大桥项目概况2024年7月,长海大桥项目启动仪式在里长山海峡两岸同步举行。这座全长25.5公里的跨海通道,北起大长山岛杨家村,南至普兰店皮口港东侧,其中19公里直接跨越黄海海域。根据大连市交通局公开的设计方案,主桥采用双向四车道标准,设计时速80公里,总投资79亿元,计划2029年通车。

线路规划显示,大桥需在皮口港海域连续跨越丹大快铁、滨海公路等既有交通设施。施工方中建三局负责人透露,项目采用BOT模式运营,特许经营期30年。这种模式意味着,未来过桥费定价与车流量将直接影响投资回报。
争议的核心与多维视角争议焦点首先集中在经济账上。长海县2022年GDP仅56亿元,常住人口7.8万,相当于每公里造价3.1亿元的大桥,摊到每个岛民头上就是10万元。对比青岛胶州湾大桥(全长41.58公里,投资147.9亿元),其日均车流量已达4.5万辆,而大连交通研究院预测,长海大桥2030年日均通行量仅为3200辆。
生态争议同样尖锐。国家林草局2021年公布的《辽宁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显示,大桥登陆点涉及城子坦滨海湿地约6公顷区域。尽管施工方承诺采用透水桥墩技术,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2023年模拟发现,施工期悬浮泥沙扩散范围可能覆盖大长山岛贝类养殖区。

替代方案可行性也曾引发讨论。大连海事大学2019年研究提出海底隧道方案,但因涉及军港保密要求被否决。长海县相关人士坦言:“岛上医疗资源匮乏,79亿若分十年投入民生领域,能彻底解决教育、医疗短板。”
建设动因与战略支撑国家发改委2022年批复文件揭示深层考量:长海大桥被纳入G507国道规划,这是《国家公路网规划(2022-2035)》中东北地区唯一的陆岛连接通道。军事专家张召忠指出,长海县地处黄海前哨,大桥将提升应急物资投送能力,战略价值远超经济账。
区域发展层面,大桥直接串联大连东港商务区与长山群岛旅游度假区。大连文旅局数据显示,2023年受制于轮渡运力,长海县旅游接待量卡在82万人次。大桥通车后,预计2030年游客量将突破200万,激活皮口港周边12个在建酒店项目。
工程技术突破与创新面对19公里跨海段的施工挑战,中交二航局亮出三件“秘密武器”:针对深水区作业的5000吨级浮吊船、可抵抗-25℃海冰的耐寒混凝土,以及实时监测的智能造桥机。主通航孔760米斜拉桥段,创新采用无栈桥施工法,减少对海洋生态扰动。

环保措施上,施工方引入“海豚友好型”桥墩设计。大连船舶重工研制的气泡幕系统,能在打桩时形成隔音屏障,保护周边海域的斑海豹栖息地。据自然资源部北海局监测,施工首月未出现渔业资源异常波动。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对7.8万岛民而言,大桥改写生活半径。目前轮渡每天仅6班,冬季停航率达30%。长海县医院副院长李明算过一笔账:心梗患者转诊大连,轮渡+陆路至少3小时,大桥通车后只需50分钟,黄金抢救时间翻倍。
经济转型迎来契机。獐子岛集团计划在大桥沿线建设冷链物流基地,生蚝、扇贝等海产品损耗率有望从18%降至5%。长海县发改局预测,2035年大桥带动的渔业深加工、滨海旅游产值将突破80亿元。

长海大桥的象征意义远超实体工程。辽宁省社科院研究员刘伟指出,东北现有跨海工程不足全国总量的3%,该项目的实施将推动辽东半岛7个储备中的跨海通道加速审批。渤海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测算,每1元基建投资可撬动长海县3.2元GDP增长,回报周期虽长但后劲充足。
争议背后折射重大工程决策的复杂性。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建议,未来类似项目应建立“民生-生态-战略”三维评估体系,避免“建与不建”的简单二元对立。

焊花飞溅的施工平台上,重达800吨的桥墩节段正被精准吊装。2029年的通车倒计时已经开始,这座争议之桥能否成为东北向海图强的转折点,时间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