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一所学校的实力,各种榜单的排名自然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国内外的大学排名榜单很多,比较出名的例如QS、软科等,但它们都是综合评价榜单,而还有许多特色榜单,可以单看学校某一方面的实力,其中就包括了“自然指数”。它于2014年11月首次发布,是依托于全球顶级期刊(2014年11月开始选定68种,2018年6月改为82种),统计各高校、科研院所(国家)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研究型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的数据库。这一指数已发展成为国际公认的、能够衡量机构、国家和地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高质量研究产出与合作情况的重要指标,在全球范围内有很大影响力。
2025年,自然直属官网更新了最新的自然指数排名(统计时间点为2024.1.1-2024.12.31),也就是2024年的自然指数排名,这其中虽然全球排名第一的是哈弗大学,但从第2-11位全部都是中国高校,此外全球前20名中国内高校占据了14所,前50名国内高校占据了25所,充分说明了我国在科研领域中的实力。(国内前200名高校完整排名附于文末)
在上榜高校中,排名靠前的自然还是以985和211大学为主,但其中有2所纯双一流大学表现非常出众。
中国科学院大学此次排名国内第4,全球第5,是排名最高的纯双一流大学。这所大学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虽然如今独立成校,并且也开始招收本科生了,但实际上它仍旧保持了之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许多特性。
例如它虽然招本科生,但每年招生名额非常少,主要还是培养研究生人才。截至2024年12月,国科大在校本科生只有1699名,而研究生却有66292名,其中博士生占近50%。同时,它的师资力量主要也是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其中更是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6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5人,两院院士的数量可谓冠绝全国了。事实上它的研究生主要就是在中科院的各类研究所中学习,因此虽说名义上独立成了一所高校,但它同中国科学院之间实际仍旧是一个整体,以至于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它都不是以“大学”的身份参评,而是以“科研机构”的身份参评的。
正是出于这层关系,它虽然只是“双一流”,但许多人猜测它的真正实力其实可以同清北相提并论,甚至论科研实力更是国内独一档的,清北都不是它的对手。不过也是因为它同中国科学院之间关系太过紧密,一些榜单上不知道应该把它归到“大学”还是“科研机构”,因此许多榜单上并没有它的身影。
同样实力不凡的还有南方科技大学,全国排名第16,全球第23。这所年轻的高校成立于2012年,至今也才不到13年时间,而且它并没有中科科学院大学这种深厚的背景,因此它的成功实际上比中国科学院大学更为不易,是一个真正的奇迹。这得益于2方面,一来是它不同于普通大学追求“大而全”的定位,反而走“小而精”的路线,定位新型研究型大学;二来则要归功于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虽然仅是一所地方高校,但它的经费预算常年位居全国地方高校前列。2024年其经费预算高达59.48亿元,甚至超过了全国所有的省属211大学。而以它的体量,若是算人均经费则更是能在全国数一数二,吊打大部分985大学。
除此之外,在非“双一流”高校中,深圳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大学、西湖大学、南京工业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这10所高校也表现优异,都进入到了全球前200名。而这其中排名最高的又当属深圳大学,更是唯一进入到全球前100的“三非”大学。
深圳大学同南方科技大学一样地处深圳市,它的建校时间比后者要早很多,但这显然并不算是优势,毕竟在它建校的时候还没有“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概念,它同样是走的“大而全”的道路。但作为深圳市第一家本土高校,它也因此为深圳培养了大批人才,得到了国家和深圳市政府的倾力培养。
学校在建校初期,得到过北大援建中文、外语类学科,清华援建电子、建筑类学科,人大援建经济、法律类学科,一大批知名学者云集深圳大学,这种高规格的待遇国内没有几所高校能够享有,属于天花板级别的支持了。而深圳市政府更是舍得砸钱,2024年经费预算高达72.46亿元,远超全国所有地方高校(包括省属211),更是比部分985的经费预算都高。有着充足的经费和政策支持,这些年来深圳大学大力引进全国的顶尖师资和科研设备,实力发展飞速。虽然未能入围“双一流”,但在非“双一流”高校中,它一直是数一数二的,再加上深圳市的区位优势,录取分数线更是超过了一些985大学。
此外西湖大学的表现也是非常亮眼的,位列国内第48位,全球第123名。虽然它没能进入全球前100,但考虑到它建校才不过7年,这个成绩简直不可思议!这所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一样,都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走“小而精”的道路,但不同的是它是一所民办大学。而作为一所民办大学,仅仅七年能取得如此成绩,这大概是一个比南方科技大学更大的奇迹了吧!
事实上西湖大学确实是民办高校中最大的异类,它不是由某个企业建立的,而是由施一公、陈十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张辉、王坚这七位学术界和企业界享有盛誉的倡议人组织筹建的。它的经费来源也非常多样化,除了有马化腾、吴亚军、王东辉、王健林等多位企业家的捐赠外,更是自力更生,通过科研转化和投资,孵化出众多的西湖系独角兽企业,以此反哺学校的经费支出,实现了总体自给自足。
而有着充足的经费支持,它也就不像其它民办高校一样抠抠搜搜,不仅在学费上降到了和公办大学一样的水平,更是在学生培养上下足了本钱。它的本科生全部采取精英教育,别说普通公办大学,即便是985大学的普通学生,享受到的资源和待遇也远不如西湖大学的学生。全员出国留学、和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餐等等待遇,即便是985高校的学生见了也要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