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大略汉武帝,漠北之战后会怎样部署,为灭匈奴打下基础

盏茶聊历史 2019-12-30 17:43:36

公元前110年冬,汉武帝巡视北部边境,越过五原郡的长城,登上阴山脚下的单于台遗迹,向北方大漠远眺。这座单于台见证了汉朝以往所受的一切屈辱,匈奴践踏汉朝尊严的号令都出自于此,同时也见证了匈奴曾经的辉煌与落幕。今日,汉武帝终于挺起腰板,亲自把这片遗迹踏在了脚下,瞬间变得高大起来。

17年前,从公元127前年到公元前119,汉武帝全面发动对匈奴的三大战役,河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终于把不可一世的匈奴赶到了极寒的漠北深处。公元前119年之后,汉朝经济凋零,缺少战马,再加上战神霍去病英年早逝等因素,和匈奴双方都无力再战,转而进入外交的明争暗斗。汉武帝的外交重点是“左中右”战略。

“左战略”,对应的是匈奴的左部,大致相当于幽州的北部。这个战略的实施和漠北之战有关系。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出塞2000余里,大破匈奴左部,封狼居胥。左部匈奴的左边,是匈奴的死敌乌桓部落,顺理成章的就成了汉武帝拉拢的对象,让乌桓一起对付匈奴。早在汉高祖与项羽死磕的时候,匈奴一战打败东胡,自此东胡分裂成乌桓和鲜卑两部分。然而,乌桓与鲜卑从此以后就是匈奴压榨与剥削的对象。汉武帝深知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所以让乌桓往南迁移一下,安排在幽州的边塞外围,又设立护乌桓校尉,切断匈奴与乌桓的联系。这样匈奴左部让乌桓占了,汉武帝就达到压缩匈奴生存环境的目的,让匈奴少了一个立足点。

左战略形势图

“右战略”,对应的是匈奴右部,主要是河西走廊外围到西域一带。这与霍去病的河西之战有一定的关系。

1,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两次大破盘踞在祁连山的匈奴右部,主要是休屠和浑邪两部,被迫投降了汉朝,所以河西走廊空出来了。为了防止匈奴与西羌联合,汉武帝设置了张掖与酒泉两郡(河西四郡那是后话),发大量中原移民建设河西走廊。并建立居延塞,形成亭、障、塞、烽燧等多维立体防御系统。

2,汉武帝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与西域诸国建立外交关系,发展盟友,一起对抗匈奴,最好是让乌孙东迁到河西走廊,抑制匈奴。汉武帝真是自信到了极点,让乌孙举国搬迁怎么可能呢?张骞果然是外交天才,联络了众多西域国家,愿意和汉朝建交,不愿意才傻呢,汉武帝拿钱财砸出来的!乌孙表示考察一下汉朝,最终与乌孙达成和亲,先后把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嫁了乌孙,乌孙就成了铁杆盟友,后来证明也是如此。

右战略形势图

“中战略",对应的是匈奴王廷,汉武帝想让匈奴直接向汉称臣。

漠北之战后,匈奴本部逃到大漠深处,汉武帝屡派使者传达让匈奴称臣的意愿。结果匈奴想沿用以往的和亲政策,不肯低下那高傲的头颅。和亲?还嫌汉朝不够屈辱嘛,这怎么可能答应,双方就僵持不下。汉朝派往匈奴的使者一言不合就会被扣留,其中有苏武、常惠等人。当然汉朝也会扣留匈奴使者,一定要扣留一样的人数,就像过家家一样,谁也不服谁。这无疑“中战略”是失败的。

汉武帝登完单于台以后,又去了一趟朔方郡(今巴彦淖尔)。在这里汉武帝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阅兵式。勇士们手持旌旗,上面赫然写着“汉”,旌旗布满河套一带,迎着冬季寒风凛冽的西北风飘扬。由18万人组成的帝国骑兵方队缓缓映入汉武帝的眼帘,帝国的武力值爆满,大汉的威名盛名远播。汉武帝大秀肌肉的同时,派出使者,向匈奴传达“敢不敢来一绝雌雄”,当然答案是否定的。有诗为证!

塞下曲

作者:唐 (李益) 秦筑长城城已摧,汉武北上单于台。 古来征战虏不尽,今日还复天兵来。

中战略形势图

汉武帝,不光只会武力讨伐匈奴,他还是一个有雄才的战略家。“左中右”三战略,只有“中战略”失败,但“左右战略”得以成功实施,也大大的削弱了匈奴的生存空间,为以后汉宣帝解决匈奴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