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重型装备从海面快速投送到陆地,这个问题困扰了各国军队多年,尤其是在两栖作战中。
解放军最近的一项新技术引起了广泛关注。
一艘被称为“长臂船”的特殊舰艇悄然出现在中国东南沿海的造船厂,其设计和潜在用途令美媒惊呼“解放军两栖登陆战力迎来革命性突破”。
这艘船真的是为两栖作战而生,还是另有用途?它是否会彻底改变台海局势?
这艘长臂船首次被外界察觉是在2024年12月,美国《战区》网站发布了一篇报道,指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某造船厂内正在建造一种特殊船只。
根据卫星图像和分析,这艘船的外形类似于平板趸船,但船上却配备了一套超过100米长的“机械臂”。
报道猜测,这艘船可能是解放军研发的一种全新两栖登陆装备,用于快速将重型坦克和装甲车从海面送至滩头。
对于这种新型装备,美媒称其将“填补传统两栖登陆方式的最后一块短板”,甚至称其为“登陆神器”。
过去几十年,如何快速将重型装备投送至战场一直是各国军队面临的技术难题。尤其在两栖登陆作战中,滩头地形复杂,敌方防御严密,传统方式很难满足作战需求。
现有的手段有两种,一种是利用两栖战车从舰艇自行驶入海岸,这种方式对轻型装备尚可,但对于50吨以上的主战坦克几乎不可能;另一种是气垫登陆艇直接冲击海滩,但运载能力极其有限,远远无法支撑大规模作战。
滚装船虽然可以大批量运送装备,但必须依赖码头,若码头受损,则无法完成任务。这些手段各有千秋,却始终缺乏一种全场景适用的“万能解决方案”。
长臂船的出现似乎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生。它不仅可以快速部署至近岸海域,还能够通过其伸展的“长臂”搭建起一条从海面直通陆地的通道。
根据公开的分析,这艘船的整体长度加上伸展臂后,总长可达300至400米,这意味着重型装备可以直接从船只驶上滩头,省去了滩头登陆的“最后一步”。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船可以适应各种复杂地形,即使面对垂直型海岸线或坡度陡峭的地形,也可以通过调整长臂的角度完成任务。
这一点,无疑将彻底改变两栖作战的地形限制,赋予作战方更多的选择空间。
根据报道,这艘长臂船目前还处于建造阶段,可能会在2025年下半年进行海试。
它的设计背景也引发了外界的广泛讨论。有分析指出,这种船的核心技术或许来源于中国近年来在海上风电运输领域的积累。
风电运输船通常需要运输长度超百米的叶片和庞大的基座,因此需要极高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中国在这一领域早已建立起世界领先的技术基础,长臂船的设计似乎继承了这些特点。
事实上,中国从民用技术转为军用装备的案例并不罕见,这一模式也被外媒认为是“中国军工灵活创新力的体现”。
尽管美媒大肆渲染这艘船的军事用途,但分析认为,长臂船的实际定位未必如此直接。
首先,它的结构强度目前是否能够承受主战坦克的重量尚存疑问。现代主战坦克通常重量超过50吨,而这种船的设计初衷并非军事用途,要改造成军用装备需要进一步加强其承载能力。
此外,长臂船虽然能够提供快速登陆的通道,但其部署过程是否会暴露在敌方火力打击范围内也值得考量。
对于解放军而言,如果这种装备投入实战,还需要解决如何确保其安全性的问题。
美国的登陆船
值得注意的是,这艘船的出现引发了美国对台海局势的高度紧张。
美国媒体认为,长臂船的最大价值在于突破传统两栖作战的防御瓶颈。
台湾地区的防御策略主要集中在少数适合登陆的海滩,并辅以重兵驻守和障碍布置,而长臂船的设计让解放军可以选择更广泛的登陆点,甚至在敌方防御薄弱的区域实施突袭。
这或将显著提升解放军的战术灵活性,降低对方的防御效率。
长臂船是否真能如外媒所言成为“解放军的登陆神器”,目前尚无定论。但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这艘船的出现代表了两栖作战装备的一种全新方向。
相比于传统装备,它更注重模块化设计、多功能性以及复杂地形的适应性。
随着未来技术的不断完善,这种船型或许会催生出更多具有战略价值的装备,进一步提升中国在两栖作战领域的整体实力。
从历史经验来看,每一次重大军事技术的突破都会引发战争模式的改变,而长臂船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可能带来的战术变化,更在于它背后折射出的中国在军工技术上的快速进步。
无论这种装备最终是否会投入实战,它的研发过程本身已经足够吸引全球的目光。
每一次创新都会带来质疑和期待,而长臂船也不例外。或许这艘船的真正价值,还需要更多时间去证明,但毫无疑问的是,它的出现已经成为台海局势中的一个新变量。
战争的形态正在不断演变,而技术的力量总是比人们想象中更具颠覆性。
参考资料:
外媒关注我新型登陆驳船:改变登陆地点预测性——观察者网2025-01-13 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