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洒扬子江:南京大撤退中的黔军103师,巧奔妙逃,道不尽的苦楚

任尔东西南北风 2024-12-09 17:16:15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引言

1937年南京城墙外炮火连天,城内则弥漫着一片恐慌。百姓扶老携幼奔逃,国民党一众大小领导也纷纷跑路,守卫的军队也在12日接到撤退的命令。

103师先是师长早已偷偷渡江压根没来南京,戴之奇誓言“与阵地共存亡”,可也在撤退时不见身影,只留下被冲散的官兵各自逃命。

他们一路浴血而行,然而身后是长江滔滔,身前是满江漂浮的白骨。他们能活着走出这片地狱吗?

“大撤退”?更像一场悲壮的溃败

1937年12月的南京,一切仿佛是电影里最沉重的画面:长江北岸的冷风中,大地震颤般回响着远处传来的炮声。城市上空,敌机盘旋不去,投下一枚炸弹就带走成片的屋顶和生命。

城墙下,103师的士兵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刚从尧化门赶到紫金山脚下,望向那高耸的南京城墙。眼里,除了战争的疲惫,还有一丝绝望。

“师长渡江了?”副师长戴之奇接到这个消息时,脸色铁青。他知道,所谓的撤退命令只是一场无法控制的混乱序曲。

南京已被困成铁桶,三面炮火,背水长江。日军的气球悬空,俯瞰城内一切;敌机呼啸,炸弹倾泻;街头百姓扶老携幼,神情惶恐;而留在南京的士兵们,却在等待一场命运的审判。

103师刚进入南京,就面临一连串调防。戴之奇咬牙下令:听从指挥,尽力守住阵地。然而,南京保卫战的“计划”,在战场上就像沙滩上的堡垒,瞬间被冲刷得无影无踪。

103师被派往中山门一带驻守。那个时候,整个中山门已经是南京的最后屏障之一。日军攻势猛烈,炮火不曾停歇,巷战更是白刃相接,厮杀的喊声和枪弹的爆裂声交织成绝望的乐章。

雨花台一线的情况更为惨烈。万式炯率领的618团奉命坚守,日军的第九师团步步逼近。他们没有退路,唯一能做的便是把子弹打光,把刺刀挥到不能挥动为止。

万式炯对身边的士兵喊:“要么活着打出去,要么死在这里!”战争场景的惨烈用言语难以形容:燃烧的房屋,破碎的砖瓦,倒下的战友,以及刺刀对刺刀的短兵相接。

万式炯那柄染满鲜血的步枪,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战士,一次次与敌军交锋。尽管如此,他们的阵地依旧岌岌可危,援军遥遥无期。

撤退之痛:江边桥头的混乱与人性的挣扎

12月12日夜,撤退命令终于下达。可这并不意味着解脱,而是更加深重的灾难。南京城门内外,人流像决堤的洪水一般涌向长江渡口。

日军已经占领了部分出城要道,南京城内外的局势完全失控。挹江门、中华门甚至太平门,到处都是争抢渡船的百姓与士兵。

拥挤的人群里,有抱着孩子的妇女,有背着行李的老人,也有试图寻找组织的士兵。突然一声枪响,人群立刻骚动起来,接着城门关闭,前面的人成片倒下,后面的却无法退开。踩踏的惨剧无法阻止,哭喊声、怒吼声交织在一起。

618团选择从金川门轻便铁路撤往下关,可战马被弃,粮草成了负担,连夜摸索出城的士兵们无一不狼狈不堪。

当他们赶到下关时,情况更加混乱:小木船被烧,江边满是拥挤的人群,远处敌人的追击已经传来枪声。

万式炯已经与部队冲散,身边只剩下一个人,但是看到了兄弟部队的士兵还是展现出了一个指挥官的冷静。命令队伍集中,哪怕只剩几百人,也不能自乱阵脚。

他拉住一个士兵的肩膀:“弟兄们,听我指挥,我们一定能冲过去!”于是,这支已经断粮三天的队伍,硬是在一片混乱中艰难组织了起来。

可是,他们终究没能等到渡河。因为途中遇到了日军袭击,缺乏武器弹药的士兵一哄而散,四下逃命去了。

所以,到江边之时,还是只剩下两个人。此时,已经没有什么船可用了,登船的过程比想象中更加艰难。

幸运的是,万式炯遇到了兄弟部队的一个熟人,他刚好找到了一条船,就把二人捎带上了。几个士兵奋力把木排推向江心,却被涌上来的溃兵团团围住。

有人喊:“我们不能等死!”另一边,负责管理船只的军官无奈拔出刀,对爬上船的手指狠狠砍下。断指与呼救声交织成末日景象。

木排刚驶入江中,敌军炮弹随即而至。水花冲天,木排被炸得四分五裂,士兵们跌入水中,抓住木头漂浮在江面上,挣扎着游向对岸。

那一晚,长江水冰冷刺骨,而漂浮在水上的尸体和哭喊让人终身难忘。

存者的挣扎:从江北到蚌埠的绝境求生

到了江北,万式炯与手下终于短暂脱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结束。他在沿途收容了180多名散兵,他们全都衣衫褴褛,饥肠辘辘,但眼神中依然燃着一丝希望。

夜晚的荒野中,有人倒下,再也爬不起来。为了让队伍前行,万式炯劝诫士兵们:“饿也得走,活着才有希望!”

到了滁县附近,终于有老百姓提供了一些干粮。饥肠辘辘的士兵们抱着粗糙的玉米面馍,眼中流露出劫后余生的光芒。

而等他们抵达蚌埠时,得知第103师仅存600余人。这些士兵,曾经在南京城中与日军浴血搏斗,如今却沦为散兵游勇,只能等待新的整编。

在师部军需送来的经费支持下,他们才得以添置新衣,整顿部队,为下一个战场积蓄力量。这时,万式炯才得知那个好心让他搭船的朋友已经战死了。

南京保卫战是中国抗战史上最惨烈的一章。黔军的抗争,虽然未能改变南京城破的结局,却为后人留下了顽强与不屈的精神图腾。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扬子江依旧滚滚东流。然而,那些曾经站在江边、与敌人殊死搏斗的士兵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历史中镌刻下永恒的记忆。

这记忆,是万式炯的刺刀与勇气,是江心洲的木排与呼喊,是破碎却不曾屈服的尊严。

参考资料:

中国抗日战争全景录贵州卷.贵州人民出版社.201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