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儿子得胜回来,家门紧闭不开,母亲:在外面做了啥好事

尔文史读 2022-08-09 20:59:17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名叫李蒙豪的大将军,不但武艺高强,勇猛无比,而且还颇有心计。在卫国战争中,李蒙豪全力以赴,总是不顾个人安危,带领将士拼死抵御来犯外敌,立下了赫赫战功,更是颇得国君赏识和器重。

李蒙豪还是个孝子,尽管身在沙场,也不忘孝敬家中的老母。不过,因为战事比较多,要不停地出战,李蒙豪自己就经常回不了家,为了安慰担心自己安危的母亲,他就时常派手下,顺路去探望一下自己的母亲。

李蒙豪的母亲知道儿子孝顺,心中高兴之下,也就时常托人捎话,劝慰儿子不要担心她,要安心多为国家做事。然而,让李蒙豪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常派手下回家探望母亲的做法,竟然惹得母亲不高兴,还在他打了大胜仗回家时,将他关在家门外。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在一次出外作战时,又是许久没有回家看望母亲的李蒙豪就让运送粮草的使者,在路过自己的家时,顺路去看望了一下自己的老母亲,向母亲转告一下自己的近况,让母亲得到些许安慰,不要总是担心牵挂他。

使者见到李蒙豪的母亲后,见老人家身子骨硬朗,一个人的日子虽然过得勤俭朴素,但却是利索自在,也就替李蒙豪放下心来。李蒙豪的母亲听说自己的儿子又立了战功,心中很是高兴,就顺口问了使者一个问题,老人家说:“先生,你们在前方的兵士都还好吗?”

说完了李将军在前方的事,使者正愁着如何再和老人家说说话,就顺着老人家的回话说:“都还好,都还好。不过,好是好,但前方快没有粮食了,我回来运粮草时,前方只剩下一些豆子给兵士们分着吃。这不,我还得尽快赶回去,把粮食送到前方。”

“那你们的将军生活怎么样呢?”老人家听说前方缺粮,似乎为自己的儿子担心起来,“他每天吃什么呢?”

使者只当是老母亲担心自己的儿子,也没多想,就带着几分安慰说:“老人家,您就放心好了!李将军每餐都能吃饱,而且还时常能吃到肉。”

说完这些,使者见李蒙豪的母亲不作声,正好探望的时间也差不多了,就告辞了老人家,继续带着运送粮草的队伍赶路去了。

使者回到了前方,交了粮草,拜见了李蒙豪,向他回复了探望他的母亲的情况,并如初转告了老人家的问话。李蒙豪知道母亲生活过得还好,还牵挂自己的冷暖饥饱,心里热乎乎的。

不久后,李蒙豪打了大胜仗,回后方复命后回家与母亲团聚。这一次离开家,离开母亲的日子太久了,李蒙豪归心似箭,一路上都是兴冲冲的,他还提前让人给母亲捎话回去,说自己打了胜仗,很快就回家了。然而,等李蒙豪到家时,迎接他的却是紧闭的大门。

见自己的家的大门紧闭着,李蒙豪感到有些意外,就赶紧下马去拍打门环。李蒙豪担心母亲出了事,就一打门环一边高声喊母亲。不料,母亲在门里喝道:“不孝儿,你在外面都做了哪些不好的事了,如实承认自己的过错。”

“啊!母亲大人,孩儿不知错在哪里呀!”李蒙豪自知自己带领打仗不顾生死,对兵士安危也很体恤,被母亲这样一问,竟然给问得愣住了。

“不孝儿,我来问你。你可知道‘越王勾践伐吴时,把仅有的得之不易的一坛酒倒进了江水里,与数万名兵士同饮之事?’一坛酒倒入江水,虽然大家都没有尝到酒味,可兵士们却因此而士气大增,战斗力提高了许多。而你呢,在前方都做了些什么事?”

老母亲说到动情,很是气愤。李蒙豪想要插嘴解释,却被母亲喝住了,母亲在门内接着喝道:“不孝儿,你给我住嘴。你在粮草接济不上的时候,让兵士们饿着肚子,自己却是大鱼大肉不断。如今,你是打了胜仗回来了,可这场胜仗中,你这个大将军有几分功劳?有你这样的儿子,让我感到耻辱!你走吧,从今以后再也不要进这个家门了。”

李蒙豪在门外听着母亲的喝斥,知道这一切都是事实的他,羞愧得满脸通红,他不顾身边随从的尴尬,“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向门内的母亲发誓,以后绝不再会这样做事了。老母亲早在门缝看到了儿子的表现,当下也听到了儿子痛彻心扉的誓言,这才打开家门,让他进来。

此后,李蒙豪谨记母亲的教诲,带兵作战更加勇猛,也更加关心体恤兵士的生活,还时常宁肯自己饿着肚子,也要先让兵士吃饱饭。而魏国国君有了李蒙豪这样的将军,国保住了,百姓也免受了家破人亡的灾难。

读而有悟: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作为长辈,只有坚持原则、明辨是非才能教导出优秀的晚辈。而要想让子女成为真正的人才,就必须培养他的博爱之心,因为心中只有自己的人到什么时候都只会计较小事小利,难成大器。

亲爱的朋友,读完这则故事,欢迎留言分享您的看法。

【声明】:本故事为民间故事,旨为丰富文化生活,属本人文学创作,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有虚构成分,请勿与其他挂钩,谢谢。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

1 阅读:41